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吴安华

双月刊

1671-9638

zggrkz2002@yahoo.com.cn

0731-84327658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办刊宗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有关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经验,反映和推广感染控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和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为提高科研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感染预防控制与抗菌药物管理协同降低细菌耐药水平的临床实践

    邹妮朱丹王丹舒文...
    860-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医疗机构应用感染预防控制(IPC)与抗菌药物管理(AMS)的协同模式降低细菌耐药水平的效果。方法 收集某院2015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管理、抗菌药物相关指标及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率,评估IPC联合AMS协同模式的效果。结果 与2015-2016年比较,2021-2022年MDRO医院感染发病率从0。22%下降至0。16%(P<0。0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48。48下降至42。17,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9。45%下降至45。21%(P<0。0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8。62%下降至33。13%(P<0。05);与2017-2018年比较,2021-2022年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从60。73%上升至72。18%(P<0。05)。与2015-2016年比较,2021-2022年除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检出率略有上升,其余各类常见MDRO检出率均下降,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产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产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取IPC与AMS的协同模式,可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MDRO的产生和传播,降低细菌耐药。

    感染预防控制抗菌药物管理细菌耐药

    基于DRG付费管理的骨创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负担评价

    陈音汁马会旭周明川叶和梅...
    868-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管理方式下骨创伤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2年5月1日-2023年5月30日某三级甲等医院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SSI进行分组,比较同一 DRG细分组下发生SSI患者和非SSI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数、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发生SSI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 研究共纳入435例按照DRG付费管理的手术患者,其中22例患者发生SSI,SSI发病率为5。06%;SSI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数及平均住院费用均高于非SSI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患者的DRG细分组主要分布在IF45、IF15、IJ13、ZC13四组,其中IF45、IF15、ZC13组中SSI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增加(P<0。05),IJ13组中SSI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5)。结论 在DRG付费管理方式下,骨创伤患者发生SSI明显增加患者直接经济负担,需不定期评估发现高风险DRG细分组患者,以期采取精准感控干预,降低SSI发病率。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手术部位感染骨创伤医院感染经济负担DRGSSI

    不同年龄段慢性胃炎患者食物不耐受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陈佳蔡军郑文扬陈月英...
    874-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段慢性胃炎(CG)患者食物不耐受(FI)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8月-2022年8月某院收治的CG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老年组;根据是否Hp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检测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并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收治CG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43例;青壮年组(18~64岁)78例,老年组(≥65岁)30例;Hp感染组60例,未感染组48例。14种食物FI检测总阳性率为56。48%(61/108)。FI阳性率最高的5种食物:虾(44。44%)、鸡蛋(40。74%)、螃蟹(35。19%)、大豆(31。48%)和鳕鱼(29。63%)。FI阳性率最高的5种食物,青壮年组为鸡蛋(46。15%)、虾(38。46%)、大豆(37。18%)、鳕鱼(32。05%)和螃蟹(29。49%);老年组为虾(60。00%)、螃蟹(50。00%)、鸡肉(33。33%)、大米(33。33%)和鸡蛋(26。67%)。不同年龄组患者的6种食物(螃蟹、鸡蛋、牛奶、虾、大豆和小麦)FI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p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年龄<65岁、男性、吸烟的患者比例及IgG抗体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FI阳性率为65。00%,非感染组为4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85,P=0。046)。两组患者6种食物(鳕鱼、螃蟹、鸡蛋、蘑菇、牛奶和虾)的FI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年龄、性别和吸烟因素后,海鲜类与非海鲜类FI为Hp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结果显示,其准确性较高。结论 CG患者普遍存在FI,FI与年龄相关。FI检测结果可为患者的饮食提供指导,降低食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Hp感染易诱发FI,FI可增加Hp感染风险。

    慢性胃炎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良反应幽门螺杆菌

    基于措施优先级的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结直肠术手术部位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吴红曼赖静敏陈乐陶付陈超...
    881-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结直肠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防控措施执行的过程风险,探讨基于措施优先级的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基于措施优先级的FMEA评估结直肠手术后SSI防控措施执行的整个流程,对是否采取优化措施进行优先级排序,比较FMEA实施前后结直肠手术SSI防控措施依从项达标率、SSI发病率。结果 评估后SSI高优先级防控措施7项,中优先级22项,对中优先级措施加强控制,重点对高优先级措施制定进一步的预防和可探测措施。改进后再评价结果显示,7项高优先级措施降至中优先级;16项中优先级措施降至低优先级。SSI防控措施执行达标率由77。15%(2 566/3 326)提高至92。47%(3 096/3 348),SSI发病率由6。04%(58/960)降至2。54%(60/2 364)。结论 运用基于措施优先级的FMEA可对结直肠手术SSI防控过程进行有效风险评估,并结合现状针对性采用预防性风险控制措施,可降低结直肠手术SSI发病率。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优先级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风险管理

    项目管理法在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中的临床实践

    汤娟程莉莉王伟王诗尧...
    889-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项目管理法制定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方案,并评价其在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MICU收治的153例留置导尿管患者,2021年7月-2022年3月患者为对照组(78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2022年7-12月患者为干预组(75例),采用项目管理法完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导尿管留置日数、住院日数、CAUTI发生率;同时比较干预组带入导尿管患者与本科室留置导尿管患者在三个质量周期主要指标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患者留置导尿管日数短于对照组[(9。51±2。57)d VS(11。10±2。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7,P=0。038);两组患者住院日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患者导尿管留置日数:第二质量周期短于第一质量周期,第三质量周期短于第二质量周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0%VS 2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37,P=0。026)。第一、二质量周期:带入与本科留置导尿管患者留置日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第一和第二质量周期:带入与本科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项目管理法可降低MICU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的发生率,减少留置导尿管日数,提升留置导尿管全流程的护理质量。

    留置导尿管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项目管理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AUTI

    利奈唑胺诱导致命性乳酸中毒:一种极易混淆为脓毒性休克的不良反应

    朱然杨绍婉田行瀚李小丽...
    897-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性分析北京、山东两所医院诊治的3例利奈唑胺诱导乳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其致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3例患者因病情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在用药的不同阶段出现难以用脓毒性休克解释的乳酸中毒,停用利奈唑胺并给予床旁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后,患者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最终临床诊断为利奈唑胺诱导的乳酸中毒,但初诊医生均考虑为脓毒性休克。经积极治疗,2例患者转归良好,1例患者死亡。利奈唑胺诱导的乳酸中毒易被误诊为脓毒性休克,广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此不良反应早期诊断的认知与识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利奈唑胺多重耐药乳酸中毒脓毒性休克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及其检测方法

    李俊伟凌保东
    901-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种内与种间传递信息的重要通讯机制,是细菌感染防治的重要靶点。然而,QS网络复杂多样,信号分子种类繁多,含量低,其检测是QS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QS信号分子结构和相应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QS系统通路与机制,药学、食品、临床、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生物传感器仪器检测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疫苗研究进展

    王东张思雨丁雅文曾瑾...
    910-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引起人类和动物肠道感染和组织坏死的重要食源性病原体,致死因子是其产生的多种外毒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健康养殖需求的增加使疫苗预防更为重要。然而,传统的产气荚膜梭菌外毒素疫苗可能存在效果不稳定及残留毒素和甲醛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这些疫苗安全性的担忧。该文系统介绍了产气荚膜梭菌的传统类毒素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及基于反向疫苗学和免疫信息学设计的表位肽疫苗最新研究进展,为研发制备有效、安全的新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疫苗提供新思路。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流行病学类毒素疫苗重组疫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年版)

    918-920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征病毒RNA病毒流行病学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