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吴安华

双月刊

1671-9638

zggrkz2002@yahoo.com.cn

0731-84327658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办刊宗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有关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经验,反映和推广感染控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和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为提高科研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Rv0037c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荆雪娇宋莉吴长新
    1463-1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揭示结核分枝杆菌易化子超家族(MFS)蛋白Rv0037c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方法 应用TM-HMM Server v。2。0、Swiss-model、DN AM AN等对Rv0037c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耻垢分枝杆菌中构建PMV261-Rv0037c过表达菌株,获取pMV261/Msm对照菌株,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Rv0037c蛋白具有11个跨膜结构域(TMDs),C/N域由"3+2"螺旋束组成,在分枝杆菌属中非常保守。过表达菌株和对照菌株的生长动力学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过表达菌株与对照菌株的生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菌株的OD600为2。567±0。162,过表达菌株的OD600为2。419±0。456,二者的生物膜生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菌株的溴化乙锭(EB)累积量较对照菌株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菌株对各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v0037c蛋白为分枝杆菌MFS家族蛋白的特殊成员且结构非常保守,Rv0037c过表达对耻垢分枝杆菌生长、菌落形态、滑动能力、生物膜形成和MIC均无影响,但可使EB的累积量显著减少。

    Rv0037c蛋白生物信息学生物学功能结核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耐药性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对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后促炎因子的影响

    吴戈郑嵘炅潘珂君韩丹...
    1471-1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观察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沉默和过表达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8的表达,探索TRAF6对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感染后促炎因子的影响,为KSHV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 使用KSHV(+)iSLK细胞系建立沉默和过表达TRAF6模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转染水平。细胞培养48、72 h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促炎因子的表达,并比较TRAF6沉默及过表达后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成功建立TRAF6沉默(si-TRAF6)和TRAF6过表达(TRAF6-OE)细胞模型。ELISA结果显示,TRAF6沉默后促炎因子IL-1α、IL-1β、IL-6、IL-8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TRAF6过表达后IL-1α、IL-1β、IL-6、IL-8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IL-6、IL-8变化幅度较大,说明TRAF6对促炎因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其在KSHV感染后促炎作用的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TRAF6对促炎因子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望作为新的潜在靶点抑制卡波西肉瘤病情发展。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卡波西肉瘤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促炎因子

    抗寄生虫药物双氯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陈体佘鹏飞
    1477-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抗寄生虫药物双氯酚(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试验和纸片扩散试验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DIC的敏感性和耐药诱导能力,时间 杀菌曲线检测DIC的杀菌效率,结晶紫和XTT染色检测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和对已形成生物膜的清除作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DIC的细胞毒性,构建皮肤脓肿感染的小鼠模型检测DIC的体内抗菌活性和体内毒性。结果 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4μg/mL、2~8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的MIC和MBC分别为2~8μg/mL、8~32 μg/mL。纸片扩散试验中,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抑菌活性。时间-杀菌曲线显示,DIC浓度为4 × MIC时,处理2 h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 29213和处理4 h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43300可分别将活菌浓度从(5。51±0。27)Log10 CFU/mL、(5。44±0。08)Log10 CFU/mL降低至最低检测限。亚抑菌浓度的DIC连续作用于细菌传代15次后,未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株形成。2 μg/mL的DIC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生物膜的总量从(100±7。49)%减少至(11。12±2。86)%(P<0。001);2 µg/mL的DIC可显著清除已形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使生物膜的总量从(100±10。34)%减少至(42。53±16。87)%(P<0。001)。DIC能显著降低小鼠脓肿组织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载量,使活菌数从(9。54±0。46)Log10 CFU/脓肿降低至(7。78±0。62)Log10 CFU/脓肿(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DIC能明显缩小小鼠脓肿面积并降低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具有良好的体内耐受性。结论 DIC的细胞毒性小且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显著,有望成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替代治疗方案。

