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吴安华

双月刊

1671-9638

zggrkz2002@yahoo.com.cn

0731-84327658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办刊宗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有关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经验,反映和推广感染控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和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为提高科研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eg-IFN治疗NAs经治HBeAg阴性CHB患者的疗效分析及预测

    高明健胡琴郭皓宇李倩...
    665-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NAs经治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白细胞介素(IL)-28B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HBeAg阴性的CHB患者,以Peg-IFNα-2b联合NAs治疗为研究组,NAs单药继续治疗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12、24、48周的临床疗效,以及第72周患者持续应答及复发情况,并采用PD-1及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评估HBeAg阴性CHB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应答的价值。结果 在治疗的第48周,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应答率[52。05%(38/73)]高于对照组[1。64%(1/61),P<0。05];研究组HBeAg阴性 CHB 患者中基线 HBsAg<100 IU/mL 相较于 HBsAg≥1 000 IU/mL、HBsAg<1 000 IU/mL 相较于 HBsAg≥1000 IU/mL的患者治疗第48周应答率均更高(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HBeAg阴性CHB 患者中 HBsAg 基线水平(OR=1。004,95%CI:1。001~1。006)和治疗第 24 周 HBsAg 下降幅度(OR=0。111,95%CI:0。034~0。362)是干扰素联合NAs治疗应答的影响因素(均P<0。05);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中PD-1 rs10204525 C/T杂合突变型在应答人群占比更高(66。67%VS 16。67%,P<0。05),而IL-28B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As经治的HBeAg阴性CHB患者联合Peg-IFNa-2b治疗可达到更高的HBsAg清除率和血清学转换率,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较好地预测治疗第48周的应答。低HBsAg基线水平患者及携带PD-1 rs10204525C/T杂合突变基因的患者接受Peg-IFNa-2b的疗效更佳。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单核苷酸多态性白细胞介素-28B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李旭峰郑亚虹杨懿杨宁...
    674-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糖尿病(DM)合并肝脓肿(PLA)与非糖尿病(NDM)合并PLA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2002年7月—2022年2月收治的PLA患者,按照是否合并DM分为DM+PLA组和NDM+PLA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体征、并发症、生化和病原学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PLA患者695例,其中DM+PLA组191例(27。5%),NDM+PLA组504例(72。5%)。DM+PLA组患者中男性、合并高血压的占比高于NDM+PLA组,而胆道疾病及恶性肿瘤占比低于NDM+PLA组(均P<0。05)。DM+PLA组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并发贫血、低蛋白血症的占比高于NDM+PLA组(均P<0。05)。与NDM+PLA组相比,DM+PLA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总蛋白、清蛋白含量及清蛋白/球蛋白比值均降低(均P<0。05)。DM+PLA组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检出、肝右叶脓肿发生的占比较NDM+PLA组更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恶性肿瘤是影响PLA患者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侵入性治疗是影响PLA患者临床疗效的保护因素,而血糖是影响NDM+PLA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 DM+PLA较NDM+PLA患者感染症状重,且伴有更高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和肝右叶脓肿的比例。应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关注,控制好血糖水平,必要时应及时辅以侵入性治疗手段。

    糖尿病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临床疗效影响因素

    糖皮质激素治疗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龄老年患者62例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

    孙雅彭定江张艺军
    680-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高龄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2年12月9日—2023年2月9日某院收治的≥80岁中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后是否静脉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分为未使用激素组和使用激素组,描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30 d内患者病情变化,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共收集患者62例,其中未使用激素组21例,激素组41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外,其他治疗手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治疗10 d后激素组咳嗽(34。1%VS 66。7%)、咯痰(19。5%VS61。9%)、心悸(4。9%VS 23。8%)、气促(7。3%VS 28。6%)临床表现较未使用激素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0 d后,与未使用激素组患者比较,激素组患者的氧合指数、淋巴细胞计数上升,C反应蛋白、D-二聚体数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激素组患者病情加重发生率较未使用激素组低(14。6%VS 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95,P=0。005)。结论 中型COVID-19高龄老年患者小剂量、短疗程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龄老人糖皮质激素COVID-19疗效

