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张振华

月刊

1002-8552

GDXK3458@163.com

010-86093458

100866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Journal China Radio & TV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随着广播电视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一批非国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已经踏入传媒内容产业的大门。它们虽然目前的规模还不大,但已经凸显出不容忽视的作用,由它们制作的电视剧和综合文艺、益智竞猜、生活服务类节目已深得受众青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遗里的中国》叙事创新探析

    贾秋晨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在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四个方面凸显节目特色,以多元视角、多重时空、沉浸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是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

    《非遗里的中国》文化节目叙事创新

    《非遗里的中国》:在非遗"活化"中构建文化认同

    张梓涵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呈现和当代表达是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通过非遗的文化空间建构、集体记忆激活、匠心精神传承和东方美学呈现,让观众在非遗的"活化"绽放中建构起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非遗里的中国》文化认同集体记忆

    《非遗里的中国》:在特色品牌建设中弘扬真善美文化

    王红君张锐徐毅文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挖非遗精髓,彰显中国品牌文化特色,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品牌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回归非遗生发原境,构建非遗文化生态传播场,立体化呈现非遗的历史底蕴、中国智慧、东方美学和创新成果.建设中国特色品牌,就是基于工匠精神、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东方生活美学打造"真品牌""善品牌""美品牌".

    《非遗里的中国》中国特色品牌非遗真善美

    跨文化视域下非遗翻译与国际传播思考 ——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

    曹胜强刘俊玲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讲述新时代各地非遗传承人及其团队坚守非遗传播阵地、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该节目不但从内容上展现非遗传承者精益求精、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更通过非遗秀演、沉浸式体验以及还原绝技等叙事手法的创新,让电视观众亲临其境,陶醉其中,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也给新形势下我国非遗翻译及国际传播的开展以很好的启示.

    《非遗里的中国》跨文化非遗翻译国际传播

    "第三空间"视域下短视频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内在逻辑

    栾慧勇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作为一种融合主观和客观的"第三空间",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短视频带来的技术赋能没有赋予城市形象构建的"去中心化"效果.权力和资本是短视频城市形象塑造的根本逻辑和运行法则.权力在城市形象的顶层设计、城市景观的塑造和赋权、打造官民相通的话语形式等方面,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资本的运作和再生产,则是推动短视频发展壮大的关键性力量.

    短视频第三空间城市形象抖音

    浅析大视听时代深度报道的新路径

    张劲雨高昕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视听时代下,越来越多受众倾向于追求碎片化与浅显式的阅读体验,这与深度报道所倡导的全面、深刻相冲突.对此,本文分析了大视听时代深度报道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困境,提出通过更新报道理念,优化体制机制;紧随大视听主流,布局短视频赛道;创新音频类报道,借助耳朵经济赋能;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市场运营等方式帮助深度报道适应大视听时代的传播生态.

    大视听时代深度报道短视频新闻音频新闻碎片化阅读

    技术驱动视域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

    李岭涛李濛雨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技术变革在传播模式创新中越来越起决定作用,电视综艺节目暴露出技术基因先天不足、在位优势逐渐消减、受众主体性发掘不够、经济基础薄弱等制约发展的问题.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电视综艺节目应坚持"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的理念,通过整合技术要素增强技术基因,通过挖掘社交属性抓住年轻受众的心,通过对新生事物的开放吸纳确保持久活力,通过寻找小而巧的切入点助力基层台突围,从而促进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电视综艺节目技术驱动困境应对策略

    论虚拟摄制技术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价值

    管熠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LED大屏幕的虚拟摄制已成为行业热门话题.在综艺节目中,虚拟摄制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本文认为虚拟摄制技术在综艺节目中的运用,有利于创作团队之间更高效地开展合作,有利于突破节目内容创意的限制,有利于综艺节目跨地域协作与线上互动,有利于节省节目制作的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当然,目前虚拟摄制技术运用尚不成熟,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虚拟摄制硬件成本高、软件资源不足,摄制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审美水平参差不齐,容易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作品本身的存在价值等,这些都会对综艺节目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新技术的应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人们不断努力探索前行,虚拟摄制技术运用的发展前景无比广阔.

    虚拟摄制综艺节目价值

    问题导向 多线交织 表现生活 ——电视剧《县委大院》的叙事创新

    万正发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部描绘基层群像的主旋律政治生态剧,《县委大院》反映了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基层治理中的理论创新和生动实践.其在叙事上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问题导向的放射状叙事结构、多线交织的写实性叙事方式、表现生活的日常化叙事策略.叙事上的创新将基层干部形象塑造得饱满生动、精细入微,展示了一批平凡、真实的基层干部群像.该剧为县域治理提出了绿色发展思路,也改变了观众对体制内公务员"喝茶看报"的消极印象,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体现了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县委大院》叙事创新基层群像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的实践与经验

    肖宁陈小敏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脱贫攻坚题材优秀电视剧持续涌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生动讲述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精彩故事,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本文分析近年来优秀脱贫攻坚电视剧的创作经验,探讨其温暖现实主义创作机理,提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的创新创优路径.

    电视剧创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温暖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