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杨玉凤

月刊

1008-6579

cjchcl@163.com

029-87679391

710004

西安市西五路中段157号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属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技术性期刊。本刊以反映中外儿童保健学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交流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及儿童保健管理经验,介绍新的适宜实用技术,提高儿保工作者的素质,促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为宗旨。以广大儿保工作者、儿科医生、科研人员,计划生育人员等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遗传代谢病的治疗进展

    梁雁罗小平
    929-933页

    遗传代谢病治疗儿童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饮食治疗与挑战

    王峤巩纯秀
    934-936,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FCS)是一组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脂蛋白脂酶的LPL基因变异或参与调控脂蛋白脂酶活性的蛋白编码基因变异引起。明显升高的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通常>10mmol/L)以及由此引起的发疹性黄色瘤、高脂血症性视网膜病变、脾肿大、复发性腹痛和胰腺炎发作是FCS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胰腺炎是本病威胁患者生命、导致生存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且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血TG水平明显相关。FCS患者使用常规降脂药物通常无效,目前长期严格的极低脂肪饮食是此病的主要治疗方式。通常每日饮食来源的脂肪摄入量占能比需低至10%~15%,同时需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FCS的饮食治疗可短时间内降低患者血浆TG水平,并有效预防高TG血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长期实施和遵循饮食指南的极低脂肪饮食模式仍面临挑战。调查显示,许多患者存在心理及社会生活问题。因此,FCS需要药物治疗、遗传咨询、营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治疗。

    甘油三酯脂蛋白脂酶乳糜微粒胰腺炎饮食治疗

    养育照护融合家庭干预模式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实践与展望

    李廷玉韦秋宏李燕魏华...
    937-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患病率逐年增高,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随着轻症及智力正常ASD儿童数量的增加,康复与干预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如何提升家长的养育照护能力,以促进ASD儿童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介绍一种融合养育照护到家庭干预中的新模式,该模式特别适用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ASD早期干预,并为全球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孤独症谱系障碍家庭干预照顾者技能培训养育照护

    幼儿气质在顺应喂养与幼儿肥胖相关饮食行为中的调节效应

    刘岩王佩孔燕于桂玲...
    941-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顺应喂养对幼儿肥胖相关饮食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幼儿气质在其间的调节作用,为改善幼儿肥胖相关饮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5月—2023年2月在山东省4所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便利抽取650名超重/肥胖幼儿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照护者顺应喂养、幼儿肥胖相关饮食行为(食物响应、情绪暴食)、幼儿气质(努力控制、负面情绪)。结果 照护者顺应喂养得分为(65。58±8。73)分,幼儿食物响应和情绪暴食得分为(3。65±0。84)、(3。37±0。76)分。顺应喂养负向预测食物响应和情绪暴食(β=-0。451,95%CI:-0。521~-0。393;β=-0。522,95%CI:-0。591~-0。468,P<0。01);仅努力控制在顺应喂养和食物响应存在调节效应(β=-0。155,95%CI:-0。231~-0。087,P<0。01),即高努力控制者顺应喂养对食物响应的影响(β=-0。657,95%CI:0。743~-0。484,P<0。01)大于低努力控制个体(β=-0。401,95%CI:-0。525~-0。312,P<0。01)。结论 顺应喂养和幼儿肥胖相关饮食行为有待改善。顺应喂养负向作用于食物响应、情绪暴食,努力控制调节顺应喂养作用于食物响应的过程。针对幼儿情绪暴食,应着重改善照护者顺应喂养;要最大化改善幼儿食物响应,应考虑顺应喂养和努力控制的综合作用。

    幼儿顺应喂养食物响应情绪暴食气质调节效应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对早产儿并发症及1岁时神经发育的影响

