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双月刊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政策文本量化评价——基于2016年10月以来国家层面政策文本数据

    姚意徐水源方杏村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梳理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政策,探讨现有政策体系的侧重点及存在的不足,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构建政策工具、利益相关方、政策过程三维政策分析框架,对2016年10月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46份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政策文件进行量化评价.结果 政策工具以需求型(57.46%)为主,供给型(21.98%)和环境型(20.56%)占比较低;政府(41.50%)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一直承担着主力军的角色;政策实施过程更依赖于稳定的外部环境,主要依靠各部门进行监督监管的外在督促力.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需求型、供给型和环境型三大政策工具的协同发力,利益相关方相互配合以及政策制定、执行、指导与评估实施过程的四大阶段的有效衔接,使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议未来的政策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工具的主次顺序,继续加强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密切配合,合理布局政策落实的四大阶段,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政策保驾护航.

    政策工具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政策文本量化评价

    2018-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孕妇碘营养监测结果分析

    李香亭郑薇薇方婷尚青青...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杨浦区孕妇碘营养状况,为孕妇科学补碘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碘缺乏病监测管理平台中2018-2023年杨浦区孕妇碘营养监测数据,通过分析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盐碘和尿碘等指标对孕妇碘营养状况进行描述.结果 共分析850名孕妇碘营养状况,其中孕妇补碘率为80.35%,孕妇盐碘含量M(P25,P75)为24.20(0.00,28.30)mg/kg,碘盐覆盖率为60.82%,碘盐合格率为90.91%,合格碘盐食用率为55.29%.不同年份盐碘含量、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碘盐覆盖率有下降趋势(P<0.05);不同年龄段合格碘盐食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x2趋势=8.924,P<0.05);不同孕期孕妇盐碘中位数、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尿碘含量M(P25,P75)为136.00(87.70,216.00)μg/L.不同年份孕妇的尿碘水平、尿碘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5.406,x2=41.851,均P<0.05).不同年龄段、不同孕期孕妇的尿碘水平和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盐碘含量与其尿碘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杨浦区孕妇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低,尿碘中位数未达到适宜水平,要继续推行食盐加碘的防治策略,加强对孕产妇的碘营养科普宣传,指导孕妇科学补碘.

    碘营养孕妇尿碘盐碘

    2002-2021年中国0~14岁儿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时间趋势分析

    杨燕芬郑鸿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描述分析2002-2021年中国城乡0~14岁儿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以期为我国儿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提取2002-2021年城乡0~14岁儿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数据并计算标化死亡率.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不同地区、性别和年龄别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rate change,APC)和年度平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rate change,AAPC),并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Joinpoint回归分析表明,城乡儿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标化死亡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市2015年前为上升阶段(APC=8.96%,P<0.05),2015年后为下降阶段(APC=-11.02%,P<0.05);农村 2013年前为上升阶段(APC=14.08%,P<0.05),2013年后为下降阶段(APC=-8.15%,P<0.05).2002-2021年农村儿童 AAPC 为 4.13%(P<0.05),高于城市儿童(AAPC=2.21%,P>0.05).2002-2021年中国儿童机动车交通事故标化死亡率分性别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男童和女童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3.02%和5.06%(P<0.05);分年龄别分析结果表明,农村1~4岁和5~9岁组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5.93%和3.84%(P<0.05).结论 2002-2021年中国城乡0~14岁儿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标化死亡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农村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防控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Joinpoint回归分析儿童

    2013-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王嫚周鑫杨伟康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出生缺陷发生变化趋势及流行特征,为当地出生缺陷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2013-2022年深圳市龙华区出生缺陷监测系统数据,对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率比较,x2趋势检验进行趋势性分析.结果 2013-2022年共监测207 175例新生儿,发生出生缺陷4 688例,发生率为226.28/万,出生缺陷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x2趋势=81.077,P<0.001).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x2=62.937,P<0.001),≥35岁母亲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x2=9.436,P<0.01),常住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流动孕产妇组(x2=22.203,P<0.001).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耳畸形、足内(外)翻、唇(腭)裂是龙华区主要的出生缺陷类型.结论 2013-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出生缺陷率虽低于全国水平,但出生缺陷的防控工作仍不容忽视,出生缺陷存在性别、年龄、户籍类型的差异,应加强重点人群的宣教及防治.

