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月刊

1009-1742

gpy@cae.cn

010-58582511

100120

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中国工程科学/Journal Engineer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1999年创刊的中国工程院院刊。它立足于30多个工程科技领域,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典型工程设计及经验总结,重大工程咨询调研报告等为主要报道内容,是荟萃专家学者创新精华,融百花为一园,集综合一体的学术期刊。其撰稿人的30%以上来自两院院士,52%来自研究员、教授级专家,10.2%来自博(硕)士研究生。《中国工程科学》是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独具智力资源优势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生物蛋白的关键生产技术体系与食品产业应用

    汪超夏路李兆丰陈坚...
    12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物蛋白是人类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而现有的蛋白质获取方式难以满足人口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蛋白质供应的巨大需求;微生物蛋白制造是利用廉价的生物质原料并以车间生产的方式高效生产蛋白质原料,有望成为未来最有效、最可行的替代蛋白来源之一.本文阐述了酵母蛋白、微藻蛋白、丝状真菌蛋白等微生物菌体蛋白的应用情况,乳蛋白、卵清蛋白、血红蛋白等微生物合成功能食品蛋白的发展情况,从培养底物的选择与利用、菌种的选育、发酵过程控制、蛋白的分离与提取等方面全面梳理了微生物蛋白制造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认为,在微生物蛋白具有多重生产优势而在食品产业中应用案例甚少的背景下,开展微生物蛋白的食品化应用及产业化,亟需解决微生物蛋白的食品化加工、营养与安全评价两个层面的问题.相关研究可为国家替代蛋白战略、微生物蛋白产业发展布局等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替代蛋白微生物蛋白技术体系食品产业应用大食物观

    西南水稻主产区用水现状与绿色高效灌排技术

    崔宁博尹飞虎龚道枝贺秀斌...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水稻主产区面临季节性干旱、工程性缺水等生产问题,绿色高效灌排技术是该区域实现节水稳产增效的关键举措,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在内的西南地区水稻生产用水现状和灌排技术现状,阐述了西南水稻主产区绿色高效灌排体系的基本特征、绿色高效灌排的具体技术类型,提出了由稻田精准需水预报、灌区精量配水管理、田间高效用水管理、田间高效排水管理构成的绿色高效灌排技术模式.研究发现,西南水稻主产区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节水灌溉和排水技术落后且对各地区气候条件、水资源量、地形的适用性有较大差异.建议研发稻田灌排高效协同调控新技术、推广绿色高效灌排技术体系、优化稻田水肥运筹模式、开发稻田智能灌排与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水稻绿色高效灌排技术多维推广体系,据此推动西南水稻主产区节水提质增效与绿色减污降排多赢.

    水稻灌排技术西南地区绿色高效节水

    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转型路径研究

    燕艳华云振宇初侨奚经龙...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既是保证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稳定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选择.当前,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转型主要面临标准供给结构仍需持续优化,产前、产中、产后标准间协同性亟待增强,标准化的联动障碍依然突出等问题与挑战.本文从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转型对供应链稳定与安全、各环节要素流动与畅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品牌内核力与竞争力提升、绿色化发展与低碳转型等五方面出发,系统剖析了其在标准结构、标准协同、标准联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转型应以农业产业综合性和复杂性问题为导向,以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协同为核心,以高质量标准有效供给为前提,以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为保障四方面的总体方略.研究建议,着力提升高质量标准的有效供给、推进全产业链标准的协同化治理、创新地方标准"互联互通"机制、强化标准实施机制创新和主体参与.

    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高质量标准标准协同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发展:内在机制与典型实践

    胡霜王火根肖丽香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基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要素配置效应、产业协同效应、信息共享效应和信息反馈效应4个维度剖析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内在机制.结合当前农业企业数字技术的应用实践,阐述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针对性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二元驱动,即自下而上的市场调节和自上而下的政府调控.在市场调节方面,从生产端主动减污降碳、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等方面分析了数字技术驱动下农业绿色化发展;在政府调控方面,建议采取政策制定与经济激励、数据共享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网络宣传等措施,激励和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全过程、全方位的绿色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农业绿色发展内在机制典型实践二元驱动

    我国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研究

    陈吕军田金平吕一铮廖恺玲俐...
    160-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学工业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化工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开展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化工园区减污降碳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减污和降碳协同性差、末端治污成本高、环境安全与风险突出等挑战,分析了化工园区碳和污染物产生的特点并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一般性工业过程的分析框架,以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为纽带,从企业生产、基础设施、产业共生等层面演绎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的技术路径:建立化工园区内企业的碳、污染物排放清单;集成优化化工园区的技术与产业结构,加强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升级共生、企业间合作、减污降碳与安全生产统筹、产品 ‒产业 ‒空间结构优化;开展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成本效益评估.选取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的应用实践,进而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实施路径建议:完善精细计量体系,加强化工园区物质流管理;强化化工园区共生链接,运用系统工程赋能减污降碳;激发系统效率变革,推动化工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化工园区减污降碳生命周期分析物质流管理排放清单基础设施产业共生