    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血流感染的诊疗及防控2例报告

    马天驰白露解柔刚周柯...
    687-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例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标本分离的弧菌属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NOVC)的微生物学特性,为霍乱弧菌感染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API细菌生化反应鉴定卡、VITEK 2 Compact鉴定仪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2株弧菌分离株,并进行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分子检测和耐药表型检测。结果 2株菌株均鉴定为霍乱弧菌,血清学试验确定为NOVC,毒力基因ctxAB检测阴性;药敏试验显示1株菌对氨苄西林、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和氯霉素敏感,对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另一菌株对所有检测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 NOVC所致的血流感染在中国少有报道,完善血培养标本分离霍乱弧菌的准确鉴定、分型和耐药表型检测,对诊断、治疗和防控霍乱弧菌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非O1群非O139群霍乱弧菌血流感染血清学分型抗菌药物敏感性感染防控

    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早期胆道感染的动态预测工具开发及验证

    李鹏梁超颜家凤高春辉...
    692-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发生早期胆道感染(PEEBI)的预测工具,以期辅助临床进行ERCP术前决策和术后早期个性化干预。方法 采用观察性双向队列研究方法,选取某医院接受ERCP的胆总管结石住院患者,分别采用有向无环图(DAGs)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法(LASSO)进行基于logistic回归的PEEBI预测,比较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 2020年1月1日—2023年9月30日,共纳入接受ERCP的胆总管结石患者2 121例,其中77例(3。6%)发生了 PEEBI,且主要集中在术后前2天(66。2%)。影响PEEBI的主要因素为非医源的患者相关因素,即糖尿病(OR=2。43,95%CI:1。14~4。85)、胆管恶性肿瘤(OR=3。95,95%CI:1。74~8。31)和十二指肠乳头憩室(OR=4。39,95%CI:1。86~9。52)。DAGs 模型较 LASSO模型的综合判别能力高3。0%(P=0。007),且DAGs模型外部验证中的区分性能(D=0。133,P=0。894)和校准性能(x2=5。499,P=0。703)均表现良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DAGs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临床可在该工具的协助下采取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早期预防措施,以减少PEEBI的发生。

    胆总管结石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胆道感染有向无环图预测

    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学分型

    孟晋华李文玲孙志勇郭超...
    700-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Hin)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分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4例侵袭性Hin感染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脑膜炎感染组和非脑膜炎感染组。分析患儿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血清学指标、Hin血清分型特点及两组间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34例患儿中男22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83∶1,≤36个月患儿占82。35%。脑膜炎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PCT)为[23。71(4。10,77。80)]ng/mL、C 反应蛋白(CRP)为[200。00(164。55,200。00)]mg/L,均高于非脑膜炎组[分别为1。08(0。49,6。00)ng/mL、69。46(48。09,125。63)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小板计数(PLT)非脑膜炎组[(312。56±186。81)× 109/L]高于脑膜炎组[(183。28±165。67)× 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离的Hin菌株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27株,e型2株,f型2株,3株不可分型,未发现a、c、d血清型菌株。脑膜炎感染组与非脑膜炎感染组患儿可分型Hin菌株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P>0。05)。可分型Hin菌株在男、女患儿中的构成比(67。74%VS 32。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2,P>0。05)。结论 侵袭性Hin感染病例以3岁以内儿童居多,分离株以b型占优势,感染患儿CRP、PCT明显升高,PLT明显低于非感染患儿,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可结合临床及其他检验项目为侵袭性感染疾病的早期分类诊断及抗感染治疗提供有效支持。

