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公共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公共卫生
中国公共卫生

王宇

月刊

1001-0580

zgggws@vip.sina.com

024-23388443,23388479

110005

沈阳市和平区砂阳路242号

中国公共卫生/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5年由卫生部创刊。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综合性业务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术报道与经验交流并重,着重反映我国预防医学领域新动态,新成果、新技术、以及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经验与技术。读者对象主要是本领域各级业务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云南省柯萨奇B组5型病毒全基因组分析

    楚昭阳陈俊薇冯昌增刘煜菡...
    1033-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22年云南省4株柯萨奇B组5型病毒(CVB5)分离株的全基因组特征.方法 设计CVB5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引物,分段扩增CVB5分离株的全基因组,采用"引物移步法"测序,并进行序列拼接和组装.采用MEGA 7.0、Simplot 3.5.1和DNAStar 7.1等软件对CVB5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 基于VP1和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4株CVB5分离株均为C基因型.与原型株相比,4株毒株VP1区均发生多处氨基酸变异.P1、P2、P3系统进化分析和simplot重组分析显示,CVB5分离株可能与多种肠道病毒B群毒株发生重组.结论2022年云南省昆明地区手足口病(HFMD)患者临床样本中分离到的4株CVB5均属于C基因型.

    柯萨奇B组5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云南省

    2009-202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变化趋势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詹美蓉谢忠杭蔡少健黄峥强...
    1040-1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福建省2009-2022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时空聚集性及变化趋势.方法2009-202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系统,运用描述流行病学、Joinpoint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对福建省手足口病进行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9-202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927 3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2.15/10万,重症率为0.62/10万,死亡率为0.018/10万,病死率为10.68/10万,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重症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主高峰在每年的5-6月份,次高峰在9-11月份.重点人群为<5岁组儿童,占全部病例的91.33%.实验室确诊40 637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4.38%,其中肠道病毒A71型(EV-A71)阳性占28.93%(11 756/40 637),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占20.38%(8 280/40 637),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占50.69%(20 601/40 637).福建省手足口病存在时空聚集性(Moran's I值=0.15~0.56,P<0.05),时空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1个主要聚集区及2个次要聚集区.结论 福建省2009-2022年手足口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疫情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疫情防控重点应以地市为单位,加强对重点人群及在疫情高峰来临之前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变化趋势时空聚集性福建省

    2022-2023年贵州省呼吸道病毒病原谱及流感A(H1N1)pdm亚型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庄丽柯倩郑菊吴萍...
    1045-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2022-2023年流感样病例呼吸道病毒病原谱的构成情况,进一步分析流感A(H1N1)pdm亚型病毒的基因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贵州省2022-2023年流感样病例591份,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HPIV)、冠状病毒(HCo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偏肺病毒(HMPV)、鼻病毒(HRV)和博卡病毒(HBoV)8种病毒及其分型,检测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流感A(H1N1)pdm亚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采用Nextclade、MEGA7等进行血凝素(HA)基因序列分析及糖基化位点、抗原决定簇、受体结合位点突变情况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呼吸道病毒阳性样本363份,总阳性率为61.42%,检出率前3位的分别是IFV-A(H1N1)pdm亚型病毒(阳性率15.06%,89份)、IFV-A(H3N2)亚型病毒(阳性率13.71%,81份)和新冠病毒(SARS-CoV-2)(阳性率13.37%,79份).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混合感染病例检出36份,检出率为6.09%,以鼻病毒的混合感染检出最多(17份,占比47.22%).共获得16株贵州省流感A(H1N1)pdm09亚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均为6B.1A.5a.2a进化分支.Sb抗原决定簇发生A186T、Q189E氨基酸替换;受体结合位点发生190位螺旋(184-191):A186T、Q189E及220位环E224A突变;未发现糖基化位点改变.结论 呼吸道病毒是流感样病例的重要病原体,以流感病毒最为常见,混合感染占比较高.IFV及HMPV检出率有明显季节性差异.2022-2023年贵州省IFV-A(H1N1)pdm09亚型病毒分子结构与功能尚未发生大的变化,与疫苗株匹配性良好,流感疫苗的抗体保护性较好.

    流感样病例呼吸道病毒病原体流感A(H1N1)pdm亚型病毒基因特征分析贵州省

    2011-2023年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分析

    齐上庞为邢俊梁玉红...
    1052-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辽宁省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为SFTS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及大连市辖区各区市县疾控对所有SFTS确诊病例的转归追踪所收集的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SFTS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结果2011-2023年大连市累计报告SFTS本地病例701例,死亡1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77/10万(0.15/10万~1.93/10万),病死率为23.68%.大连市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4.00%(P<0.05),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0.95%(P<0.05).病例集中在4-10月,夏季为发病高峰.中老年农民为发病主要人群.发病数居前3位的区市县分别为庄河市228例、瓦房店市194例、普兰店区156例,占病例总数的82.4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自2017-2023年,每年SFTS发病数存在空间聚集性(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 高"聚集区主要在庄河市、普兰店区和瓦房店市等大连北部山区.结论 2011-2023年大连市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空间聚集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空间聚集性大连市