    金黄色葡萄球菌双氯酚药物重新利用生物膜体内抗菌活性

    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的耐药基因及分子分型

    林玉玲陈清清彭芄芄邱慧娜...
    1486-1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CRCF)的检出率、分布特点、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为临床治疗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2020-2023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分离CRCF的药敏结果,验证菌株耐药表型,扩增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菌株同源性,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同时携带blaVIM-1、blaNDM-1的CF17菌株。结果 共检出非重复弗劳地柠檬酸杆菌119株,其中CRCF 27株,占22。7%。CRCF主要分离自神经外科和泌尿外科,标本类型主要是中段尿;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均耐药,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对替加环素及多黏菌素均敏感,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成功复苏的22株CRCF耐药表型均阳性,均携带耐药基因,其中17株(77。3%)携带单耐药基因,包括14株blaNDM-1,2株blaKPC-2,1株blaNDM-5;5株(22。7%)同时携带双耐药基因,包括同时携带blaKPC-2、blaNDM-1(共3株),同时携带blaNDM-1、blaIMP和同时携带blaVIM-1、blaNDM-1(各1株);共检出8个ST型,ST116、ST532分别有8、6株。CF17为ST116,携带的blaVIM-1、blaNDM-1位于不同的质粒上,分别为IncA、IncX3。结论 CRCF以多重耐药为主,主要耐药机制是携带blaNDM-1,部分菌株同时携带双耐药基因,以ST116和ST532为主,CF17是目前已知国内首次分离报告同时携带blaVIM-1及blaNDM-1耐药基因的弗劳地柠檬酸杆菌。

    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blaNDM-1blaVIMblaIMPST116ST532耐药性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

    2004-2020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

    杨仙湖姚媛媛刘兴荣
    1492-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004-2020年全国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发病空间聚集性及聚集区域随时间变化趋势,为确定丙肝重点区域,开展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网络直报系统资料,应用GeoDa软件对我国大陆各省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J均为正值(均P<0。05),表明该时段全国各省丙肝发病区域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共探测到46个热点地区(丙肝发病高值聚集地区)和46个冷点地区(丙肝发病低值聚集地区)。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甘肃、西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宁夏和广西等地;而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西等地。结论 首先,国家应重点关注丙肝发病的热点区域,卫生资源应多倾向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如甘肃、宁夏等地。同时,加强对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及时阻止传染病的跨境传播,防止成为丙肝高发区。再者,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增强主动筛查意识,提高丙肝发现率和治愈率;最后,细化丙肝流行率、病死率、治疗率和治愈率的具体指标。结合实际国情,借鉴国际相关成功经验,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丙型病毒性肝炎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聚集区域流行特征空间聚集性

    广东省265所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管理状况与指标调查

    陈家劲钟振锋王诗韵黄婷...
    1499-1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广东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和指标状况,为推动区域内病原学送检质量改进提供方向和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系统报送方式,调查广东省21个地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管理状况,信息系统功能以及病原学送检率指标信息。分别于2023年7月15日8月8日对哨点监测医疗机构进行基线调查,11月7-30日启动非哨点监测医疗机构基线调查,2024年1月15-30日完成所有医疗机构指标信息调查。结果 共调查265所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83。98%)、制定专项行动改进方案(79。01%)、建立病原学送检率管理制度(91。71%)、制定管理考核方案(76。80%)的比率均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级医疗机构在具备各项信息系统功能的比例上均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均P<0。05)。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61。07%)及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88。00%)均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均P<0。05)。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中,妇幼保健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高于其他类型医疗机构,其他专科医院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最高,中医院联合使用重点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三级医疗机构在管理策略及信息化建设方面比二级医疗机构更具有优势,二级医疗机构需要更多指导与支持。专项行动应加强对不同等级及类型医疗机构病原学送检率指标的监测与分析,更有效提升质量改进水平。

