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篆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

月刊

1007-2942

zggbsfzz@126.com

(0571)87053227 87053228

310025

浙江省杭州市省府大院2号楼

中国篆刻/Journal China Pen Calligraphy Press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汉字书写水平为宗旨的硬笔书法专业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图书序赠李子奇

    蒋易
    4-5页

    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发展(四)

    罗福颐
    6-12页

    侯马白店铸铜遗址出土印章模范及相关问题

    纪一洲谢尧亭
    1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了侯马白店铸铜遗址H15出土的印章模、范,梳理了目前考古发现的商至春秋早期的"印章"及以往学者对中国印章起源和形成的讨论.本文认为印章的起源和形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根据印面内容将以往定义的印章分为花纹戳和印章两大类,印章又可分为文字印章和符号印章两类,强调花纹戳的装饰作用有别于印章的标识作用.最后,根据这批白店印章模、范,推测战国时期侯马地区印章的制作流程.

    白店铸铜遗址印章印章模范

    "新西国""金国"铜印考

    王晓娟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博物院藏"金国辛千夷槐佰右小长"鼻钮铜印,与传世、著录"新西国安千制外羌佰右小长"同属"国-千-百-长"印例的代表物,二者都是西汉末新莽时期边属国的基层归化官印,与边疆归化人群在汉帝国内的多重身份有关."金国辛千夷槐佰右小长"印可读可信,行用于王莽当政时期、改号称新之前,不可以伪印视之.

    金国辛千夷槐佰右小长新西国安千制外羌佰右小长新莽蛮夷印归义归化

    "体"与"辨体":一个明代印论中的形式观念

    孙志强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是晚明印论中有关形式描述的重要术语.在印论中,"体"既指印章形式层面的整体样式,又指受某些特定的文字、技法影响而形成的风格体系.晚明印人以"体"为切入点,对历代古玺印进行辨体归纳,强化了"印宗秦汉"的思想."辨体"是"体"的观念的进一步引申,受"辨体"观念的影响,晚明印谱编纂体例逐渐突破史学本位,转而以印学本位进行印谱编纂."体"的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明代后期印人在篆刻作品形式判断上具有了高度自觉.

    明代印论辨体印谱编纂体例篆刻风格

    明清文人篆刻母题研究——对"归去来"印文母题的考察

    刘小兵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文人篆刻的母题丰富多彩,其印文除了自创,亦多取自文学经典,其中涉及陶渊明的印文尤其值得关注.纵观历代文人篆刻,"归去来"主题"印像"发端于明,繁富于清,蔚为大观,可以视为陶渊明诗文题材篆刻艺术最为重要的母题.从文人篆刻"归去来"主题的创作,可见篆刻母题的传承接力,亦可见陶渊明诗文境界的恒久影响力.

    篆刻艺术陶渊明文人印章篆刻母题归去来

    "五一之五"米万钟印章考略及其他

    楼秋华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元以后,文人用印日渐流行并趋于多样化.书画作品中既有标记姓名、字号以及鉴藏等功能明确的印章,也有大量寄寓个人心志的闲章.作为晚明名士的米万钟素以好异尚奇著称,其所用印文如"五一之五""洞天灵焰山长"等尤具独特性、私密性与社会性,不仅印风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内容也留存了丰富的生活细节.因此,对其含义与背景的追溯既有助于深入了解使用者的生平经历,亦由此触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从而在通向一个真实可信的米万钟的同时,也充实了相关艺术史研究.

    闲章五一庵私密墨石图晚明

    簠斋与江南金石友人交游考略——以玺印篆刻研究为例

    陈道义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簠斋陈介祺是清代金石学大家,收藏富甲海内,金石文字考据成就斐然,尤其在玺印篆刻领域贡献突出.他在藏古、释古、传古的频繁活动中有诸多金石之交,其朋友圈范围除家乡潍县以外,主要是江南地区,尤其与苏州吴云、潘祖荫、吴大澂、翁大年以及徽州鲍康等往来最多.他们南北呼应、资源共享,且同心相契、析疑赏奇,集传承与创新于一体,合力推进了金石考据在晚清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为玺印篆刻文化的广泛传播及近现代古文字学与考古学研究等开启了探索之窗.

    簠斋江南金石交玺印篆刻

    大半生涯在印章:清黄鹓传世印谱考述

    段成贵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港松荫轩藏黄鹓印谱十余种,从编撰者角度来看,这些印谱主要由黄鹓自辑、友人张学宗辑及民国间胡恩光后辑等,成谱时间约在黄鹓三十岁至六十岁之间,几乎反映出黄鹓一生的篆刻学习经历和艺术水平.版本上看,又有黄鹓传世印谱稿本、刊行本、初辑本、后辑本区别,也折射出清代印谱在编撰、流传中产生的版本变化,是研究清代印谱版本的重要参考.

    黄鹓篆刻印谱版本

    《新心别馆印存》中的湖北印学整理

    周赞刘猜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同治年间产生于湖北夷陵地域的《新心别馆印存》是研究湖北印学的重要窗口.辑谱者王肇基与五十七位学术人物在印学、书法、诗文的交往成为"同光中兴"初期湖北地域的重要篆印活动.本文通过梳理《新心别馆印存》59篇序跋文,摘取湖北21位学术人物,揭示其印学理念.这不仅可以填补清代湖北印学研究的空缺,而且能促进其研究走向深入.

    新心别馆印存王肇基湖北印学王柏心吴传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