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月刊

1009-1742

gpy@cae.cn

010-58582511

100120

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中国工程科学/Journal Engineer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1999年创刊的中国工程院院刊。它立足于30多个工程科技领域,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典型工程设计及经验总结,重大工程咨询调研报告等为主要报道内容,是荟萃专家学者创新精华,融百花为一园,集综合一体的学术期刊。其撰稿人的30%以上来自两院院士,52%来自研究员、教授级专家,10.2%来自博(硕)士研究生。《中国工程科学》是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独具智力资源优势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链"深度融合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王海南王礼恒周志成王国庆...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及内涵特征,研判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变化及趋势,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提出"创新驱动、企业主体、开放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体系融合、协同发展,自主可控、开放创新,企业主体、市场机制,前瞻布局、高端引领"的发展原则,研究提出各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及"系统性提升、融合式创新、市场化推动、引领性发展"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四链"融合融合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李巧明李欣欣李硕张雪松...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它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石,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依托.本文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出发,系统梳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典型领域的全球发展态势,总结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和典型领域发展态势,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坚持运用体系工程思维,巩固提高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构建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突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驱动的创新为牵引,促进开放式创新生态构建;推动"产学研用金"协调发展,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5G/6G量子信息人工智能

    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赵鸿滨周旗钢李志辉李腾飞...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材料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根基,是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本文梳理了新材料在信息、能源、生物、深空与深海探测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发现新材料联用或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新材料发展的重要特点;系统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在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和集群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装备尚未实现自主可控、高端产品自给率不高、部分重点产品缺乏应用迭代、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面向新兴产业亟需发展的9个重点方向以及面向未来产业亟需布局的7个重要方向.为推动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建议:着力筑牢新材料产业发展根基,扎实提升新材料产业链水平,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型工业化

    基于技术驱动与服务创新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研究

    袁茜茜吕星月冯大权王振中...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现实(VR)技术以高度沉浸感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多感官交互体验,推动产生新兴服务业态并以新服务模式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高附加值、高层次和多元化服务产业体系建设.本文梳理了VR产业链结构和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剖析了VR与服务业融合应用的前景、方法与场景分类,分析了VR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VR产业在产业链供给、应用落地、行业规范和专业人才培育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难点;培育领头试点项目,打造示范应用平台;构建配套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健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我国在全球VR产业布局中的竞争优势,加速服务业的智能化、交互性、定制化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新兴服务业产业链技术驱动融合发展

    新技术形势下"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岳超钟佳儒宁启立陈晓慧...
    4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能路云"融合发展将汽车、能源、交通、互联网云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加速形成智能、低碳、安全、高效的全新出行与生活生态体系,高质量推进汽车产业发展;在新技术形势下,进一步形成"智能的车+互动的能+数字的路+协同的云"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其价值优势是未来我国"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新能源变革、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人工智能以及碳中和等新技术形势,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形势;从车端、能源节点、路端、云端与产业融合5个方面,介绍了"车能路云"的系统构成、发展现状、相互关系与总体框架,并对我国"车能路云"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建议,涵盖坚持应用导向、推动正向创新、城市级应用示范、多元化撬动投入以及促循环产生成效5个方面,以期为我国"车能路云"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推动汽车强国、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的建设.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车能路云"融合"四链"融合

    我国绿色环保产业"四链"融合发展研究

    任慕华许嘉钰张琨刘章韬...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环保产业兼具带动经济增长和应对环境问题的双重属性,"四链"深度融合是绿色环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深度分析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四链"融合特征,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发现在企业创立初期,资金链是关键,创新链与人才链驱动,逐步形成产业链;在企业成长期,主要靠资金链驱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支持,拓展产业链;而对于成熟期的企业,可依据产业链进行战略布局,维持创新链.研究发现,绿色环保产业"四链"融合主要存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资金链对各链的支撑度较弱、人才链与创新链和资金链融合度不够等问题.研究建议,制定低碳创新战略路线图,明确"四链"融合发展路径;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适配度;优化资金链,提高与各链融合度;完善人才链,注重人才培育;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明确驱动链,保障"四链"有效融合.

    绿色环保产业"四链"融合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碳边境调节机制下近零碳制造体系建设研究

    成润婷张勇军李立浧丁茂生...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制造业实施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尽快实现低碳和零碳转型,成为关注焦点和发展亟需.本文重点探讨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基于此梳理了近零碳制造体系的概念特征,从关键技术、计量基础、市场驱动力等主要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了近零碳制造体系的核心内容.分别从产品制造、电力供应两方面,提炼了近零碳制造体系的技术发展方向,建议形成"源网荷"碳计量系统以细化碳排放责任;借鉴国外碳市场发展经验并分析我国碳市场发展格局,在理论层面探讨了未来我国碳市场构建路径以促进近零碳制造体系发展.提出的近零碳制造体系实践方案,可为深化"双碳"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CBAM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低碳转型建设研究提供先导性和基础性参考.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碳边境调节机制零碳转型碳排放计量碳市场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研究

    张婷婷周萧超刘章韬许嘉钰...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废资源化利用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具有循环利用、节能减碳的优势,对于推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在产业化进程、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建议,推动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赋能;加大激励支持力度,夯实金融保障基础;打造科创资源高地,强化项目示范引领;集聚人才优势,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全面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固废资源化产业化减碳技术创新

    群体智能及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吴文峻郑志明王怀民唐绍婷...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体智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汇聚创新力量、耦合集成大规模智能系统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对于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凝练了群体智能的技术体系,总结了其主要的技术方向,包括:多智能体系统与优化决策、无人集群系统、开源群智软件和群智联邦学习等;论述了这些核心技术面向应用场景,形成感知 ‒ 认知 ‒ 决策 ‒ 行动的智能化回路,以分布式数智化模式支撑平台经济,重塑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根据上述技术体系的赋能对象和应用模式,深入分析了与群体智能相关的核心产业,特别是软件服务产业、智慧城市产业群、基于无人集群的智慧农业和智慧港口产业等对群体智能技术的不同需求和赋能路径.最后,提出了群体智能赋能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议:持续推动群智开源社区的建设,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智力内核,加速无人集群系统的国产化替代、集成攻关和推广应用.

    群体智能开源软件无人集群联邦学习平台经济

    多机协同智能发展战略研究

    薛建儒房建武吴俊庞善民...
    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个自主智能系统通过信息、行为交互构成的多机协同智能,代表着未来智能系统的必然发展趋势,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部署的主攻方向,也是支撑国防、社会安全的核心技术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开展突破多机协同智能技术发展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军事智能、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机协同智能系统当前面临的难以适应复杂任务这一挑战,从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两个层面出发,系统地梳理了多机协同智能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制约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性问题,并以多机协同智能制造为典型应用,剖析理论与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多机协同智能将朝着人机群组智能的方向发展,为抢占发展先机,需及早布局人机群组智能的基础理论探索,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并加快应用示范.

    多机协同智能集群智能人机群组智能多机协同制造全域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