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肺癌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肺癌杂志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防痨协会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中国肺癌杂志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防痨协会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周清华

月刊

1009-3419

cnlungca@gmail.com;cnlungca@yahoo.com.cn

022-27219219、27219052

300020

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228号

中国肺癌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ung Cance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肺癌杂志》(CN 12-1395/R, pISSN 1009-34197)——我国唯一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肺癌专病杂志,创刊于1998年,为中文月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担任本刊名誉主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我国著名肺癌专家周清华教授任主编。另有来自美国、丹麦、意大利和日本的多位国际著名肺癌专家以及国内的100多位从事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工作的知名专家担任副主编和编委。   本刊以提高我国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水平,提供学习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园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我国肺癌防治工作的发展为办刊宗旨。本刊被Medline/Pubmed/Index Medicus、DOAJ、CAB Abstracts、CSA、EBSCO-CINAHL、Global Health、Index Copernicus、Elsevier EMBASE/SCOPUS、CA、HINARI等数据库收录,已被收录为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国家肿瘤学核心期刊。   本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报道肺癌防治研究的最新成果,基础与临床以及边缘学科等领域的论著、综述、述评、讲座、临床经验、病理(例)报道、新技术、新理论、短篇报道、继续教育和各类消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RIP13通过同源重组通路提高肺腺癌细胞的放射抗性

    葛舒童谷润川杨雄涛许长丹...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 放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一部分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不敏感是放疗疗效差、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究放射抵抗背后的深层机制是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的关键.本研究旨在寻找与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放射抵抗相关的分子,初步经数据库筛选锁定甲状腺素受体结合因子13(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interactor 13,TRIP13)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探索TRIP13是否与LUAD的放射抵抗有关及具体机制,以期为临床接受放疗的LUAD患者的联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方法 选取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GSE18842、GSE19188和GSE33532共3个数据集,借助R4.1.3软件分别筛选3个数据集中差异表达的基因(|log FC|>1.5,P<0.05),之后使用Venn diagram找出在3个数据集中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随后,借助STRING在线工具和Cytoscape软件,对筛选出来的差异基因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和模块分析,借助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对各基因进行生存预后分析,并确定TRIP13基因作为后续主要研究分子.随后,采用亚致死性剂量照射法对人LUAD细胞系H292进行多次X射线照射,以构建具有放射抗性的细胞系H292DR.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验证H292DR细胞的放射抗性能力.Western blot检测H292细胞和H292DR细胞中TRIP13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沉默H292DR细胞中TRIP13蛋白的表达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TRIP13沉默后H292DR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迁移能力,随后检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蛋白等与同源重组密切相关的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经多个GEO数据集筛选、外部数据集的验证以及生存分析发现,TRIP13在LUAD中高表达,并与接受过放疗的LUAD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并且,TRIP13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的结果提示,TRIP13可能通过促进放疗后的同源重组修复而与LUAD放射抵抗有密切关联.经实验检测发现,TRIP13的表达在H292DR中上调,而沉默TRIP13后能够增加H292DR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结论 TRIP13与接受放疗后的LUAD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可能是通过促进同源重组修复途径来介导LUAD细胞对放射线的抵抗.

    肺肿瘤放射抵抗TRIP13蛋白同源重组

    《中国肺癌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12页

    上海市闵行区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效果评估

    滕姣玥姚伟元李为希程颖玲...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 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low-dos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LDCT)已被推荐应用于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我国LDCT筛查研究少,随访时间较短,且高危人群的定义不同.本研究基于上海市闵行区肺癌筛查项目,评估LDCT应用于我国人群肺癌筛查的中长期效果.方法 上海市闵行区肺癌筛查项目于2013至2017年实施,共纳入26,124名40岁及以上合格参与者,并以同期闵行区全体适龄人群为对照.通过筛查登记系统及与上海市肿瘤登记和死因登记系统链接,获得所有对象至2020年12月31日的肺癌发病及全死因死亡信息.计算筛查人群相比于全人群对照的肺癌标准化发病率比(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IR)及95%CI,比较筛查人群与非筛查人群中肺癌病例的早期率(0-Ⅰ期)、病理类型及5年观察生存率,分析LDCT筛查与肺癌病例全死因死亡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CI.结果 筛查人群的肺癌粗发病率为373.3/10万人年(95%CI:343.1-406.1),标化发病率为70.3/10万人年,相比于总人群的SIR为1.8(95%CI:1.6-1.9),且在随访期内随时间推移而下降.筛查组病例中早期肺癌占比49.4%,显著高于同期非筛查病例中的38.4%(P<0.05);肺腺癌占比40.7%,显著高于非筛查病例中的35.9%(P<0.05);5年观察生存率为53.7%,亦显著高于非筛查病例的41.5%(P<0.05).与同期非筛查病例相比,筛查组病例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30%(HR=0.7,95%CI:0.6-0.8).结论 本次纳入的筛检人群肺癌发病风险较高;LDCT筛查有利于肺癌的早期检出,提高生存率,在降低人群的肺癌疾病负担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肺肿瘤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筛查早期诊断

