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吴安华

双月刊

1671-9638

zggrkz2002@yahoo.com.cn

0731-84327658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办刊宗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有关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经验,反映和推广感染控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和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为提高科研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株柯萨奇病毒A组4型云南株的全基因组分析

    陈俊薇冯昌增楚昭阳刘煜菡...
    1061-1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云南2022年分离到的一株柯萨奇病毒A组4型(Coxsackievirus A4,CVA4)病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探讨CVA4系统发育特征。方法 对CVA4分离株194R3/YN/CHN/2022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测序,并应用Mega 7。0、Geneious 9。1。4及Simplot 3。5。1等软件拼接比对,构建CVA4分离株系统进化树,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结果 194R3/YN/CHN/2022分离株为CVA4,属于C2基因亚型,与我国近年的优势基因亚型一致。重组分析显示,在P2、P3非结构编码区,CVA4病毒分离株可能与EVA114原型株V13-0285、CVA16原型株G-10、CVA14原型株G-14发生过重组。结论 云南分离的194R3/YN/CHN/2022属于CVA4中国流行的C2基因亚型,但发生了一定变异。

    柯萨奇病毒A组4型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194R3/YN/CHN/2022

    基于证据总结的脑脊液外引流管相关颅内感染的预防策略

    缪小菊罗弦付中敏王钧...
    1070-1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索并提取预防脑脊液外引流相关颅内感染的最佳证据,为降低脑脊液外引流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根据PIPOST确定循证护理问题,自上而下依次检索关于脑脊液外引流管相关颅内感染的最佳证据。文献检索年限为2013-2023年,由两名经过培训的研究生评估文献质量,提取和综合证据。结果 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3篇指南,5篇专家共识,8篇系统评价,1篇随机对照试验;获得3个维度(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管理策略,共20条证据,包括脑脊液外引流管置管前准备、置管中注意事项及置管后处理等预防颅内感染的策略。结论 临床上对脑脊液外引流管的管理存在一定差异,需制定统一、规范、合理的预防颅内感染的集束化策略,以降低导管相关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脑脊液外引流颅内感染预防证据

    胃肠道解痉药匹维溴铵对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彭程彭聪侯正利
    1077-1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匹维溴铵(PVB)对表皮葡萄球菌(表葡)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长沙市某医院2022年1-12月住院患者血液分离的表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试验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表葡对PVB的敏感性,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检测PVB抗菌效果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透射电镜观察PVB处理后细菌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晶紫染色试验检测PVB对表葡生物膜的抑制和清除效果,采用棋盘稀释法研究PVB与抗菌药物的联合抗菌效果。构建皮肤脓肿感染模型,检测PVB的体内抗菌活性。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PVB对表葡标准菌株RP62A、ATCC 12228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均分别为8、16 μg/mL;对表葡临床菌株的MIC、MBC分别为4~8 μg/mL、8~16 μg/mL。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与未加药的对照组(0。60±0)cm相比,0。2 mg PVB出现明显抑菌圈[(2。26±0。09)cm;t=45。34,P<0。001],且抑菌圈直径随着PVB药量增加而增大。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提示,PVB具有杀菌活性,且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强。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VB可明显破坏表葡的正常结构,导致细菌水肿和裂解。此外,1×MIC的PVB还可显著抑制表葡生物膜的形成,使其生物膜的形成量(A570 nm)从(2。30±0。18)减少到(0。47±0。11;t=14。85,P<0。001)。同时,1 × MIC 的 PVB 还可有效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膜,使生物膜的量从(2。64±0。10)减少到(1。77±0。30;t=4。76,P=0。009)。PVB与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联用具有协同抗菌活性,其协同抑菌指数分别为0。50、0。31。动物模型发现10 mg/kg体重的PVB可使脓肿面积从(68。83±10。68)mm2减少到(35。50±10。58)mm2(t=6。52,P<0。001),且使脓肿中的活菌量从(6。11±0。55)lg(CFU/脓肿)减少到(3。60±0。34)lg(CFU/脓肿)(t=3。08,P=0。014)。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PVB用药组皮肤脓肿中的炎性细胞浸润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趋于正常。结论 PVB对表葡具有明显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有望成为表葡相关感染的替代治疗途径。