    病原学送检抗菌药物横断面调查医院感染

    2018-2022年合肥市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特征分析

    张强曾臻桑燕茹汤仁树...
    1508-1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合肥市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校园诺如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22年合肥市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诺如病毒感染疫情调查报告和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资料,比较诺如病毒感染罹患率、报告及时性、疫情持续时间、临床症状及诺如病毒GⅠ、GⅡ分型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8-2022年合肥市共发生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217起,发病3 002例,波及人口 314 006人,年均罹患率为0。82%~1。32%。其中幼儿园疫情最多,为116起,占53。46%,罹患率2。87%。时间呈双峰分布,集中在每年3-6月和9-12月。暴发疫情的罹患率、疫情持续时长均高于聚集性疫情(均P<0。001)。疫情接报时长与接报时发病数、疫情持续时长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2、0。783,均P<0。001)。随着学业阶段提升,腹泻症状呈上升趋势(x2趋势=743。236,P<0。001),呕吐症状呈下降趋势(x2趋势=386。888,P<0。001),腹泻和呕吐两者症状皆有呈上升趋势(x2趋势=327。264,P<0。001),发热呈下降趋势(f趋势=15。717,P<0。001)。肛拭子标本阳性检出率(60。10%)高于呕吐物和环境标本(分别为38。71%、14。29%;x2=135。685,P<0。001)。实验室明确诺如病毒G1、GⅡ分型疫情181起,其中G Ⅰ型28起,占15。47%,GⅡ型149起,占82。32%。结论 学校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场所,开学季应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呕吐、腹泻等症状监测敏感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诺如病毒学校托幼机构呕吐腹泻疫情

    2018-2022年肝移植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杨亚丁佳燕黄妹陆峰...
    1514-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移植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特征,为有效防控肝移植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肝移植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发病率、发病趋势、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共监测3 762例肝移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133例次,发病率为2。82%,例次发病率为3。54%,各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3)。感染主要发生在入住监护病房2周内,占85。85%;感染部位主要包括血液系统(26。32%)、呼吸系统(22。56%)和手术部位(19。55%);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插管和呼吸机的平均使用率分别为85。77%、70。58%、40。8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病率分别为0。54‰、0。33‰、1。84‰。共检出病原菌13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38。17%,革兰阳性菌占29。77%,前三位病原体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5。27%)、屎肠球菌(11。45%)、鲍曼不动杆菌(9。16%)。结论 应针对肝移植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病特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遏制细菌耐药,减少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

    移植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病原体耐药性肝移植

    2010-2022年184所医疗机构胃镜与肠镜消毒效果监测数据分析

    段弘扬王佳奇张宝莹张琪...
    1520-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医疗机构胃镜和肠镜的消毒质量,为消化内镜的科学消毒提供指导。方法 2010-2022年依托"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项目对中国30个省份184所医疗机构胃镜和肠镜的消毒工作进行调查,并对胃镜和肠镜的清洗消毒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2年,184所医疗机构共采集6 421份消毒后内镜标本,包括4 011份胃镜标本,2 410份肠镜标本。2010-2022年,中国胃镜消毒合格率从87。6%上升至97。9%,肠镜消毒合格率从75。9%上升至95。4%。二级医疗机构内镜消毒的平均合格率低于三级医疗机构(87。5%VS 92。1%)。不同种类内镜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也存在差异,其中过氧乙酸的合格率最高(95。6%~95。7%),邻苯二甲醛次之(93。6%~95。0%),而酸性氧化电位水的合格率较低,仅为55。0%~85。0%。结论 中国胃镜及肠镜的消毒质量持续改善,但仍需要加强日常消毒质量的监测。

    消化内镜胃镜肠镜内镜清洗消毒内镜消毒剂

    2010-2022年中国甲真菌病致病菌空间分布的系统综述

    廖德君曹冰莹杨茜黄琳...
    1526-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甲真菌病致病菌的种类,并系统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检索时限为2010-2022年。结果 最终纳入57篇文献,涵盖中国的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共有17 292株致病菌被纳入研究,其种类至少有28个属60种。其中,皮肤癣菌(DMPs)占比59。1%(10 223株),酵母菌占比35。1%(6 063株),非皮肤癣菌(NDMs)占比5。8%(1 006株)。最主要的致病菌是红色毛癣菌(44。9%,7 765株),其次为白念珠菌(13。7%,2 371株)。DMPs呈现北方普遍高于南方,其构成比呈现随着地理位置的南迁逐渐下降的地域分布特点,酵母菌则呈现与DMPs相反的分布特点,NDMs呈散在分布。此外,DMPs在积温低、降雨少的气候大区占据明显优势,酵母菌在积温高、降雨多的气候大区则分布较多,NDMs呈散在分布。结论 中国甲真菌病致病菌主要为DMPs,其中红色毛癣菌是中国最主要的甲真菌病致病菌。致病菌种类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甲真菌病致病菌空间分布系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