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吴安华

双月刊

1671-9638

zggrkz2002@yahoo.com.cn

0731-84327658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办刊宗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有关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经验,反映和推广感染控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和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为提高科研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山地区高龄孕妇携带的无乳链球菌药物敏感性和分子特征研究

    刘泽梁龚心怡韩肖姜雪琪...
    1199-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唐山地区高龄孕妇携带的无乳链球菌药物敏感性、分子型别、血清型别、毒力因子和耐药机制,为无乳链球菌相关感染的治疗和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集42株高龄孕妇携带的无乳链球菌,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和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 对四环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同时耐药的菌株占比达7。1%,35。7%的菌株呈现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多重耐药。耐药基因ermB、tetM的携带率分别为66。7%、47。6%,29株菌(69。0%)同时发生了 gyrA和parC氟喹诺酮耐药决定簇的基因突变。42株无乳链球菌属于4种血清型,分别为ⅠB(35。7%)、Ⅲ(33。3%)、V(26。2%)、ⅠA(4。8%);分属11个序列型(STs),占比最多的为ST10(35。7%)和ST19(31。0%);分属6个克隆复合体(CCs),其中占比最多的为CC19(42。9%)和CC12(35。7%)。所有无乳链球菌均携带毒力因子编码基因cfb、cylE和pavA。结论 唐山地区高龄孕妇携带的无乳链球菌分子型别、血清型别呈现多态性,多重耐药特征明显,携带多种类型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

    无乳链球菌药物敏感性基因组测序分子型别血清型别毒力基因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单用或与氨曲南联用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卞丽娟郭俊哲郑美娟
    1206-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单用或与氨曲南(ATM)联合用药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某院2018-2022年临床分离的52株非重复CRE进行CZA及ATM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棋盘稀释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时间-杀菌曲线和大蜡螟感染模型检测CZA单用或与ATM联合使用的杀菌效果。结果 23株产KPC酶的CRE菌株中 91。3%(21 株)对 CZA 的 MIC≤4 μg/mL,8。7%(2 株)的菌株对 CZA 的 MIC≥128 μg/mL。产 NDM、IMP、KPC+IMP、KPC+NDM等酶型的29株CRE对CZA的MIC值均≥128 μg/mL。31株CZA耐药的菌株中93。5%(29株)的CZA与ATM联合FIC值<0。5,6。5%(2株)的FIC在0~1。时间-杀菌曲线表明CZA对产KPC酶的菌株具有杀菌效果,CZA联合ATM对耐CZA菌株有杀菌效果。与单药组相比,CZA联合ATM处理组CRE感染大蜡螟生存率显著提高(中位生存时间120 h,P=0。001)。结论 CZA对产KPC酶的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CZA与ATM联用对CZA耐药的菌株具有协同抑菌作用。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氨曲南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抗菌活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前后ICU环境中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分析

    王筱梁艳茹张悦陆湘华...
    1213-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前后上海市部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CU)环境中病原菌的分布及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法分离鉴定病原菌,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核心基因组MLST(cgMLST)探讨其亲缘关系。结果 大流行后ICU环境中病原菌总检出率(6。10%,101/1 656)低于大流行前(10。77%,181/1 680;P<0。05)。大流行前后,ICU环境中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在被褥表面占比均维持在最高水平,但大流行后ST型呈多样性分布。MLST_Pasteur结果显示,162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20种ST型,以 ST2(80。25%,130 株)为主;MLST_Oxford 结果显示,162 株菌株共有 19 种 ST 型,以 ST208(37。04%,60株)为主;基于cgMLST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流行后ST208_Oxford与ST540_Oxford和ST369_Oxford的亲缘关系更接近,ST164_Pasteur克隆由大流行前的ST234_Oxford转变为大流行后的ST1418_Oxford,新发现2种新型ST_Pasteur和11种新型ST_Oxford。结论 大流行后ICU环境中病原菌检出率低于大流行前,大流行前后相同分离位点ST型分布略有不同,大流行前后的流行克隆仍以ST2_Pasteur/ST208_Oxford为主,但部分等位基因发生了改变,cgMLST在同源性分析、进化与传播、暴发分析方面的精确度优于MLST_Oxford和MLST_Pasteur。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鲍曼不动杆菌ST型同源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环境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预测模型构建与经济负担评价