    匹维溴铵药物重利用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脓肿感染模型抗菌活性

    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

    朱冬菊李瑞丰
    1084-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RP)革兰阴性(G-)菌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变化及相关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2月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治疗的老年PDRP患者,对G-菌PDRP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PDRP发病率、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247例老年腹膜透析(PD)患者发生PDRP 406例次;PD老年患者PDRP总发病率和革兰阳性(G+)菌PDRP的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均P<0。05),而G-菌PDRP发病率随年份变化无明显下降趋势(P>0。05)。PD老年患者共发生G-菌PDRP 96例(106例次),以大肠埃希菌为主(38。68%)。与2015-2018年相比,2019-2022年老年PDRP患者分离的G-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无明显变化,均高度敏感;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增加(P=0。0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高、腹膜透析液第1天白细胞计数高、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的时间长是老年PD患者发生G-菌PDRP的危险因素(均P<0。05)。G-菌组老年PDRP患者的治愈率(83。96%)低于G+菌组(9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老年患者G-菌PDRP发病率无明显下降趋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为G-菌PDRP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腹膜透析腹膜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老年革兰阴性菌影响因素耐药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体外活性研究

    石洁郑丹薇徐吉英马晓光...
    1091-1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体外评估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活性的影响,以期发现针对耐多药结核病最有效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方法 选取2021年河南省耐药监测项目收集的MDR-TB菌株,使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法测定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临床MDR-TB的MIC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法分析菌株的blaC突变情况。结果 共纳入105株MDR-TB,MIC检测结果显示,多尼培南对MDR-TB抗菌活性最高,其MIC50值为16 μg/mL。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后,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明显下降。共有13。33%(14株)的菌株存在blaC基因的突变,主要为3种核苷酸替代突变,分别为AGT333AGG、AAC638ACC、ATC786ATT。BlaC蛋白Ser111 Arg和Asn213Thr与同义单核苷酸突变相比,增强了克拉维酸/舒巴坦与美罗培南对MDR-TB的协同作用。结论 多尼培南和舒巴坦组合对MDR-TB具有最强的抗菌活性。而BlaC蛋白Ser111Arg和Asn213Thr的替代突变使MDR-TB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在克拉维酸/舒巴坦协同时增强。

    结核分枝杆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张雯洁张启科冯友繁刘凤磊...
    1098-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EBV)感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甘肃省某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例成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EBV相关检测结果,以及患者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8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21。5岁,自起病至确诊中位时间为7个月;以发热、血细胞(累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减少、淋巴结及肝脾大为主要表现。血浆EBV核酸(DNA)定量均>1。0×103。EBV感染细胞分选结果显示,3例为T淋巴细胞感染,2例为NK细胞感染,3例为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共同感染。8例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未见异型淋巴细胞,6例可见噬血细胞。流式细胞术(FCM)分型结果显示,8例患者均未检出异常细胞群,不表达髓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标记,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阳性率为37。5%(3例),病理组化显示大部分病例(6例,75。0%)表达CD3,部分病例表达CD4、CD8、CD56、TIA-1,EBER均为阳性。患者经治疗后生存率为50。0%(4例),随访时间为6~51个月,1年生存率为85。7%,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结论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多变,可出现致死性并发症,应尽早诊断,个体化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EB病毒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基于奥马环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一帆侯周华胡琴黄燕...
    1106-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奥马环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奥马环素单药或联合治疗的住院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奥马环素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60例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9。4%(111例)。经奥马环素治疗后,观察到治疗有效组患者体温好转[(36。83±0。52)℃ VS(37。85±0。92)℃,P<0。001],白细胞计数[(7。78±4。07)× 109/L VS(10。06±6。49)× 109/L,P<0。001]、降钙素原[(0。63±1。19)ng/mL VS(4。43±10。14)ng/mL,P=0。001)]、C 反应蛋白[(35。16±37。82)mg/L VS(105。08±99。47)mg/L,P<0。001]和天冬氨酸转氨酶[(50。50±40。04)U/L VS(77。17±91。43)U/L,P=0。004)]均显著下降。仅有1例患者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但未中断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无效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17。0(9。5~22。0)VS 12。0(9。0~19。0),P=0。046]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7。0(4。5~10。0)VS 4。0(2。0~9。0),P=0。019]更高。多因素分析显示:终末期肝病(OR=77。691,95%CI:5。448~1 107。880,P=0。001)、机械通气(OR=6。686,95%CI:1。628~27。452,P=0。008)及联合万古霉素治疗(OR=6。432,95%CI:1。891~21。874,P=0。003)是奥马环素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而奥马环素疗程(OR=0。905,95%CI:0。825~0。994,P=0。037)是治疗有效的保护因素。结论 奥马环素可作为难治性严重感染的替代疗法,不良反应较少,终末期肝病、机械通气、联合万古霉素治疗是感染患者奥马环素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足够的奥马环素疗程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亟待大样本的病例研究来证实该结论。

