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田勇泉 肖健云

双月刊

1007-1520

xyent@126.com

0731-84327469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skull Base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95年7月创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国内唯一综合报道耳鼻咽喉、颅颌外科的专业性杂志,注重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本刊设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与方法、经验交流、病案报道和综述等栏目,其内容反应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进展,更侧重报道与耳鼻咽喉相关的颅颌外科的新进展,目的在于为广大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神经外科专业的临床医学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鼓室给药临床实践指南

    蔡沁明柴人杰陈钢钢陈阳...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鼓室给药是一种常见的耳科局部给药方式,指通过将药物递送入中耳,经圆窗膜或卵圆窗扩散分布到内耳从而达到治疗或诊断效果.近年来,鼓室给药技术在耳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分泌性中耳炎和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疾病的诊治.目前,国内外对鼓室给药的操作规范、适应证,尤其是给药时机及治疗方案尚未有统一标准.为了促进鼓室给药技术规范化,我们特组织了国内在鼓室给药领域经验丰富,有卓越建树中青年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鼓室给药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从鼓室给药操作规范出发,系统总结了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庆大霉素鼓室给药、鼓室内注射造影剂膜迷路MRI成像及其他药物鼓室给药四个方面,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鼓室给药技术的应用.

    鼓室给药糖皮质激素庆大霉素钆造影临床实践指南

    咽鼓管功能对行Ⅰ型鼓室成形术的慢性中耳炎患者短期听力影响分析

    延升李陈张瑾李世东...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咽鼓管功能对其听力影响.方法 收集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2例,结合声导抗正负压平衡试验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ETDQ-7)将分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25例),将咽鼓管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听力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术前与术后气导平均听阈、骨导平均听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气导平均听阈和骨导平均听阈的改善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 kHz气导听阈改善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8 kHz气导听阈改善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好的咽鼓管功能不会增加Ⅰ型鼓室成形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平均听力的改善程度,但有利于患者术后高频听力的恢复.

    中耳炎鼓室成形术咽鼓管听力

    不同分型鼓室硬化的听力学特点与术后疗效分析

    王新梅凌云贺楚峰蔡鑫章...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鼓室硬化患者的听力学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为术前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135耳)鼓室硬化手术患者,对比手术前后听力学资料.结果 Ⅰ、Ⅱ型鼓室硬化患者多表现为传导性耳聋(分别为71.4%、68.8%),Ⅳ型鼓室硬化患者中混合性耳聋出现的比例更高(66.7%).各型鼓室硬化的听力曲线以平坦型为主.卡哈切迹出现率为13.3%(18/135),Ⅳ型鼓室硬化患者中38.9%患者听力图出现了卡哈切迹.各型鼓室硬化患者(除Ⅲ型鼓室硬化外)术后气骨导差(ABG)和气导平均听阈(PTA)均较术前降低.Ⅰ型鼓室硬化的手术成功率最高(79.0%),Ⅳ型鼓室硬化的手术成功率最低(63.9%).结论 各型鼓室硬化患者听力图多呈现平坦型曲线,混合性耳聋最多见于Ⅳ型鼓室硬化,卡哈切迹的出现可提示镫骨的固定.手术清除鼓室内硬化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Ⅰ型鼓室硬化术后成功率最高,Ⅳ型鼓室硬化最低.

    鼓室硬化纯音测听术后疗效

    远程投稿、查稿系统启事

    21页

    中耳神经源性肿瘤8例的诊治体会

    庄璐费静杨婷钰申雪力...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耳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8例经病理确诊为中耳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首发症状中以耳流脓为主4例,听力下降3例,面瘫1例.5例肿物突入外耳道,3例鼓膜紧张部穿孔.纯音测听示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其中混合性聋4例、传导性聋3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善中耳CT及MRI,提示肿瘤累及中鼓室或鼓岬表面5例,累及面神经水平段3例,其中1例侵入中颅窝.8例患者均行乳突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鼓室体副神经节瘤4例、面神经纤维瘤2例、面神经鞘膜瘤1例、中耳神经内分泌腺瘤1例;2例患者术前行活检分别诊断为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前病理误诊率为25%(2/8).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 中耳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且临床表现各异,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术前完善CT和增强MRI检查以及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中耳神经源性肿瘤面瘫乳突根治术误诊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成分研究进展