    SND1作为肺腺癌癌基因和预后标志物的鉴定与分析

    张芮豪黄华朱光胜吴迪...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可以结合特异性序列,对下游基因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对肿瘤的发生、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葡萄球菌含核酸酶结构域1(Staphylococcal nuclease-containing structural domain 1,SND1)作为一种转录共激活因子,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然而,其在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中的表达及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索SND1作为LUAD癌基因在LUAD中的作用.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CPTAC)和人类蛋白图库(Human Protein Atlas,HPA)等数据库获取数据,探讨SND1表达与LUAD患者预后、免疫细胞浸润和亚细胞定位的关系;利用EdU法、CCK-8法、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蛋白印迹实验等体外实验探讨SND1在LUAD中的功能作用.结果 在LUAD中SND1的表达上调,且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SND1主要存在于LUAD细胞的细胞质中.富集分析表明SND1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包括DNA复制和染色体分离等.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SND1与多种免疫细胞群有关,包括T细胞、B细胞、细胞毒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体外研究表明沉默SND1可抑制LUAD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下调SND1可阻断G1期细胞周期进程.结论 SND1可能是LUAD重要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其可促进LUAD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SND1肺肿瘤细胞周期免疫浸润

    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陈郑玮王高祥吴明胜王宇...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 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尚无关于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肺部切除术的4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咳嗽情况,按7:3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训练集(n=348)和验证集(n=151),根据训练集患者术后是否慢性咳嗽分为咳嗽组和非咳嗽组.使用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The Mandarin-Chinese version of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re,LCQ-MC)评估术前、术后咳嗽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咳嗽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自拟的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术后慢性咳嗽,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和模型构建,受试者T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一致性,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术前用力呼气第1秒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手术方式、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是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95%CI:0.930-0.978),最大约登指数所对应的临界值为0.171,此时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6.6%.Bootstrap法抽样1000次,校准曲线图预测的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与实际发生风险高度一致.DCA显示当预测模型概率的预概率为0.1-0.9之间,患者表现为正的净收益.结论 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列线图的可视化展现形式有助于准确预测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肺部切除术术后慢性咳嗽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预测模型列线图决策曲线分析

    《中国肺癌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46页

    术后淋巴结阴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

    王正贺靳贤沈海波陈啸晗...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 肺浸润性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IMA)是肺腺癌中一种少见且特殊的类型,该类肿瘤的特点往往是少有淋巴结转移,因此对于该类肿瘤的预后评估依靠现有的肿瘤原发灶-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存在困难.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列线图来预测术后淋巴结阴性的IMA患者的预后.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5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训练队列,n=78)和宁波市第二医院(验证队列,n=66)胸外科收治的术后病理为淋巴结阴性的IMA患者的资料,分析训练队列的临床病理特征的预后价值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并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最后将验证队列的数据代入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炎型、较大的肿块、包含黏液和非黏液成分的混合型、较高的总分期是5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影像学分型、肿块大小、黏液成分是5年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5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62.82%和75.64%,亚组的生存分析显示,肺炎型和包含黏液和非黏液成分的混合型IMA患者的5年PFS及OS分别明显低于孤立型和纯黏液型IMA患者.5年PFS和OS的Harrell's C指数分别为0.815(95%CI:0.741-0.889)和0.767(95%CI:0.669-0.865),这两个模型的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在两个队列中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结论 本次基于临床病理特征构建的列线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IMA切除术后淋巴结阴性患者的一种有效预后预测工具.

    肺肿瘤肺浸润性黏液腺癌淋巴结阴性预后预测模型

    21色流式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免疫细胞亚群方案的建立

    郭婷婷谢鸿观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 肺癌组织的免疫微环境已成为关注的重点,随着多色流式的兴起,流式检测肺癌免疫微环境成为重要的手段,但多为检测细胞亚群占比或主要细胞亚群功能,无法同时对两者进行检测.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靠的21色流式方案,以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各亚群.方法 选用细胞膜表面抗体细胞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45、CD3、CD19、CD4、CD8、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CD39、CD103、CD25、CD127、趋化因子受体8(chemokine receptor 8,CCR8)、CD56、CD11c、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CD38、CD27、CD69、CD62L、CD45RA、CCR7和核酸染料L/D制定方案.首先对各抗体进行抗体滴定实验、电压优化、减一色染色和单色染色实验,确定各实验条件及检测方案后,采用6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标本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检测分析6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结果 采用建立的21色流式方案检测了6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可分析出肺癌组织中各细胞亚群的占比及主要细胞群的免疫表型和分化情况.结论 成功建立的21色流式方案适用于PBMCs和NSCLC组织样本检测,为监测肺癌中免疫微环境状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思路.

    肺肿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表型多色流式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杨朝丹朱蕊张煜婷应莉莎...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s)是MDSCs的主要亚群之一,在多数癌症中广泛富集,通过表达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机制抑制淋巴T细胞杀伤功能,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G-MD-SCs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和免疫治疗疗效具有显著相关性,使用特异性靶向G-MDSCs的募集、分化和功能的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进展.本文主要就G-MDSC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相关通路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肺肿瘤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靶向治疗

    《中国肺癌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23-2024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