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柯伟

双月刊

1005-4537

jcscp@imr.ac.cn

024-23971819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金属所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Society for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材料学科、腐蚀与防护学科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同时还被《EI》、《CA》、《MA》、《SA》等国际重要检索刊物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钛合金深海应力腐蚀研究进展

    柳皓晨范林张海兵王莹莹...
    175-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钛合金应用及研究报道的梳理,综述了钛合金深海应力腐蚀产生原因及机理,探讨了静水压力、溶解氧含量、pH值和温度等深海环境因素对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以期为今后钛合金深海应力腐蚀开裂等局部腐蚀行为及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优化钛合金组织性能,建立深海先进钛合金材料体系提供支撑.

    钛合金深海环境因素应力腐蚀开裂耐蚀性

    Pt改性镍基高温合金铝化物涂层研究进展

    邱盼盼舒小勇胡林丽杨韬...
    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镍基高温合金上抗高温氧化的Pt改性β-(Ni,Pt)A1涂层和γ-γ'型涂层,重点介绍了Pt改性铝化物涂层制备工艺,不同工艺条件下涂层的微观结构,Pt增强铝化物涂层抗氧化性能的作用机理,A1对涂层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从元素互扩散、相变、表面起伏等方面描述了涂层退化过程,最后对Pt改性铝化物涂层发展进行展望.

    Pt改性铝化物涂层微观结构高温氧化性能研究展望

    熔盐堆用结构材料的热腐蚀及防护

    吴家杰王艳丽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述了结构材料在熔融氟化盐中的热腐蚀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表面防护涂层研究现状.

    熔盐堆氟化盐热腐蚀涂层

    舰船海水管系中紫铜/钢制管道耦接后电偶腐蚀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炳钦张晓莲雍兴跃周欢...
    200-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流场、浓度场与电化学动力学过程的耦合,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研究了紫铜(TP2Y)与#20钢管道耦接后在静态、流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电偶腐蚀行为,并预测了静态条件下电偶腐蚀的发展趋势.结果 表明,在耦接的异种金属管道中,TP2Y管道作为阴极受到保护,#20钢管道作为阳极受到腐蚀,其腐蚀长度均受管径大小、介质流动以及时间的影响.当管径增大时,电偶对中阴、阳极金属管道电位变化长度逐渐增大;当管道内介质流速增大时,阴阳极管道的内表面电位较静态下开始正移.同时,在靠近耦接位置时,紫铜(TP2Y)管道内表面电位急剧变负,#20钢管道内表面电位急剧变正,电流密度最大.在静态条件下,电偶对中金属管道内表面电位随着时间发生负移.在48 h后,电位基本不再发生变化,阴阳极的内表面进入稳定状态;在30 d后,在靠近阳极金属管道法兰处的总厚度减薄约8.87 μm,阳极金属管道的腐蚀长度约为800 mm.

    异种金属管道电偶腐蚀数值模拟电位分布电流分布腐蚀预测

    海水环境中组合电位极化对铁氧化菌腐蚀的影响

    李振欣吕美英杜敏
    2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电化学测试、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aman光谱等手段研究了-850 mV (vs.SCE,下同)转-1050 mV和-1050 mV转-850 mV组合电位阴极极化对X65钢在含铁氧化菌(IOB)的海水中腐蚀的影响.结果 表明:两种组合电位极化都对IOB腐蚀有一定抑制作用;极化与开路电位下X65钢腐蚀产物种类差别不大,含量有区别.-1050 mV极化可以抑制IOB附着但不能完全去除已形成的生物膜,这是-1050 mV转-850 mV极化保护效果优于-850 mV转-1050 mV极化的原因.

    微生物腐蚀铁氧化菌组合电位阴极极化海水环境附着

    FeCrMn1.3NiAlx高熵合金显微组织演变及电化学钝化行为

    张恒康黄峰徐云峰袁玮...
    218-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真空电磁悬浮法熔炼了4种不同Al含量的FeCrMn3NiAlx (x=0,0.25,0.5,0.75)高熵合金,通过FE-SEM、XRD、SKPFM、EPMA和动电位极化等方法研究了Al含量对铸态FeCrMn13NiAlx高熵合金显微组织及其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钝化行为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结果 表明:FeCrMn13NiAlx (x=0,0.25)合金试样由fcc(Fe-Mn-Ni)+bcc (Fe-Cr-Mn)结构组成,bcc结构的Fe-Cr-Mn相电化学活性较大而优先溶解,从而表现出两个明显的致钝电位和致钝电流峰;随着Al的添加,当x=0.5时,合金中fcc结构已基本消失,形成了颗粒和条带状的b2相(Al-Ni-Mn)均匀分布在具有bcc结构的Fe-Cr-Mn相上,因二者微区相电化学活性相差不大,仅呈现出一个融合的致钝电位和致钝电流峰,同时合金中新形成的硬质ρ相因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而呈现出低的致钝电位和较小的致钝电流密度;当x=0.75时,ρ相消失,对应的低致钝电位峰也随之消失.Al添加通过改变FeCrMn13NiAlx高熵合金中微区相组成、显微组织和电化学活性,从而影响其在0.5 mol/LH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钝化行为,随着Al含量增加,合金致钝电流密度增加,产生的b2相钝化性能较差,使得合金的钝化性能降低.