    出生缺陷监测趋势分析

    基于视频观察法探索婴幼儿照养人强迫进食喂养行为现况

    文羽洁龙超崔浩亮方宇杰...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描述6~24月龄婴幼儿照养人强迫进食喂养行为及拒绝仍喂、设法多喂和吃饱仍喂3个子行为现状,探索强迫进食喂养与研究对象一般特征之间的关联,以便全面了解和评估强迫进食行为,为促进科学喂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以20对健康婴幼儿及其照养人为研究对象,使用摄像机拍摄婴幼儿一日主餐的喂养和进食过程,对视频中照养人的强迫进食行为及子行为进行提取及分类编码.通过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信息.对照养人强迫进食行为的分布进行描述,并采用Fisher检验、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探索强迫进食行为在不同特征研究对象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 照养人中有18名(90.00%)采用了强迫进食行为.每餐强迫进食行为次数中位数为2.50次,每餐强迫进食总时长中位数为31.17 s,单次强迫进食时长中位数为13.50 s.照养人在早餐采用强迫进食的概率最高、次数最多.三种子行为的出现概率和次数由高到低排序为:拒绝仍喂>设法多喂>吃饱仍喂.是否出现强迫进食与照养人的年龄(P=0.01)、体质指数(P=0.03)、婴幼儿所属产次(P=0.02)相关;强迫进食次数与母亲学历相关(P=0.03);设法多喂与父亲年龄相关(P=0.03);是否吃饱仍喂(P<0.05)及吃饱仍喂次数(P=0.03)与婴幼儿年龄相关.结论 强迫进食是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的喂养行为,且与照养人、父母及婴幼儿的一般特征相关.应加强照养人科学喂养知识的教育,促进其采用良好喂养行为.

    强迫进食视频观察照养人婴幼儿

    双歧杆菌R0033和R0071联合乳糖酶干预乳糖不耐受婴儿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周锋宋琪孙海岚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R0033和R0071联合乳糖酶干预婴儿乳糖不耐受引起的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3-11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4例乳糖不耐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7例.对照组仅采用乳糖酶干预,观察组在乳糖酶干预基础上,加用婴儿双歧杆菌R0033和两歧双歧杆菌R0071.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干预1 W前后排便次数、腹泻持续天数及肠道菌群菌属相对丰度及α多样性指数.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入组日龄、性别占比、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父母乳糖不耐受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干预前和干预1 W后每日排便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的腹泻天数减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干预1 W后肠道菌群菌属相对丰度和α多样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R0033和R0071联合乳糖酶的干预可能对减少婴儿乳糖不耐受患儿腹泻天数有一定效果,但对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双歧杆菌乳糖不耐受婴儿肠道菌群

    妊娠期代谢异常孕妇分娩早产儿风险研究

    赵永鲜王蕾贾朝霞黄丽丽...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妊娠期各类代谢异常孕妇分娩不同早产类型的风险,为制定不同类型代谢异常孕妇的孕期保健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以及自制问卷回顾性收集北京妇产医院2021年5月1日-12月31日分娩孕妇的健康信息,并观察其新生儿结局.按照新的高危儿分类框架,将早产儿分为两类:早产适于胎龄儿(preterm and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早产 AGA)、早产小于胎龄儿(pretermand and small for gestationage,早产 SGA).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类妊娠期代谢异常孕妇分娩不同类型早产儿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类代谢异常孕妇分娩早产儿的风险值.结果 研究共计纳入7 233名孕妇,妊娠期高血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期甘油三脂>3.68 mmol/L以及孕前肥胖率的发生率分别为20.8%、9.9%、23.8%以及5.3%;早产AGA以及早产SGA的发生率分别为5.5%和1.0%.控制其他因素后,孕妇妊娠期高血糖与分娩早产AGA之间存在中等强度关联(OR=1.92,95%CI:1.49~2.45),与分娩早产SGA之间未观察到明显关联(OR=1.28,95%CI:0.70~2.24).未观察到孕妇肥胖与分娩早产AGA(OR=1.20,95%CI:0.77~1.81)以及早产SGA(OR=0.281,95%CI:0.70~2.24)之间存在关联.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分娩早产AGA(OR=1.43,95%CI:1.01~1.99)之间存在弱关联,与分娩早产SGA(OR=7.40,95%CI:4.26~12.77)存在强关联.高甘油三酯水平的孕妇其分娩早产AGA的风险增高(OR=1.35,95%CI:1.05~1.71),但未发现其分娩早产SGA的风险增加(OR=1.14,95%CI:0.65~1.95).结论 妊娠期不同的代谢异常孕妇分娩早产SGA和AGA的风险值不同,对其进行孕期保健管理时应有所侧重.