    2018-2023年武汉市59例鹦鹉热病例回顾性调查

    肖丽红江瑞莲王田田吴晓旻...
    1059-1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湖北省武汉市鹦鹉热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鹦鹉热诊断治疗与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23年4月在武汉市9所三甲综合医院和2所传染病专科医院确诊的鹦鹉热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诊疗过程.结果11所医院共确诊59例鹦鹉热病例,其中2例为死亡病例.2018-2022年分别报告1、3、5、20、23例,2023年1-4月报告7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龄50~69岁占72.88%;离退人员和农民占62.71%.发病呈冬季高发,春秋次之,夏季少发特点.病案资料中仅有24例(40.68%)有禽鸟暴露史记录,其中鹦鹉、鸽子及其他鸟类暴露16例,鸡、鸭及其他禽类暴露8例.病例以发热(84.75%)、咳嗽(59.32%)为主要临床症状,CT检查58例提示有肺部感染性病变.发病至就诊时间中位数为6d,住院时长中位数为13d.结论2018-2022年武汉市鹦鹉热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冬季高发,以中老年为主,发病至就诊以及住院时间较长,应采取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公共卫生危害.

    鹦鹉热回顾性调查武汉市

    非适宜出生体重对学龄前期儿童肥胖风险影响队列研究

    张爽李卫芹王蕾棽李薇...
    1062-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天津市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学龄前期儿童肥胖关系,探究儿童肥胖的关键影响因素,为精准化肥胖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集天津市出生的新生儿资料建立出生队列,依托天津市妇幼卫生系统数据库追踪58 332名新生儿自出生至5岁的生长发育情况.依据出生体重计算Z评分,评价小于胎龄儿(SGA)、适于胎龄儿(AGA)或大于胎龄儿(LGA),并在0.5、1、1.5、2、2.5、3、4和5岁8个观察时间点测量并记录身高和体重结果,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Z评分,评价是否发生肥胖.结果 队列中新生儿平均出生胎龄为(39.56±1.05)周,男婴29 898人(51.25%),女婴28 343人(48.75%).依据出生时胎龄儿评价分为3组:SGA2 979人,占5.11%;AGA48 382人,占82.94%;LGA6 971人,占11.95%.自出生至5岁的连续随访中,肥胖发生率最低的为2.5岁,为7.35%(3 130/42 604),3岁为7.41%(3 258/43 948).LGA儿童在0.5、1、1.5、2、2.5、3、4和5岁的肥胖率始终高于同龄AGA和SGA.其中,低体重组SGA在5岁时的肥胖率(4.76%)高于AGA(3.79%),肥胖组SGA在5岁时肥胖率(32.26%)不仅高于AGA(22.67%),甚至超过了 LGA(26.49%).出生时SGA显著增加0~6月龄发生追赶生长的风险(单因素分析OR=5.309,95%CI=4.756~5.926,P<0.001;多因素分析AOR=5.314,95%CI=4.760~5.933,P<0.001).而LGA显著增加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儿童0.5~5岁发生肥胖的风险(均P<0.001),并显著增加低体重组2岁前(含2岁)肥胖风险(P<0.05),以及肥胖组子代5岁前(不含5岁)肥胖风险(P<0.05).结论 产前检查中应密切监测胎儿宫内发育情况,科学控制出生体重,避免分娩SGA或LGA将有利于儿童肥胖的防控.

    出生体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队列研究

    产后1个月时喂养方式与产褥期妇女睡眠状况关联

    王玮铭甘俊蔼赵显峰李娜...
    1069-1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1个月时的喂养方式与母亲睡眠状况的关联.方法 于2021年11月—2022年9月,在南京、成都、西安、武汉、广州和青岛6个城市对757名产后1个月的产褥期妇女进行面对面调查,收集婴儿的喂养方式及产褥期妇女的睡眠情况等信息,根据喂养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1)全母乳亲喂,(2)全母乳亲喂/瓶喂,(3)混合喂养-母乳亲喂,(4)混合喂养-母乳亲喂/瓶喂;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喂养方式与产褥期妇女睡眠时长的关联;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喂养方式与产褥期妇女总睡眠时长不足或过长风险及主观睡眠质量的关联.结果 全母乳亲喂、全母乳亲喂/瓶喂、混合喂养-母乳亲喂、混合喂养-母乳亲喂/瓶喂组的人数分别为263、173、152、169人,各组总睡眠时长分别为(8.4±1.7)、(7.8±1.5)、(8.3±1.8)及(8.1±1.7)h.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喂养方式为全母乳亲喂的母亲相比,喂养方式为全母乳亲喂/瓶喂的母亲以及喂养方式为混合喂养-母乳亲喂/瓶喂的母亲总睡眠时长和夜间睡眠时长分别减少0.7和0.5 h(P<0.05),全母乳亲喂/瓶喂组总睡眠时长不足(<7h)的风险显著升高,校正后OR(95%CI)为2.07(1.16~3.72);全母乳亲喂/瓶喂组,混合喂养-母乳亲喂组,混合喂养-母乳亲喂/瓶喂组主观睡眠质量较差或很差的风险均显著升高,校正后 OR(95%CI)分别为 3.11(1.52~6.35)、2.31(1.02~5.22)、3.00(1.32~6.80).结论 采用全母乳亲喂的产褥期妇女睡眠时长较长,主观睡眠质量最好.