    石昊宁杜莹乔烁杨浩然...
    1220-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预测模型并分析其经济负担,为临床防控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23年5月31日在某院接受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627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利用建模组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1%,以肺部感染最常见(占52。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龄、围手术期意识障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Ⅳ级、清蛋白水平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是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建模组和验证组预测手术后医院感染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为7 927。4元,其中以西药费负担最重(3 139。7元);医院感染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3。6 d。结论 手术后医院感染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风险,可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高龄髋部骨折手术后感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经济负担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

    张新荷冯佳谭正伟赵越超...
    1228-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进行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EB病毒(EBV)感染危险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某院血液科78例进行Haplo-HSCT的AA患者临床资料,观察EBV血症、临床诊断的EBV相关性疾病(EBV病)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情况及出现时间,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生存情况。结果 78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33(9~56)岁,其中53例患者发生EBV再激活,总发生率67。9%,发生EBV再激活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3(13,416)d。EBV再激活患者中,单纯EBV血症49例(62。8%),可能的EBV疾病2例(2。6%),已经证实的EBV疾病(PTLD)2例(2。6%)。单因素提示,移植时患者年龄<40岁、脐血辅助回输、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AA患者进行Haplo-HSCT后发生E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合并CMV感染是AA患者进行Haplo-HSCT后发生E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8)。干细胞回输前使用利妥昔单抗干预是EBV再激活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P<0。05)。单纯EBV血症病死率为8。2%,EBV病病死率为50。0%,PTLD病死率为100%。EBV再激活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85。3%,EBV未激活患者2年生存率为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但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其2年生存率低于未使用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 EBV再激活是AA患者进行Haplo-HSCT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

    再生障碍性贫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EB病毒淋巴增殖性疾病

    儿童B群链球菌耐药性分析及血清型分布

    陈梅董方陈寰甄景慧...
    1236-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儿童患者中分离的B群链球菌(GBS)耐药性及血清型进行分析,为防治儿童GBS感染及疫苗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检出的不重复GBS 163株,进行菌株耐药性分析及血清型检测。结果 163株GBS中,侵袭性感染分离株121株,非侵袭性感染分离株42株。未发现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1。4%、90。8%、53。4%,非侵袭性感染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侵袭性感染分离株。菌株血清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Ⅰb型75株(46。0%),Ⅲ型65株(39。9%),Ⅴ型13株(8。0%),Ⅰa型6株(3。7%),Ⅱ型2株(1。2%),Ⅳ型及Ⅵ型各1株(各占0。6%)。侵袭性感染分离株与非侵袭性感染分离株血清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的GBS菌株血清型分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GBS菌株血清型分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地区儿童GBS感染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血清型以Ⅰb型及Ⅲ型较为常见,流行率高的血清型耐药率更高。持续监测GBS感染流行病学,对临床防治儿童GBS感染及疫苗研发至关重要。

    B群链球菌儿童耐药性血清型无乳链球菌

    重症医学科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变迁及中外数据库对比

    冯诚怿张丽伟王洋洋江淑芳...
    1241-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简称CZFPH-ICU)和美国重症监护医疗信息库第Ⅳ版(MIMIC-Ⅳ)中肺炎克雷伯菌(KP)检出情况和耐药率,以及CZFPH-ICU中KP耐药率、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的变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CZFPH-ICU与MIMIC-Ⅳ中检出 KP的标本分布和耐药率差异,以及2017-2023年CZFPH-ICU KP标本分布、耐药率,不同标本来源的KP、CRKP检出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7-2019年CZFPH-ICU共检出KP 2 434株,以痰标本为主;MIMIC-Ⅳ数据库中共检出KP 1 137株,以尿标本为主。与MIMIC-Ⅳ相比,CZFPH-ICU中检出的KP对常用抗菌药物均呈现出更高的耐药率。2020-2023年CZFPH-ICU共检出 KP 4 874株,仍以痰标本为主,且痰、尿、引流液和胆汁标本中CRKP的检出分别从 2017-2019 年的 17。77%、20。15%、24。22%、24。07%,下降至 2020-2023 年的 12。99%、13。56%、13。63%、8。00%(均P<0。05)。2017-2023年CZFPH-ICU分离的KP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趋势为2017-2019年呈现上升,2020-2022年出现下降,2023年略有回升。2023年CZF-PH-ICU 分离的KP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多黏菌素B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1。28%、10。22%、7。03%。结论 近7年CZFPH-ICU中KP耐药率存在缓慢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国外MIMIC-Ⅳ数据库中KP的耐药率。医院应加强各项感染防控措施,有效控制KP耐药和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MIMIC-Ⅳ数据库重症医学科标本分布耐药率变迁