    妊娠期高血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肥胖妊娠期高甘油三酯早产

    安徽省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膳食管理现状

    李梦月邵子瑜郭锋孙瑜...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膳食管理现状,为加强对托育服务机构膳食安全、膳食营养工作监管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安徽省6个市12个县/区抽取359所托育服务机构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359所托育服务机构中,94.4%的机构食堂自营管理,5.6%的机构采用外包食堂或集团食堂统一配送等管理模式.非营利性机构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建立膳食委员会和膳食账目公示的比例均高于营利性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幼一体/设托班的幼儿园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索证索票、建立膳食委员会和膳食账目公示的比例均高于托育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7.44%的机构每周更新食谱,55.71%的机构制订带量食谱,38.72%的机构定期开展膳食调查与营养评估.农村托育机构更新食谱、师生伙食分开、开展膳食调查与营养评估的比例均低于城市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专职保健人员的机构制订带量食谱、开展膳食调查与营养评估的比例均高于无专职保健人员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人员具有医学学历的机构儿童膳食营养管理各项指标均高于无医学学历的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性质、不同地区间托育机构膳食管理存在差异.应建立托育机构膳食管理质量评估及监管机制,强化托育机构膳食营养的培训和监管,重点加大对营利性、农村托育机构的扶持和培训.

    托育机构婴幼儿食品安全膳食管理

    9~14岁女孩家长HPV疫苗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鲁雨婷梁霁张夏芸于硕...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构建我国9~14岁女孩家长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立评价该人群HPV疫苗健康素养水平及薄弱环节的评价工具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会议获得三级指标体系框架,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筛选9~14岁女孩家长HPV疫苗健康素养三级指标条目.结果 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有效回表率为100%,专家熟悉系数为0.85,专家判断系数为0.83,专家权威系数为0.84.第2轮咨询中,指标重要性、可行性、敏感性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达到0.250、0.248、0.221,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涉及卫生服务利用、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三方面,以获取、理解、评价、应用4个维度来评价健康素养,最终获得34个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咨询的专家权威程度、协调性较好,筛选出的指标较合理和全面,但仍需进一步进行信效度评价和实际运用的验证.

    德尔菲法HPV疫苗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经皮神经电刺激减轻阴道试产妇女分娩疼痛的meta分析

    顾怡云徐方萍李志珍张国英...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对阴道试产妇女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JBI、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搜集TENS对阴道试产妇女分娩疼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年1月2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2项研究,包括4 584例产妇.Meta分析结果显示,TENS组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D=-0.82,95%CI:-1.07 0.58,P<0.001),产程时长(SMD=-0.50,95%CI:-0.64~-0.36,P<0.001)、产时剖宫产率(RR=0.51,95%CI:0.40~0.66,P<0.001)也低于对照组,而两组在阴道助产率(RR=1.3,95%CI:0.80~2.11,P=0.30)和新生儿出生1 min时Apgar评分(MD=-0.01,95%CI:-0.07~0.05,P=0.6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NS能够减轻阴道试产妇女第一产程阶段的分娩疼痛程度,缩短产程时长,降低产时剖宫产率.然而受限于纳入研究的质量,该结论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未来有必要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验证上述结论,并且需统一 TENS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标准.

    经皮神经电刺激孕产妇分娩疼痛系统评价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