    产褥期奶瓶喂养母乳喂养睡眠时长睡眠质量

    重庆市青少年睡眠时型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余军洁廖丽萍严杰刘阳...
    1076-1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青少年睡眠时型、睡眠时间及抑郁现状,并探讨睡眠时型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关系.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重庆市初、高中4 427名学生,采用简易版清晨-夜晚型问卷(rMEQ)、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估青少年睡眠时型和抑郁现状,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睡眠与抑郁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型和睡眠时间与抑郁关系.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90%,睡眠时型为清晨型(M型)、中间型(N型)、夜晚型(E型)的比例分别为17.44%、62.16%、20.40%,睡眠不足占75.18%.女生、家庭经济差、学业负担重、睡眠时型为中间型及夜晚型、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风险更高.结论 重庆市青少年中间型、夜晚型和睡眠不足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干预青少年睡眠,可减少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

    青少年睡眠时型抑郁睡眠时间重庆市

    芳基有机磷酸酯暴露对体外受精女性生殖健康影响

    张淑艺王元芬高福梅付旻...
    1081-1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芳基有机磷酸酯(aryl-OPEs)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月—2021年1月就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的571例因不孕症拟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治疗的女性尿液样品进行aryl-OPEs 4种代谢产物[磷酸二苯酯(DPHP)、4-羟基苯基二苯基磷酸酯(4-OH-TPHP)、2-乙基-5-羟基已基二苯基磷酸酯(5-OH-EHDPP)、4-(羟甲基)苯基二对甲苯磷酸酯(4-OH-MDTP)]浓度检测,将连续型自变量数据进行等级变量转换,以25%、50%和75%分位数作为分割点划分为4个等级(Q1,Q2,Q3,Q4),对每个组的自变量进行重新赋值后以连续型变量的形式代入回归模型当中,进行趋势检验.应用多元线性混合模型,通过调整相关协变量(年龄、BMI、吸烟情况、教育程度、不孕原因和原发不孕诊断),评估aryl-OPEs代谢物的浓度与生殖激素[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及不孕病因的相关性.结果 Aryl-OPEs4种代谢产物的检出率均>80%.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尿液中4-OH-MDTP和5-OH-EHDPP的浓度与E2水平的降低有关(P<0.05),4-OH-MDTP Q3组比Q1组E2水平显著降低20.59%,5-OH-EHDPP Q4组较Q1组下降34.52%.4-OH-TPHP和DPHP暴露浓度与孕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趋势(P<0.05),4-OH-TPHP Q3的孕酮水平较Q1组显著增加42.42%,DPHP Q4组相比Q1组的孕酮水平显著增加32.85%.在不孕症病因分析中,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OH-TPHP和4-OH-MDTP的浓度明显高于因男方因素行体外授精的女性患者,且4-OH-TPHP和4-OH-MDTP Q2~Q4组浓度比Q1组浓度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均有增加.结论Aryl-OPEs可干扰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其本体和代谢物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关,可能是导致不孕症的原因之一.

    有机磷阻燃剂芳基有机磷酸酯(aryl-OPEs)及其代谢产物生殖激素不孕症

    水苏糖对腹泻儿童肠道菌群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王兵金慧皮雄娥吴彦...
    1088-1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水苏糖对腹泻儿童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代谢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集2021年12月—2022年3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腹泻儿童粪便样本6份,利用体外模拟发酵技术接种于水苏糖培养基(STS组)和对照培养基(Ctrl组),提取粪便基因组DNA,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水苏糖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在COG和KEGG代谢功能层次上,PCoA分析肠道优势菌种在KEGG功能通路中的贡献度,分析代谢产物与肠道微生物、KEGG代谢通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TS组与Ctrl组间除Simpson指数(0.29,0.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Ace指数(143.17,127.00)、Chao指数(143.17,127.00)和Shannon指数(1.69,1.7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TS组中长双歧杆菌(0.06%)、反刍木质杆菌(0.05%)和唾液乳酸杆菌(0.04%)的相对丰度高于Ctrl组.COG和KEGG代谢功能层次上的PCoA分析发现2组样本群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S组上调了嘌呤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等特征性代谢通路,同时下调Ctrl组的特征性代谢通路.与Ctrl组相比,STS组中丰度增加的菌种在与KEGG level 3水平有关的代谢功能中表现出高贡献度.Spearman相关性系数分析发现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与相关的肠道微生物、KEGG代谢通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结论水苏糖可以调节腹泻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相关的代谢功能,产生更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水苏糖腹泻肠道菌群代谢宏基因组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