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房地产(中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房地产(中旬刊)
中国房地产(中旬刊)

月刊

1001-9138

中国房地产(中旬刊)/Journal China Real Estat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资政策"三箭齐发"助力房企探索新路

    1页

    外资"逆势"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

    武化
    4页

    首个成功案例富力地产完成境内外债券全部展期

    一南
    5页

    从"二十大"报告看房地产行业发展方向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回顾过去新时代十年变革的基础上规划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其中,针对住房市场的相关表述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二十大报告"房住不炒"租购并举

    中国房地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探讨

    罗高波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中国房地产业既要保持充足的量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又要尽可能稳定价格以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还要解决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问题以保障民生.高效市场和政府有为有机结合,通过市场手段解决经济发展问题,通过政府有为解决民生保障是可行路径.

    房地产业REITs发展模式

    向常态回归的地产市场和中国经济

    徐高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房地产行业是实体经济里面对于融资、货币宽松比较敏感的行业,在过去几轮周期里面,每当利率下降的时候地产行业的融资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是在过去这一年,这种长期存在的稳定关系被打破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宏观经济的增速持续下滑,这表明宏观经济仍然面临着下行压力比较大的局面,同样意味着稳增长政策还会进一步加码,而稳定经济增长的外需整体走弱,靠内需是唯一的选择.内需中对房地产的支持就非常的重要,所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来促使地产行业回归常态,从而带动中国经济回归常态.

    房地产业新常态发展模式

    从冷风过境到暖风习习地产能否破局重启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是总量下台阶的一个起始点,未来3-5年,总量或将在这一平台上下波动,而不至于出现突然的陡降.新房成交方面,14亿平方米或是一个中枢,进入新平台期,很难再回归到最初水平,但也不太可能再出现大幅下跌,如进入到10亿平方米水平;新开工与企业的意愿和能力有关,低水平徘徊或是比较确定的事件,而由于土地市场的同步冷清,需要警惕部分区域或城市的供给断层;开发投资层面,由于开发投入的滞后性,2023年开发投资也很难回归到正增长区间,大概率仍将维持负增长.

    地产破局行业新阶段政策调控

    央国企或将成为下阶段物企上市主力

    丁祖昱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房地产市场拖累和反复疫情的影响,物企上市热情减弱,整体上市意愿下降.从资本现状来看,历经价值初识、资本火热,当前物企在资本市场遇冷,逐步回归理性.目前,关联房企的健康程度及物企自身经营及业绩的底色是物企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且资本市场偏爱高信用、低风险、成长性强,经营能力优异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央国企背景物企.随着近期房地产政策的转好及国企改革深化,物业估值得到修复和触底反弹,央国企将有望成为下一阶段上市的主力.

    资本市场物企IPO央国企改革

    保障性租赁住房特点探析及租务运营应对之策

    郭伟明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住房体系的重要产品顺应城市发展应运而生,通过对其出台背景、供给政策、供给特点的分析,明晰面对的人群范围和政策背景.在此基础上,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存在的挑战进行剖析.保障性租赁住房租务运营虽然是住房建设交用的后端,但怎样提高认识、完善措施,对整个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提出租务运营的重要理念和措施,分析具体应对之策,以更好地促使保障性租赁住房落地生根.

    保障性租赁住房租务运营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法律问题探讨

    马琳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修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具备了法律支撑.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作为财产性权益进行入市流转,其物权属性的认定,所有权人的认定及决议规则等问题,因相关法律规定较为原则且在不同部门法衔接上存在差异,因而仍然存在理论及实践探讨的必要性.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物权属性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