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月刊

1009-1742

gpy@cae.cn

010-58582511

100120

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中国工程科学/Journal Engineer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1999年创刊的中国工程院院刊。它立足于30多个工程科技领域,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典型工程设计及经验总结,重大工程咨询调研报告等为主要报道内容,是荟萃专家学者创新精华,融百花为一园,集综合一体的学术期刊。其撰稿人的30%以上来自两院院士,52%来自研究员、教授级专家,10.2%来自博(硕)士研究生。《中国工程科学》是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独具智力资源优势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海洋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

    付强程兵吴英宋荣彩...
    22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海洋地热能资源丰富,尚未得到较好开发利用,如能与其他海洋资源实现融合开发利用,将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建设能源强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以及岛礁建设和深远海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海洋地热能利用现状,分析了我国海洋地热能利用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我国海洋地热能利用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海洋地热能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海洋地热能利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海洋地热能产业及产业链构建;并阐述了阶段性发展目标,提出了我国海洋地热能利用的2个典型模式:与海上稠油和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融合开发的地下直接利用模式.研究建议:统筹海洋功能区划,将海洋地热能和海洋油气区块纳入国家统一规划;优先摸清南海海洋地热能及与其他海洋资源重叠优势区域分布情况;加快攻关海洋地热能开发利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加大对海洋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并给予补贴和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在海洋地热能富集区开辟先导试验,积极探索与海洋其他资源融合开发示范,以此促进我国海洋地热能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海洋地热能开发利用油气稠油天然气水合物融合开发

    我国海洋港口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探析

    伍婧涂敏严新平杨家其...
    23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我国海洋港口新能源技术应用是落实"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海洋港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我国海洋港口用能的现状及趋势,从经济性、需求度、成熟度3个维度出发,剖析了涉及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氢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的海洋港口新能源技术应用的基本属性;进一步从技术性、经济性、技术政策性3个方面讨论了我国海洋港口中各类新能源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水平与应用需求不匹配、集中性技术发展平台缺乏、盈利模式不健全、现有标准与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共同制约了各类新能源技术在海洋港口中的应用.为此建议,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体系、合力突破技术难题以降低应用成本,发布港口多能融合网络指导意见、建立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优化港口新能源技术应用激励机制、提升港口应用新能源积极性,健全港口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标准和规范、构建新型储能配套机制.

    海洋港口港口用能新能源属性分析多能融合

    我国海洋退役油气平台低碳化改建方案构想

    王国荣黄泽奇周守为刘清友...
    24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退役油气平台低碳化改建是集约利用资源、充分挖掘退役平台经济及生态效益的优选模式,是维护和提升海洋领域碳减排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海洋领域绿色低碳开发进程刚刚起步,退役海洋油气平台低碳化改建多停留在概念设想层面,亟需立足低碳化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性改建方案.本文完成了我国退役油气平台处置现状和低碳化技术水平的调研分析,提出了构建海上碳循环利用枢纽的改建主导形式以及3条低碳化改建路线,明确了平台安全评估、改建方案选取策略、全生命周期环境保护等平台改建的关键工程实施策略.针对平台改建法规及政策缺失、海洋领域低碳化技术应用存在短板、跨产业合作机制不明确等现实问题,建议健全平台改建法规及引导政策;聚焦核心技术装备的海上应用性能,优化技术理论支撑,加紧国产装备转型;优先开展退役平台的改建示范工程,以推动我国海洋退役平台低碳化改建进程.

    退役油气平台低碳化改建碳循环利用枢纽平台改建逻辑

    "风光热储"多能协同的智慧油气田发展研究

    王天宇李根生宋先知王海柱...
    259-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目标、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化石能源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融合发展与智慧调控成为未来能源体系发展的新模式;油气行业正在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智慧油气田将降低勘探开发成本、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阐述了多能协同的智慧油气田理念与内涵,新型智慧油气田对油气增储上产,油气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推动作用;递次梳理了"风光热储"多能协同系统、油气田与"风光热储"多能协同系统融合、智慧油气田等的发展现状,凝练了我国智慧油气田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总结了未来"风光热储"多能协同的智慧油气田场景:智慧油气田绿电利用、废弃稠油热采油藏的新地热系统、基于风/光发电微网的抽油井群生产运行优化、天然气就地转化与油田伴生气发电利用、高效低碳油气生产综合能源管控系统、电/热/氢储能智能协同优化."风光热储"多能协同的智慧油气田建设的核心产出是低碳油气田及超级能源盆地,需在保障油气产量的前提下,围绕"补充基础短板-增加技术优势-强化应用能力-实现自主可控"发展主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实用发展方案.

    智慧油气田新能源多能协同风光热储低碳能源

    信息动态

    封4页

    卷首语

    周守为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