    奥马环素多重耐药菌非典型病原体影响因素疗效

    不同清洗频率对减少医院病床隔帘病原菌的成本效益分析

    段文娟温素芹柴强
    1114-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清洗频率下医院病床隔帘携带病原菌情况及成本效应。方法 选取某院2023年1-6月感染相对高发且发病率波动较小的14个科室,每个科室抽取9个病室,每个病室2片隔帘,按照清洗频率将病室划分为低频、中频、高频组。比较6个月后床旁隔帘表面环境卫生学检测合格率、菌株污染等情况,并进行成本效应分析。结果 高频组床旁隔帘环境卫生学检测合格率最高,为88。10%。高频组床旁隔帘上、中、下位置表面菌落数均最低(P<0。05)。6个月内,高频组、中频组对应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16%、0。25%)均低于低频组的0。85%(x2值分别为5。653、3。915,均P<0。05)。成本效益分析显示高频组、中频组每增加1个单位的合格率,费用分别增加124。51、44。10元。结论 清洗频率的增加可有效减轻普通病房床旁隔帘的细菌污染,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提高病床隔帘环境卫生学合格率,间隔2个月清洗一次可获得较佳的成本效益。

    医院病床隔帘清洗频率病原菌成本效应

    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李艳敏平莉莉马晓蕾刁玉巧...
    1119-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临床个性化诊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邯郸市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医院感染的24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组,按1∶3的比例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720例非医院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分布特点、病原学特点,以及不同生产方式对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影响。结果 胎龄<28 W、体重<1 000 g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9。48%、20。41%。胎龄<28 W新生儿以不明部位感染最多见(占37。50%),28~36+6 W各胎龄层均以血液系统感染和呼吸系统感染为主,≥37 W的新生儿以血液系统感染和不明部位感染多见;各体重新生儿均以血液系统感染最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不同部位感染的病原菌有所不同。在胎龄28~31+6 W和体重1 000~1 499 g的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和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相应的出生方式构成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应针对不同个体制定特异性诊疗方案,精准防控,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提高新生儿整体救治水平。

    医院感染胎龄体重新生儿流行病学临床特点

    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20-2022年烧伤患者创面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

    李秀存孙恩华董艳艳单慧翠...
    1126-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烧伤患者创面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烧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创面病原体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2020-2022年共收治烧伤住院患者588例,共检出病原体7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5株(56。54%),革兰阳性菌306株(41。69%),真菌13株(1。77%)。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93。02%~97。37%),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由11。63%上升至21。92%;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表现为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左氧氟沙星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5。00%~38。10%、10。00%~33。33%;肠杆菌目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随头孢类代数的增加而增高,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3年间该院烧伤患者创面检出主要病原体和耐药情况变化不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目细菌的耐药形势较为严峻,有必要开展相应地区的烧伤创面病原体监测。

    烧伤创面细菌分布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