    何敬文李辉涂博李晓露...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泌性中耳炎(SOM)是指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不伴有急性炎性表现的中耳积液的非化脓性中耳炎.其病因与生理机制复杂,以耳闷、耳鸣、耳痛等耳部症状为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而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目前,SOM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分析是研究SOM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常见方法,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研究进展进行比较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梁秋林龙瑞清阮标刘卓慧...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CSOM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由环境、细菌、宿主和遗传危险因素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细菌感染是CSOM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地区、民族、饮食习惯等差异,CSOM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及细菌种类也有所差异.既往基于培养技术获得CSOM部分优势菌群,但不能获得CSOM细菌群落的全貌,限制了 CSOM的病原学研究.随着各项检测技术的提高,特别是16S rRNA测序及宏基因组测序等分子技术的发展,CSOM病原学研究也逐步完善,这不仅对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能进一步研究细菌在CSOM中的致病机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微生物

    功能性鼻整形的发展历程与临床进展

    余庆雄宋楠戴传昌李圣利...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鼻整形技术发展至今历时百余年,期间耳鼻咽喉科医生和整形外科医生分别在各自领域推动鼻整形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现代鼻整形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临床进展,包括由鼻科学中发展出的功能性鼻整形和整形外科学中发展出的美容性鼻整形.鼻整形技术由开始的切除性鼻整形发展至结构性鼻整形,以及近几年提出的保留性鼻整形,功能保护的重要性在鼻整形中愈来愈被认识.随着学科的发展与融合,功能性鼻整形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拓展,以适应未来鼻整形领域的发展.

    鼻整形功能性鼻整形结构性鼻整形保留性鼻整形鼻腔通气

    非综合征型聋家系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

    贾薇索利敏范林静董佩...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1例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以1例临床诊断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者及其健康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集其静脉血,使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的遗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锁定该患者可能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其父母进行相关突变位点验证,最终确定该患者的致病基因;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氨基酸保守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等手段,分析复合杂合突变的致病机制,绘制突变的遗传系谱.结果 该患者致病突变定位于7q31的SLC26A4基因,由c.919-2A>G、c.1746del G以及c.563T>C 3个位点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的c.919-2A>G突变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父亲,而SLC26A4基因的c.1746del G和c.563T>C突变均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母亲.结论 先证者携带的SLC26A4基因的3个突变位点均是明确的与听力损伤相关的隐性疾病突变位点.因此,推测SLC26A4基因的上述3个突变以某种复合杂合的形式导致受检者患病.

    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全外显子测序SLC26A4基因

    正常听力儿童的失匹配负波检查

    朱斌焦成关兵徐丽...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正常听力儿童的失匹配负波(MMN)的特点,同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耳儿童MMN的差异.方法 对44例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检测正常的儿童分别进行双耳的MMN检查,其中男25例,女19例.采用经典的oddball模式,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分别为1 000 Hz和2 000 Hz的短纯音测试受试者MMN,观察不同性别、不同耳儿童MMN潜伏期及波幅的特点并比较差异.结果 44例受试者的双耳均可正常引出MMN波形,男性儿童左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70.24±32.83)ms,平均波幅为(3.40±2.04)μV;男性儿童右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72.51±24.19)ms,平均波幅为(4.20±2.29)μV;女性儿童左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62.13±31.40)ms,平均波幅为(4.01±2.82)μV;女性儿童右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70.30±33.11)ms,平均波幅为(3.76±2.80)μV.所有受试者左右耳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耳间MMN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耳间MMN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左右耳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女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正常听力的儿童双耳在频率差异的短纯音刺激下均能稳定的引出MMN波形,在儿童中性别、不同耳对MMN的潜伏期和波幅无明显影响,但不能排除性别是MMN检查中影响其规范数据的一个因素,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失匹配负波儿童潜伏期波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