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张振华

月刊

1002-8552

GDXK3458@163.com

010-86093458

100866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Journal China Radio & TV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随着广播电视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一批非国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已经踏入传媒内容产业的大门。它们虽然目前的规模还不大,但已经凸显出不容忽视的作用,由它们制作的电视剧和综合文艺、益智竞猜、生活服务类节目已深得受众青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风险、机遇及创新路径

    赵刚孙戈王春宇
    37-4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战略前沿技术.在信息传播技术加速外溢的时代背景下,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是新闻舆论战线必须破解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在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特征与传播特征的基础上,论述其给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创新路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主流舆论风险机遇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挑战和机遇

    柳雯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引起了媒体行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技术下,机器可以自动生成各种形式的媒体内容,如文章、视频、音频等,对传统媒体人的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AIGC技术的背景出发,梳理了 AIGC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该技术对传统媒体工作的影响,并探讨了媒体人应如何应对AIGC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人挑战和机遇

    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成功尝试——《中国智慧中国行》的创新和启示

    王向明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江苏卫视精心制作的大型融媒体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引用的"天下为公"等十句古成语为题,以鲜活生动的电视化语言充分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主旨;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节目以强烈的创新意识、鲜明的形象化表达、真挚的情感传递、积极的价值引领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撷取中华文化精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文化支撑的理论与实践.

    "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视化表达

    兼备具象之美与思想之美——《中国智慧中国行》评析

    张健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有以下三个特色:以提问、协商与论证为主要传播理念;以惊颤式效果的视觉奇观实现历史与社会实践的视觉化、具象化;以智慧旅行为主题,实现故事的序列化与因果化.对理论传播之对话性的强调、对视觉惊颤性的挖掘、对"理论旅行"叙事主题的坚守,目的在于穿透传统智慧在公众心中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生动阐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兼备具象之美与思想之美.

    协商惊颤理论履行《中国智慧中国行》

    心灵激荡与情绪共鸣——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互动

    杨阳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是报道新闻事件、社会问题和人物故事的重要形式.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各种类型的新闻节目接踵而至,迅速瓜分用户群体,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必须增强竞争力.而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记者在采访中能否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心理互动.本文从把握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拉近采访距离以及灵活调整采访策略等方面入手,探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互动,旨在为电视新闻记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电视新闻新闻采访心理互动途径与技巧

    情感、平台、技术:视频号演唱会的底层逻辑

    张星冉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疫情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使线上演唱会应运而生.微信视频号线上演唱会嵌入在社交网络中,一场场线上音乐狂欢所形成的"刷屏"效果给微信用户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为视频号近年来发展的加速器.本文以微信视频号线上演唱会为案例,分析其成功"出圈"的底层逻辑与独特优势,总结出视频号线上演唱会具有注重情感传播、平台深度联动、科技高度赋能等特点,为我国在线演艺行业以及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以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战略.

    微信视频号在线演艺社交网络线上演唱会

    社会资源赋能基层主流媒体建设——媒校融合的视角

    吴兆彤邢小军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需要与社会资源有效融通.高校资源和媒体资源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基层主流媒体引入高校的理论人才和科技资源更好地服务群众,高校资源嵌入基层主流媒体的传播平台、互动平台、服务平台向社会辐射.媒校融合,聚力主流舆论阵地建设,赋能高素质人才培养,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做大做强基层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分析了媒校资源双向流动所蕴含的逻辑理路,并对媒体和高校在基层宣传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联动进行了个案分析.

    媒校融合资源互动基层主流媒体建设

    新时代扶贫剧的中国梦书写

    董军华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山海情》和《山河锦绣》作为收视口碑双赢的扶贫剧,两部剧在人物策略上,都是通过"离群——考验——回归"的策略加大戏剧张力,调动观众与之同情;在情节叙事上,都以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块状结构对文本进行区隔,以强情节模式和个体人物性格塑造之间的建立平衡;在主题叙事上,以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为主旨,通过对农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同构传递正向价值观.

    扶贫《山海情》《山河锦绣》叙事策略

    论主题性电视剧的戏剧结构与戏剧性

    吴楠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题剧是影视剧在新时代的自我革新和丰富发展.本文从编剧创作理论角度,指出主题性创作需要思考和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完成"由理到戏"的转变,二是完成"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变,结合文本分析,提出主题性创作要寻找真正的戏剧结构,讲述关于个人的命运故事,并寻找真正的戏剧性,在价值观冲突方面下足功夫.

    编剧创作主题剧类型剧

    新媒体时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改编与传播

    杨永岑余人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因受新媒体碎片化、娱乐化的影响,较少有读者关注和阅读相对"厚重""艰深""耗时"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人世间》等电视剧的热播,让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图书等,重回观众、读者视野,吸引、推动更多民众关注现实与历史,思考人生与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内容主题与时代同频,影视改编与民心共振,"影视+"模式持续发力,并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搭建新媒体矩阵,推动影视与图书的深度融合与广泛传播.

    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改编传播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