    谢海霞罗洪霞刘海霞邵琴楠...
    947-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对早产儿并发症及1岁时神经发育的影响,为围产儿管理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江油市人民医院出生的34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暴露于HCA及其严重程度分为对照组214例、轻度HCA组38例、中度HCA组56例和重度HCA组34例,比较4组早产儿并发症和纠正胎龄1岁时神经发育状况,并分析不同程度HCA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 4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和胎膜早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6、14。780、x2=5。427、6。215,P<0。05)。在并发症方面,4组早产儿的早发型败血症(EOS)和Ⅱ级以上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3、2。457,P<0。05)。4组早产儿纠正胎龄1岁时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9、10。23,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与对照组相比,重度HCA组适应性、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育均落后(P<0。05),中度HCA组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落后(P<0。05);与轻度HCA组相比,重度HCA组适应性和大运动落后(P<0。05),中度HCA组大运动发育落后(P<0。05);与中度HCA组相比,重度HCA组大运动发育落后(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重度HCA组适应性(OR=1。559,95%CI:1。084~2。869)和大运动(OR=2。958,95%CI:1。824~4。662)发育落后的风险相对较高(P<0。05),中度HCA组大运动发育落后风险增高(OR=1。428,95%CI:1。014-3。752,P<0。05)。结论 HCA与早产儿EOS和Ⅱ级以上IVH的发生有关,且会增加早产儿1岁时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尤其是中-重度HCA。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早产儿并发症神经发育

    新疆7~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血压关系的关联研究

    王雯雷张俊厚磊张荣...
    953-957,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新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血压偏高的现状,探讨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新疆14个地(州、市)的城区6所学校及郊区5所学校开展调查身体测量及问卷调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分别按照《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WS/T 610-2018)进行判定。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利用多因素Poisson回归计算超重肥胖率比(PRR)及其95%CI。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7~17岁儿童青少年41 005人,其中超重率为15。8%,肥胖率为12。2%,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17。4%vs。14。3%,15。1%vs。9。4%,x2=133。23、744。99,P<0。01);汉族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其他民族(18。5%vs。14。2%,17。8%vs。8。7%,x2=75。61、301。76,P<0。01);城市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16。3%vs。15。1%,13。3%vs。10。3%,x2=10。56、80。40,P<0。01),且肥胖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x2趋势=707。65,P趋势<0。01)。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3。2%,汉族血压偏高检出率高于其他民族(14。9%vs。12。2%,x2=61。08,P<0。01);农村血压偏高检出率高于城市(14。6%vs。12。4%,x2=37。07,P<0。01),且血压偏高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x2趋势=2。05,P<0。01)。BMI正常组的血压偏高患病率10。9%,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血压偏高患病率分别为15。9%和23。3%。在调整年龄、民族和城乡等因素后,超重组血压偏高的患病率是正常组的1。50倍(95%CI:1。45~1。55)、肥胖组血压偏高的患病率是正常组的2。24倍(95%CI:2。09~2。40)。结论 重视男生超重肥胖的预防,尤其是年龄较小儿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生,都应是血压防控的重点人群,要尽早在肥胖儿童中开展体重的综合干预与管理,从而控制血压,减少影响心血管代谢的危险因素,降低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超重肥胖高血压儿童青少年

    中国西部脱贫地区小学生体重状态和饮食行为干预效果研究

    吴妍刘莎高利旺李超...
    958-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对西部脱贫地区小学生体重状态及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改善脱贫地区儿童双重营养不良问题提出参考。方法 在陕西和四川两省共3个脱贫县选择6所小学2~5年级学生,于2020年11月—2022年6月开展基线调查和整群随机对照干预研究,干预组进行为期18个月的营养不良防控及不健康生活行为改善,对照组开展近视防控宣教。基线纳入学生1 160名;终期随访1 079名,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602和477名。对学生进行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采用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超重/肥胖(OR=0。60)和消瘦(OR=0。47)发生风险较对照组降低(P<0。05)。地区分层结果显示,陕西干预组超重/肥胖(OR=0。54)和消瘦(OR=0。31)发生风险较对照组降低(P<0。05)。饮食行为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平均每周蛋类(β=0。41)、奶类(β=0。84)和水果(β=0。43)摄入频次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省结果不同,陕西、四川干预组蛋类(β=0。36、0。54)和奶类(β=0。96、0。64)摄入频次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四川干预组油炸食品(β=0。50)和糖果(β=0。64)摄入频次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学生肥胖和消瘦发生风险,改善我国西部农村脱贫地区学生体重状态及膳食摄入,但干预效果存在地区差异。

