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粉体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粉体技术
中国颗粒学会;济南大学;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矿物加工利用专业委员会
中国粉体技术

中国颗粒学会;济南大学;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矿物加工利用专业委员会

魏飞

双月刊

1008-5548

zgft@ujn.edu.cn

0531-82765659

250022

山东济南济微路106号

中国粉体技术/Journal China Pow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在化学工程、冶金和材料工程、采矿和石油工程、机械工程、大气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环保勤务员中涉及的颗粒的特殊概念、特性、现象等以及与粉体有关的工艺过程各单元,如粉碎、分级、混合、改性、造粒、干燥、烧结。散料输运、贮存、粉尘爆炸、粉体应用等也受到了关注。同时该刊也关注粉体及相关材料的合成、聚集、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和测试。并重点报导对颗粒(粉体)的体系、结构及生产设备的认识和应用状况,促进涉及该领域内的冶金、化工、建材、石油、煤炭、地质、医药、食品、轻纺、农业、气象、环保、军工等众多行业根据不同理论和技术进行的科研交流。该杂志内容涉及了气溶胶、流态化、超微颗粒(分子级~100nm)、颗粒测试、颗粒制备和表面处理等多个学术、技术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焙烧过程对再生微粉微观结构和活性指数的影响

    刘燕妮吴晓荣王刚赵明宇...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解析再生微粉焙烧活化机制,改善废弃混凝土的综合利用效果.[方法]分析焙烧条件对再生微粉火山灰反应活性的影响规律,结合综合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焙烧过程中再生微粉的物相变化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再生微粉的活性指数随焙烧温度上升或焙烧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但温度不宜高于600 ℃且时间控制在1.0~1.5h,否则会导致再生微粉的活性指数下降;微观结构分析发现,温度为600℃、焙烧时间为1.5h可使再生微粉中的高岭石等黏土矿物以及水化硅酸钙等水泥水化产物发生脱水分解,从而改善再生微粉的火山灰反应活性,但在更高的温度800-900 ℃下则形成铝硅尖晶石、钙黄长石等低活性物质,导致再生微粉火山灰反应活性下降.[结论]焙烧处理对再生微粉具有明显的活性激发作用,但焙烧温度和时间应与再生微粉的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相匹配.

    混凝土再生微粉焙烧活性指数微观结构

    动态光散射测量仪粒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陈胜利朱秀芹
    12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解决国内尚缺动态光散射测量法专用粒度标准物质的问题.[方法]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合成标称粒径为40、80 nm的态光散射粒度标准物质,标准物质编号分别是QBW12001和GBW12011b;采用动态光散射多家定值法测定2种粒度标准物质的散射光强调和平均粒径,定值结果溯源至动态光散射法(ISO 22412:2017).[结果]合成的2种粒度标准物质均匀且稳定,散射光强调和平均粒径分别为(40.0±0.5)、(80±2)nm.[结论]不同厂家生产的激光粒度仪测的散射光强度调和平均粒径一致性最好;散射光强度平均粒径一致性较好;体积平均粒径一致性较差;颗粒数目平均粒径一致性最差.

    粒度标准物质聚苯乙烯乳胶动态光散射

    油井水泥用抗分散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杨鹂张春梅梅开元李尚东...
    13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调整井固井时因地层水侵入水泥浆的问题,通过加入抗分散聚合物提高油井水泥凝固前抗水侵能力.[方法]采用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酰胺、α-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为主要原料,十二烷基硫酸钠为稳定剂,过硫酸胺为引发剂,以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合物KSQ-Z;评价聚合物KSQ-Z的抗分散效果,并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掺入聚合物材料的水泥石进行微观测试,探究KSQ-Z抗分散机制.[结果]KSQ-Z是一种含酯基的聚合物;KSQ-Z掺量(质量分数,下同)的增加可明显提高水泥浆的抗分散性,其中掺量为1.2%时效果最好;同未水侵组相比,水灰质量比分别为0.46、0.48、0.50的实验组掺入质量分数为1.2%的KSQ-Z的水泥浆养护7 d后的抗压强度分别提高41.1%、26.2%和21.8%;聚合物KSQ-Z通过形成的网状结构增加水泥石稳定性,使水泥石更加致密.[结论]聚合物KSQ-Z可增强水泥浆的内聚力,避免地层水对水泥浆的稀释和离子流失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固井用水泥的抗水侵性能.

    油井水泥水侵抗分散浊度

    卧式三角型滤筒的脉冲喷吹清灰性能

    谢智宇林涛杨光辉王云端...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优化卧式三角型滤筒除尘器的清灰性能,探究不同喷吹气流对滤筒内部压力分布的影响,获得不同喷吹孔型式对三角型滤筒的清灰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分别采用直管喷吹孔、文氏里管、散射喷嘴、新型曲面诱导引射器共4种喷吹孔型式的诱导引流装置对卧式三角型滤筒开展冷态脉冲实验,以侧壁压强峰值和相对标准偏差作为评价清灰性能的技术指标,分别探讨不同条件下的喷吹射流对滤筒内壁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在喷吹压强分别设为0.3、0.4、0.5 MPa的条件下,采用直管、文丘里管、新型曲面诱导引射器时喷吹距离分别设为150、200、250、300、350、400mm,采用散射喷嘴时喷吹距离分别设为25、50、75、100、125、150、175 mm,则采用直管、文丘里管、散射喷嘴、新型曲面诱导引射器时的平均侧壁压强峰值分别为1 037、1 758、952、1 533 Pa,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6、0.58、0.09、0.16;采用新型曲面诱导引射器喷吹孔时,比采用散射喷嘴时的清灰强度高61%,比采用文丘里管时的相对标准偏差小0.47.[结论]新型曲面诱导引射器同时兼顾对侧壁压强峰值和相对标准偏差的要求,在4种喷吹孔型式中清灰性能最佳.

    卧式三角型滤筒脉冲喷吹清灰性能喷吹孔

    涡流空气分级机补气结构设计及流场仿真

    顾毅楠吴永泽俞建峰钱陈豪...
    15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涡流空气分级机补气效果不佳的问题,寻求最优补气方案.[方法]采用Fluent软件对涡流空气分级机进行流场仿真,探究不同补气结构对气流滞留能力、均匀性、分散性的影响,以及对应分级机的颗粒分级效果.[结果]仿真结果表明,Model2在导流罩上方增添挡风环结构,有效遏制气流流失,显著提升补气气流在锥壳内部的滞留时间,d50较Model 1减小0.62 µm;Model 3在补气结构内添置导流叶片,减弱气流冲击并增加气流分散效果,d50较Model 2减小2.88 µm;Model 4、Model 5将补气结构进出气区域在竖直方向上错开,保证气流有充足的滞留空间,进而阻止气流快速扩散;Model 5采用补气结构出气区域下置方案,利用锥壳壁面为气流导向,轴向速度分布更加合理,气流分散性及分布均匀性最好.[结论]对比5种补气结构的粒径累积占比分布曲线,Model 5的d50为28.5 μm,略大于Model 3的27.3 µm,但在0~20μm粒度区间段,Model 5的曲线位于Model 3下方,说明Model 5对大米粉细颗粒的分级效果优于Model 3,综合来看,Model 5对大米粉的颗粒分级效果最佳.

    涡流空气分级机补气结构气流滞留能力均匀性分散性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