    流感嗜血杆菌侵袭性感染血清分型临床特点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18例临床分析

    胡敏王芳张怡舜韩方...
    706-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3年山西某两所医院收治的18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孕妇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18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孕妇发病时间为孕早期1例,孕中期3例,孕晚期14例(其中2例为双胎,均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7例,94。44%),同时伴阴道流血(5例,27。78%)、腹痛(4例,22。22%)、头痛(2例,11。11%)等;孕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降钙素原均升高;1例孕早期胎儿自然流产,3例孕中期胎儿全部死亡,16例孕晚期胎儿存活10例;所有孕妇均康复出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分离率较高的标本为孕妇宫腔分泌物(11例,61。11%)、全血(10例,55。55%),18例孕妇生产的17例新生儿中,4例(23。53%)咽部气管分泌物标本和3例(17。65%)全血标本分离出LM。13例胎盘经病理检查发现绒毛膜羊膜炎者10例。15株LM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敏感率均为93。33%。结论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易漏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妊娠晚期胎儿存活率高,妊娠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覆盖LM感染。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妊娠期李斯特菌病临床症状妊娠结局

    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郭磊磊秦红英徐赛男武珍珍...
    712-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构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研究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7月—2023年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干预前(2022年7-12月,对照组)与干预后(2023年1-6月,干预组)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干预组为41 577例,对照组为27 052例,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学送检正确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分别为74。2%VS 62。8%、90。3%VS 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病原学送检率目标达成率为237。5%,进步率为18。2%。病原学送检正确率目标达成率为104。0%,进步率为9。5%。过程指标中,干预组病原学标本送检诊断符合率、病原学标本采集正确率、病原学标本转运及时率、病原学标本接收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果 指标中,干预组指向性指标送检率、血培养标本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体液标本送检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血培养标本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8。5%提高至干预后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可以提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送检正确率,改善指标的管理质量与内涵。

    病原学送检评价体系综合干预效果评价管理质量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潘林丽武大伟刘善善庞婕...
    719-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资料,2021年1-12月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对照组),2022年1-12月采取MDT管理模式(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采取MDT管理模式后,干预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73。62%)高于对照组(7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对照组为87。98%,干预组为88。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重点药物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94%)高于对照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分别由原来的38。03%、21。03%下降至32。78%、10。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强度均下降。干预后多重耐药菌(MDRO)集束化防控措施落实率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O检出率由34。70%下降至3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MDRO例次感染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MDT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

    多学科协作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MDTAMS

    延迟清洗时间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

    陈刘吉甄静张洋洋黄子怡...
    725-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溶液预处理后延迟清洗时间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析因设计表,将预处理清洗液(A因素):多酶清洗液(A1)、清水(A2);延迟清洗时间(B因素):预处理后0 min(B1)、预处理后30 min(B2)、预处理后 1 h(B3)、预处理后 3 h(B4)两因素全面交叉为 8 组(A1B1、A1B2、A1B3、A1B4、A2B1、A2B2、A2B3、A2B4)。按照使用胃镜先后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5-9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使用后的96条胃镜分配至各组,每组12条胃镜,于预处理后、清洗前、清洗后和消毒后四个时间点取样,除A1B1、A2B1组缺少放置时间后清洗前采样外(两组胃镜各采样3次),其余每组所有胃镜均采样4次,共计360份标本。在预处理后各延迟清洗时间段采用管腔检测仪观察活检腔道内部情况,并对胃镜后续再处理流程进行采样,比较预处理后、清洗前后、消毒后胃镜微生物情况。结果 多酶清洗液和清水预处理后,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清洗时间内活检腔道一直处于潮湿状态。A、B两因素在延迟清洗前后、消毒后的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两因素间也不存在交互效应。两种清洗液预处理后胃镜菌落数分布及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预处理后延迟30 min、1 h、3 h清洗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均没有影响,在临床工作不可周转的情况下,应立即清洗,但当清洗消毒工作量大,无法及时清洗时,可有一定的清洗缓冲时间,以不超过3 h为宜。

    延迟清洗胃镜预处理微生物检测消毒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