    脱贫地区小学生体重状态饮食行为

    早产儿出院后母婴皮肤接触对母乳喂养及其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孙瑜刘婉洪心敏刘国琴...
    964-968,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出院后实施母婴皮肤接触(SSC)对早产儿母乳喂养及其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为提高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6月1日—12月31日在合肥市妇幼保健机构建立早产儿出生队列,共103名早产儿进入队列,在早产儿出院后实施母婴皮肤接触。将出院后持续1个月实施母婴皮肤接触且完成随访的早产儿作为持续SSC组,将未坚持母婴皮肤接触但完成随访的早产儿作为间断SSC组。根据干预方案,分别在矫正1月龄、3月龄和6月龄时监测和评估早产儿母乳喂养及神经行为发育情况。结果 103名早产儿中,持续SSC组40例,间断SCC组60例,失访3例。矫正1月龄时持续SSC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高于间断S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90,P=0。001)。矫正3月龄和6月龄时,持续SSC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间断S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7、4。931,P<0。05);持续SSC组矫正6月龄内持续纯母乳喂养的比例(47。5%)明显高于间断SSC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9,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后持续SSC是早产儿母亲坚持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OR=0。27,95%CI:0。09~0。80,P<0。05)。矫正3月龄、6月龄时持续SSC组和间断SSC组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各能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出院后持续实施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提高早产儿母亲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提高持续母乳喂养率。未发现出院后持续母婴皮肤接触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有影响。

    早产母婴皮肤接触母乳喂养神经行为发育

    上海市0~6岁儿童血砷水平与体格生长的关系

    林崟刘军霞张林颜崇淮...
    969-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上海市儿童血砷水平、影响因素以及与体格生长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由砷暴露引起的健康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2015年招募的具有血液样本、体格生长指标和人口基线数据的2 263名上海市0~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串联谱仪(ICP-MS/MS)测定全血总砷水平,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砷暴露与儿童体格生长的关联。结果 上海市儿童血砷的中位数水平为1。57μg/L。女童血砷水平高于男童(1。67μg/L vs。1。47μg/L,Z=510 794。50,P<0。05);主要照看人吸烟的儿童血砷水平高于未吸烟的儿童(1。83μg/L vs。1。52μg/L,Z=275 783。00,P<0。05),经常摄入海水鱼和淡水鱼的儿童血砷水平高于偶尔摄入海水鱼者(1。69μg/L vs。1。34μg/L,Z=417 778。00,P<0。05)和淡水鱼者(1。69μg/L vs。1。37μg/L,Z=443 342。00,P<0。05)。调整父母身高、体重、家庭经济状况后,砷暴露水平与儿童年龄别身高Z评分(β=-0。08,95%CI:0。12~-0。03,P<0。01)、年龄别体重 Z 评分(β=-0。07,95%CI:-0。11~-0。03,P<0。01)及年龄别 BMI-Z 评分(β=-0。05,95%CI:0。10~0。00,P=0。03)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上海市0~6岁儿童的血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与膳食等因素有关,并与儿童体格生长存在负向关联。

    血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串联谱仪体格生长儿童

    奶茶摄入诱导幼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

    李帆杨可欣张旭童陈凌波...
    974-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奶茶摄入对幼龄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为幼龄个体代谢紊乱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奶茶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小鼠正常饮水,奶茶组小鼠每天自由摄取奶茶和水各12h。2周后检测小鼠血糖、血脂变化,并检测不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7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奶茶组小鼠体重在第2周出现了明显上升(t=2。402,P<0。05),空腹血糖水平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耐量明显受损(P<0。05);总胆固醇(T-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升高(t=3。253、5。490,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体重与血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2=0。71,P<0。05);奶茶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脏、骨骼肌和白色脂肪组织中PGC-1α的表达均被明显抑制(P<0。05)。结论 奶茶摄入可诱导幼鼠糖脂代谢紊乱,可能与肝脏、骨骼肌和白色脂肪组织中PGC-1α的表达抑制有关。

    奶茶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