    基于ARIMA模型的天津地区单中心HPV感染趋势及基因型特征

    李杨谭桂兰李怡谢晓媛...
    1249-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构建时间序列,分析天津地区单中心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趋势及基因型特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某院进行HPV检测的7 236例女性患者,比较2018-2022年天津地区HPV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布。建立ARIMA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拟合。预测2023年HPV感染数,并与实际发生数进行比较,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2018-2022年天津地区HPV感染率为14。41%;HPV感染率在31~40岁年龄段最高,感染率为15。47%。阳性标本中HPV单一型别感染比率最高,占比为73。54%(767/1 043),以高危型HPV为主。低危型感染占比最高的是HPV-6型,为2。59%,高危型感染占比最高的是HPV-16型,为16。06%。建立ARIMA模型,确定最佳模型为ARIMA(0,1,2)(0,1,1)12,其AIC值和BIC值分别为3。877、4。005,经白噪声检验Ljung-Box Q=8。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模型预测2023年HPV感染数,实际值、预测值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模型RMSE、MAPE、MAE分别为6。289、34。149、4。706,提示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天津地区女性人群中,HPV病毒感染类型以单一高危型感染为主,其中HPV-16型感染率最高。天津地区HPV感染存在季节性,ARIMA模型在HPV感染流行趋势的预测中效果较好,适用于短期预测。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分布感染趋势HPV

    皮肤科门诊男性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及分型

    左安欣钱影臣张晓妹周丹...
    1258-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皮肤科门诊男性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基因亚型分布,为防治男性HPV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某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进行HPV检测的男性患者,并将全部受检患者分为5组:病毒性疣组、皮炎皮疹组、泌尿道感染组、包皮阴茎炎组、无症状组。统计分析患者年龄组成、临床诊断、症状类型与基因型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1 035例男性患者进行了 HPV检测,567例检测阳性,阳性率54。78%。其中病毒性疣组286例,皮炎皮疹组164例,泌尿道感染组6例,包皮阴茎炎组109例,无症状组470例。21种HPV亚型均被检出,检出率位于前3位的亚型依次是6型(17。97%)、11型(12。37%)、52型(8。70%)。单一型HPV感染阳性率为29。86%,占54。50%。不同年龄组的感染阳性率、低危感染阳性率和多重混合型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岁年龄组感染阳性率高于20~<30岁组、30~<40岁组和40~<5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患者中199例(35。10%)无临床症状,368例(64。90%)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毒性疣(40。74%,231例)。病毒性疣组中HPV阳性患者以低危型为主,占80。95%;包皮阴茎炎组中HPV阳性患者以高危型为主,占84。78%;无症状组中HPV阳性患者以高危型感染为主,占86。43%。结论 皮肤科门诊男性HPV感染以单一型感染为主,低危型感染临床诊断主要表现为病毒性疣,高危型感染主要表现为包皮阴茎炎,无症状组中阳性感染者以高危型为主。

    人乳头瘤病毒男性基因型临床症状HPV

    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的超大型城市新发突发高致病性呼吸道传染病应对策略研究

    罗佳瑶雷志群闫小龙王秋月...
    1264-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中国超大型城市应对新发突发高致病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时不同干预策略的效果,为有效应对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构建易感-潜伏-感染-移出(SEIR)传播动力学模型,参考既往多种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参数,并将其进行组合。模拟低、中、高传染性的新发突发高致病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中国1 000万人口超大型城市暴发的场景下,比较实施不同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组合应对暴发后100 d内疫情的发展情况。结果 高致病性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时,如果其传染性较低(R0约为1。5),无需采取严格的NPIs就可以控制疫情。若其传染性为中等(R0约为6),则需要根据其已有的感染规模采取不同强度的NPIs:在初始感染人数为50例时,采取中等强度的NPIs,100 d内可将感染及死亡比例控制在较低水平,病例所需住院床位控制在全国平均储备水平以下;但在已有感染规模超过100例时,则需要采取高强度的NPIs才能控制疫情发展。在其传染性极强(R0约为10)的情况下,无论感染规模如何,应立即采取高强度NPIs才能有效控制疫情发展及感染、死亡规模。结论 在面对新发高致病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时,尽早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规模采取合适的NPIs,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动力学非药物干预措施超大型城市新发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