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吴安华

双月刊

1671-9638

zggrkz2002@yahoo.com.cn

0731-84327658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办刊宗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有关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经验,反映和推广感染控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和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为提高科研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

    滕支梅朱尚薛寒黄劲华...
    1405-1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制定感染防控的干预措施和开展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某院诊断为CLABSI的患者,将其定义为感染组,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1:4匹配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且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以是否发生CLABSI为因变量,将匹配后两组的可能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患者发生CL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匹配CLABSI组患者42例,非CLABSI组患者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高[OR=1。217,95%CI(1。094~1。357),P<0。001]、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OR=1。273,95%CI(1。157~1。400),P<0。001]及股静脉置管[OR=6。846,95%CI(1。511~31。014),P=0。013]是CLA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2例CLABSI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1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6株)。结论 高APACHE Ⅱ评分、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及股静脉置管是CLA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严格落实CLABSI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倾向性评分匹配危险因素CLABSI

    湖南省2014-2023年流行性感冒哨点监测数据分析

    王小磊黄超洋孙倩莱邓志红...
    1413-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特征及流感毒株变迁情况,为全省流感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导出湖南省2014-2023年的流感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年份、不同人群流感样病例百分比[门急诊就诊人数中流感样病例(ILI)百分比(ILI%)]、ILI标本流感病毒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2014-2023年共报告ILI 265万余例,ILI%为4。70%。不同年份IL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0~14岁者是具有流感样症状的主要群体,占82。90%。ILI标本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4。14%,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组流感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014-2023年主要流行的流感毒株有A(H1N1)型、A(H3N2)型、B(Victoria)型、B(Yamagata)型,不同年份之间呈现交替流行,但2020-2023年未检出B(Yamagata)型毒株;每年基本有两个流感流行季,分别是冬春季和夏季。结论 年龄<15岁者是流感发病的主要人群,且在冬春季和夏季呈现流行高峰。2021-2023年以A(H1N1)型、A(H3N2)型、B(Victoria)型3种毒株交替流行为主。

    流行性感冒哨点监测流感样病例病原学湖南省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与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差额的中介效应

    容毓黄芊芊欧嘉怡余淑亮...
    1421-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潜在影响因素及与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支付差额间的中介效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病历资料,按医院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信息和不同组别患者DIP支付差额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潜在因素对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分析,探讨医院感染和住院总日数对各因素对DIP支付差额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 共纳入350例患者,其中感染组50例,非感染组300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心静脉置管日数≥10。00 d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是<10。00 d的13。558倍(P<0。001);导尿管插管≥3。00 d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是<3。00 d的2。388倍(P=0。022)。不同年龄、预后营养指数(PNI)、医院感染情况、住院总日数、手术时长、中心静脉置管日数、导尿管插管日数的患者DIP支付差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介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医院感染通过影响住院总日数引起DIP支付差额发生变化,住院总日数的中介效应值为0。03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5。68%。结论 医疗机构应重视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因中心静脉置管和导尿管插管时间延长所导致的医院感染,减少患者住院总日数,从而降低DIP支付差额增加所致的住院费用超支。

    结直肠癌医院感染DIP支付差额中介效应

    "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三年改进效果追踪评价

    张静王蕊任心慈张琪...
    1430-1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追踪评价连续三年推进"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的改进效果,为今后工作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3年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以2020年基线调查结果为改进前组,2021-2023年持续推进专项行动改进目标为改进后组,采取完善信息系统、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全员多层次培训宣教、规范医疗行为和病原学送检流程、强化监管效能等措施,动态追踪指标并及时跟进策略,通过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开展监测并获取数据。应用R4。1。3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指标的差异和不同年份数据变化趋势以评价改进成效。结果 推进专项行动改进目标三年,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降低,且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P<0。001)。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由39。38%提高到85。40%,血培养送检率由14。11%提高到49。28%,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由31。76%、55。97%增至92。11%、99。10%,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由83。09%增至97。74%,且均随着年份变化呈逐年增高趋势(均P<0。001)。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下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01)。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保持在90%以上,采集标本与感染部位相符率由73。26%提高到91。67%,且随着年份变化呈逐年增高趋势(P<0。05),其中内科科室相符率最低,重症医学科相符率最高。结论 连续三年持续推进专项行动改进目标,保持动态评估,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务人员对病原学标本送检指征和时机的准确把握,规范了诊疗行为,从而引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细菌耐药的发生。

    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改进追踪评价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的医院感染状况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钮惠英赵柳华吴佳静高姚凤...
    1438-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建立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2023年10月在某院进行PCI治疗的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CHD患者的感染状况。随后按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和测试集。对建模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858例CHD患者,分为建模集601例和测试集257例,建模集中感染组41例、非感染组560例。CHD患者PCI治疗后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88%(59/858),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共分离出病原菌7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9株,革兰阴性菌31株,真菌4株。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合并糖尿病、心功能(NYHA)分级高、侵入性操作均是CHD患者PCI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评分高是保护因素(P<0。05)。基于上述5个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95%CI:0。815~0。931)、灵敏度为89。0%、特异度为82。5%。引入测试集数据验证得出AUC值为0。879(95%CI:0。801~0。923)、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1。3%,与建模集效果相当,说明模型稳定。H-L拟合优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模型无过拟合现象;校准曲线分析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证实模型在临床具有实用价值。结论 列线图模型对CHD患者PCI治疗后医院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为医务人员识别存在医院感染风险的个体提供简便、有效的评估工具。

    冠心病医院感染病原菌预测模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发病率

    念珠菌属引起肛周阴囊部坏死性筋膜炎合并化脓性肌炎1例

    徐雪丽席作武王炎炎周琼阁...
    1445-1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男性,42岁,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膜性肾病病史,入院12 d前间断发热、寒战,入院近2d加重伴左侧阴囊及会阴部红肿疼痛,立即给予手术清创,患者持续低热,血培养及脓液培养结果为近平滑念珠菌,确诊为真菌类坏死性筋膜炎及化脓性肌炎,选用棘白菌素类米卡芬净(150 mg,qd)抗真菌感染治疗,期间给予蚕食换药、高压氧疗、营养支持等,术后2个月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坏死性筋膜炎及化脓性肌炎早期临床症状均缺乏特异性,易延误病情,对于合并免疫疾病的患者应注意复杂感染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前期恰当的经验性选用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念珠菌属坏死性筋膜炎化脓性肌炎感染假丝酵母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康张琰赵慧邵龙...
    1450-1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正逐渐降低,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仍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将面临更大风险。AD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其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的过度生成与清除失衡,以及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等。AD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同样,该病毒也可能导致其感染者出现A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机体后,通过引起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衰老、DNA损伤反应、自噬失调、脉络丛稳态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及氧化应激等对AD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AD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阿尔茨海默病免疫反应炎症细胞衰老自噬氧化应激

    耳念珠菌基因组学研究综述

    孙怀远冯佳佳孔维华江坤...
    1456-1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耳念珠菌是一种具有多重耐药特性的真菌。目前基因组学研究显示,在基因组大小和演化方面,耳念珠菌与其他耐药酵母菌种有相似之处。耳念珠菌在不同地理群之间存在基因组大小差异和结构变异,可能与其表型和耐药性差异有关。耳念珠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类药物均呈现耐药性。基因组学分析耳念珠菌耐药性可能与膜转运蛋白、麦角固醇途径突变等因素有关,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其耐药性可以进一步变化。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了解耳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为制定耳念珠菌的防控策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耳念珠菌基因组学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