    高熵合金显微组织恒电位极化钝化行为

    加载波形对X65钢腐蚀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影响

    王歧山李鸿瑾何川郑平...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疲劳实验研究了不同加载波形下X65钢在空气和海水中的疲劳行为.结合SEM结果,对疲劳断口和次生裂纹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在空气和海水中,正锯齿波加载下X65钢的疲劳寿命最大,三角波次之,正弦波最短.与在空气中相比,X65钢在海水中的疲劳寿命显著降低.正弦波与三角波加载时应力上升时间较短,有利于位错开动,加快裂纹萌生.其中正弦波在σmax的保载时间最长,有利于位错滑移形成,疲劳裂纹扩展速度最快.在海水环境中,Cl-促进了X65钢表面点蚀萌生,成为腐蚀疲劳裂纹源.当裂纹形成后,电解质进入裂纹间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裂纹反复张开与闭合,导致裂纹快速扩展.在海水中,当加载波形为正锯齿波时,X65钢的腐蚀疲劳裂纹的扩展机制为阳极溶解,而当加载波形为正弦波和三角波时,X65钢的腐蚀疲劳的扩展机制均为氢脆+阳极溶解混合机制,其中加载正弦波时腐蚀疲劳开裂敏感性最大.

    X65钢加载波形腐蚀疲劳裂纹萌生

    聚乙二醇-600对酸性Zn-Ni合金的电沉积行为及镀层耐蚀性影响的研究

    刘永强刘光明范文学甘鸿禹...
    23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循环伏安(CV)曲线研究了聚乙二醇-600 (PEG-600)在酸性Zn-Ni合金基础镀液中对Zn-Ni合金电沉积行为的影响;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动电位极化曲线与表面形貌分析方法研究了酸性Zn-Ni合金基础镀液中,聚乙二醇-600的浓度对Zn-Ni合金镀层表面微观形貌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PEG-600作为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基体镀件表面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基础镀液中添加PEG-600会影响Zn-Ni合金的电沉积过程,使Zn2+与Ni2+更难迁移至镀件表面,导致Zn-Ni合金的共沉积峰位置向更负电位方向移动,从而使阴极过电位升高.基础镀液中随PEG-600浓度的增加,电沉积所得Zn-Ni合金镀层的耐蚀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PEG-600浓度为3.33×10-2 mol/L时,Zn-Ni合金镀层耐蚀性能达到最佳,其电化学阻抗模值为1960 Ω·cm2、自腐蚀电流为1.97× 10-5 A·cm-2,并且能得到均一的金属间化合物γ相和最优的表面微观形貌.

    聚乙二醇-600酸性Zn-Ni镀液电沉积耐蚀性

    真空热处理对多弧离子镀NiCoCrAlY涂层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李玲杜汐然曲品权李建呈...
    24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镍基高温合金上沉积NiCoCrAlY涂层,通过真空热处理消除涂层内部孔洞.研究了950、1000和1050℃热处理后的涂层在1000℃下的氧化实验,以探究最优的热处理温度.采用XRD、SEM和EDS观察分析涂层的物相组成和表截面形貌.结果 表明,真空热处理后,基体与涂层结合紧密,氧化增重相对缓慢,涂层表面能形成均匀致密的氧化膜.其中,1000℃下真空热处理的涂层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氧化和防剥落性能.

    MCrAlY涂层高温氧化真空热处理多弧离子镀高温防护涂层

    直接烧结SiC循环氧化行为的试验研究

    江荣张悦张磊成高希光...
    249-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管式炉对直接烧结SiC在1300和1400℃静止空气中进行不同循环周期下的循环氧化实验.使用分析天平记录样品质量变化,并使用扫描电镜对氧化产物进行表征以揭示循环氧化机理.结果 表明,直接烧结SiC的循环氧化行为由前期接近抛物线氧化行为的氧化增重过程与长时间氧化产生氧化层剥落造成的氧化失重过程组成.循环氧化过程可分为氧化、扩散、开裂、剥落4个阶段,且4个阶段往复进行,最终导致了直接烧结SiC在循环氧化过程中的多层氧化层剥落.随氧化温度的升高,SiC氧化速率增加,且更快进入氧化失重阶段;循环氧化周期越短,越易发生局部剥落行为,循环氧化过程受氧化层开裂及剥落影响越严重;循环周期越长,受氧化层开裂及剥落影响推迟,但容易发生氧化层的整体剥落.

    直接烧结SiC循环氧化循环周期氧化温度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