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极端高温天气与湖北省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关系,为降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系统记录的宜昌市城区201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46 170例非意外死亡者的相关数据以及同期宜昌市城区5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每日的污染物监测数据和城区气象数据,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92.5且持续1 d(P92.5-1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92.5且持续2d(P92.5-2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92.5且持续3d(P92.5-3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95.0且持续1d(P95.0-1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95.0且持续2d(P95.0-2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95.0且持续3d(P95.0-3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97.5且持续1 d(P97.5-1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97.5且持续2d(P97.5-2d)和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97.5且持续3d(P97.5-3d)共9种极端高温事件对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 湖北省宜昌市46 170例非意外死亡者的病例天数为46 170d,匹配的对照天数为157 134d;宜昌市46 170例非意外死亡者中,P92.5-1 d死亡3 371例(7.30%),P92.5-2d 死亡 3 041 例(6.59%),P92.5-3d 死亡 2 597 例(5.62%),P95.0-1 d 死亡2 436 例(5.28%),P95.0-2d 死亡 2 205例(4.78%),P95.0-3d 死亡 1 960 例(4.25%),P97.5-1d 死亡 1 343 例(2.91%),P97.5-2 d 死亡 1 148 例(2.49%),P97.5-3d死亡882例(1.91%);在排除了湿度(RH)、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以及死亡者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后,时间分层病例交叉分析结果显示,P92.5-1d、P92.5-2d、P92.5-3 d、P95.0-1 d、P95.0-2 d、P950-3 d、P97.5-1 d、P97.5-2 d 和 P97.5-3d等9种极端高温事件均与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呈正相关且关联具有滞后性,除P92.5-2d和P92.5-3d极端高温事件的作用持续到Lag3d外,其他7种极端高温事件的作用均持续到Lag1 d,9种极端高温事件均以 Lag0 d 的效应值为最大,分别为 P92.5-1 d(OR=1.09,95%CI=1.04~1.14)、P92.5-2 d(OR=1.08,95%CI=1.03~1.14)、P 92.5-3 d(OR=1.11,95%CI=1.05~1.16)、P95.0-1 d(OR=1.15,95%CI=1.09~1.22)、P95.0-2 d(OR=1.17,95%CI=1.10~1.24)、P95.0-3 d(OR=1.17,95%CI=1.10~1.25)、P97.5-1 d(OR=1.23,95%CI=1.15~1.32)、P97.5-2d(OR=1.27,95%CI=1.18~1.38)和P 97.5-3 d(OR=1.31,95%CI=1.19~1.43);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极端高温事件对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在性别亚组和年龄亚组中依然存在,男性和女性居民均以P97.5-3d 的 Lag0d 效应值为最大,分别为男性(OR=1.36,95%CI=1.21~1.54)和女性(OR=1.24,95%CI=1.08~1.43),高年龄组居民对极端高温事件更为敏感,P92.5-1 d、P92.5-2d和P92.5-3d极端高温事件仅对70~79岁和≥80岁年龄组居民非意外死亡有显著影响,P92.5-1 d在Lag0 d的效应值分别为70~79岁(OR=1.17,95%CI=1.06~1.29)和 ≥ 80 岁(OR=1.19,95%CI=1.10~1.29),P92.5-2 d 在 Lag0 d 的效应值分别为 70~79 岁(OR=1.15,95%CI=1.05~1.28)和 ≥ 80 岁(OR=1.22,95%CI=1.12~1.32),P92.5-3 d 在 Lag0 d 的效应值分别为 70~79 岁(OR=1.15,95%CI=1.04~1.29)和 ≥ 80 岁(OR=1.23,95%CI=1.13~1.34).结论 极端高温天气可增加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