    我国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标准的编制建议

    何品晶李晓静吕凡仇俊杰...
    174-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填埋作为我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之一,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编制我国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标准,将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的相关标准和指南研制进展,分析了我国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标准编制面临的挑战,在深入讨论相关标准的基准方法、编制重点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发展建议.研究认为,国际上已有的标准和指南以及提供的缺省值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缺少规范统一的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方法,也缺乏可靠的核算清单数据.为此,针对我国填埋垃圾特征和技术现状,提出了我国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方法、核算范围和清单的建议内容;明晰了我国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标准编制的重点任务,提供了适合我国垃圾填埋场景的清单数据获取方式.后续,可充分考虑地区因素,采用我国特征性数据,以获得更贴合实际情况的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结果,据此开展我国垃圾填埋碳排放核算标准的编制工作.

    垃圾填埋碳排放标准核算方法清单数据

    我国甲烷排放控制的中长期挑战与应对

    张博郭金玲高俊莲张国生...
    18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烷(CH4)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控制CH4排放兼具气候、环境、安全与经济效益;我国的CH4排放量较大,开展中长期CH4控排战略研究是强化我国温室气体减排能力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从CH4排放控制的科学基础出发,辨识了我国CH4排放特征并剖析了CH4排放控制面临的中长期挑战;从总体管控思路、各领域CH4排放控制行动方向、减排技术与措施体系架构等方面阐明了我国中长期CH4排放控制的行动逻辑,进而提出了我国中长期CH4排放管控对策.研究认为,我国中长期CH4控排行动将面临排放总量大且部门及区域间迥异、排放演变趋势及具体路径不确定、技术减排与措施减排的潜力不明晰、减排风险量化及目标设定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着眼长远,从设定全口径目标、责任分配与落实、筑牢减排能力、增强管控合力出发,战略谋划CH4排放控制工作,协同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加速实现我国从控制CH4排放向减少CH4排放的进程转变.

    CH4排放控制减排技术减排措施管控对策温室气体减排

    极端自然灾害下我国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框架与发展策略研究

    徐雪松唐加乐曾子洋徐凯...
    198-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电力系统是关系到城市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自然灾害下"小概率 ‒高损失"的极端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城市电力供应的持续性和城市的安全运行.韧性是用于描述系统抵御扰动并快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因此针对极端自然灾害下提升城市电力系统韧性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极端自然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的内涵进行了概述,明确了城市电力系统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过程.其次,结合极端自然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建设面临的挑战,从"信息 ‒物理 ‒应用"3个维度剖析了系统韧性提升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极端自然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框架,从数智感知 ‒场景构建 ‒响应评估 ‒应急恢复4个角度,剖析了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的4种关键技术;最后,针对极端自然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提出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规划和统筹设计,智慧化升级电力基础设施;攻克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推进技术成果落地应用;健全标准化技术文件,建立统一设备配置原则;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建立高效应急协同机制.

    自然灾害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框架城市安全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可调水量"十问"

    胡鹏王浩赵勇宁远...
    210-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我国"四横三纵"国家水网主骨架尚待建设的最后一环,而水源区可调水量是西线工程规划论证面临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水资源本底条件与演变趋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水,调蓄水库与输水工程规模,调水对水源区及其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水力发电、航运等方面影响的角度,提出了与水源区可调水量相关的10个问题;以长江上游分布式水文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可调水量模拟分析模型,力图系统、定量地回答所提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在仅考虑满足水源区河道内外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需水的前提下,"上线+下线"组合方案多年平均可调水量为1.59×1010 m³,"完全下线"方案在建设岗托水库进行联调时,多年平均可调水量将达到1.74×1010 m³;在综合考虑调水对水源区水平衡、水力发电和航运影响及其可接受程度后,南水北调西线水源区可调水量为1.22×1010~1.26×1010 m3.长远来看,应谋划西南片区水网与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连接与融合,在减小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影响的同时,提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整体供水能力以及对气候变化等外部条件的适应性.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可调水量生态需水跨流域调水

    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的创新发展研究

    彭述明杨宇川杨夏贾尧丹...
    224-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用同位素及药物是核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物质基础,系统梳理反应堆产同位素及药物发展现状对于加快我国同位素及药物发展、推动自立自强全链条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行业研讨等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的供需情况、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仅实现了131I、177Lu、89Sr等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的自主供给,但供给量尚未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多数临床常用的同位素依然依赖进口;反应堆产同位素相关的放射性药物存在药品种类少、研发创新不足、生产规模小等瓶颈,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研究建议,研判供需现状与趋势,实现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供给与品种的多元化;以临床需求为牵引,带动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的规模化制备,支持放射性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创新,加快建设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及其放射性药物的自立自强发展体系;丰富发展模式并形成创新观念,为我国核医疗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反应堆医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药物供需现状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