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中医药防控体系对实施骨健康计划的战略意义

    朱立国魏戌章轶立
    1-2页

    健康中国骨健康中医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治疗进展及穿刺并发症

    于亮赵刘军
    3-6页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并发症

    基于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蒋维利刘涛张青波陈辉...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男5例,女27例,年龄63~91(77.59±8.75)岁;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双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男7例,女38例,年龄60~88(74.89±7.3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的弥散优良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率、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患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穿刺PVP治疗,穿刺方便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分布满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较好,功能改善良好.

    椎体成形术3D打印技术骨质疏松性骨折

    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的应用价值

    夏钰东张荣刘琼陈佳汝...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 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3例行PKP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男40例,女63例;年龄61~78(65.72±3.29)岁.受伤原因:滑倒33例,跌倒42例,提重物受伤28例.根据填充骨水泥不同分为3组:磷酸钙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65.1±3.3)岁,填充磷酸钙骨水泥;rhBMP-2组34例,男12例,女22例,年龄(64.8±3.2)岁,填充含rhBMP-2的骨水泥;rhbFGF+rhBMP-2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65.1± 3.6)岁,填充含rhbFGF和rhBMP-2的骨水泥.比较3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骨密度、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simulation score,VAS)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3组术后ODI、VAS呈下降(P<0.001),骨密度增高(P<0.001),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P<0.001),rhbFGF+rhBMP-2组术后第1、6、12个月ODI、VAS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术后第6、12个月骨密度大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rhbFGF+rhBMP-2组术后第6、12个月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3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rhbFGF和rhBMP-2骨水泥可更有效地增加OVCF患者骨密度,获得术后满意的临床和放射学效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

    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鲁玉州王雨杨晓旭吴成强...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吊复位法给予伤椎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59~76(69.74±4.50)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7例,T1219例,L114例,L25例;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71.02±3.58)岁;骨折椎体节段:Ti03例,T11 8例,T1217例,L1 12例,L2 5例.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8.45±1.73)个月.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9.82±2.55)°,低于对照组(15.87±4.60)°(P<0.05),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21.29±3.65)mm,高于对照组(17.16±2.91)mm(P<0.05).观察组VAS 术前(7.32±1.05)分,术后 1 周及 3、6 个月分别为(3.56±1.18)、(1.83±0.67)、(1.27±0.34)分,ODI 评分术前(40.12± 14.69)分,术后 1 周及 3、6 个月分别为(23.76±10.19)、(20.15±6.39)、(13.45±3.46)分.对照组 VAS 术前(7.11±5.26)分,术后 1 周及 3、6 个月分别为(3.82±0.68)、(1.94±0.88)、(1.36±0.52)分,ODI 评分术前(41.38±10.23)分,术后 1 周及 3、6个月分别为(25.13±14.22)、(20.61±5.82)、(14.55±5.27)分.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悬吊复位法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压缩性骨折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影像学研究

    张浩阳陈妮桑石国庆叶鑫...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胸腰椎生理曲度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类型侧弯之间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差异.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回顾性分析305例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的青少年患者,根据有无侧弯分为正常组和侧弯组.正常组179例,男79例,女100例;年龄10~18(12.84±2.10)岁.侧弯组126例,男33例,女93例;年龄10~18(13.92±2.20)岁.观察并比较两组Risser征、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并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程度侧弯与不同节段侧弯TK值与LL值.结果:侧弯组在女性比率(P=0.001)、年龄(P<0.001)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组;Risser征方面,正常组低级别骨化程度比率明显高于侧弯组(P=0.038).侧弯组TK值明显小于正常组(P<0.001),而两组L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TK值与L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侧弯TK值明显大于中度侧弯(P<0.05),但L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侧弯之间TK值与LL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与腰椎生理曲度均与性别无关;AIS患者胸椎生理曲度变小,但是腰椎生理曲度基本不变.轻度AIS患者的胸椎生理曲度大于中度AIS患者,但是腰椎生理曲度在轻中度患者之间几乎无差异,且与正常青少年相似.AIS患者胸腰椎生理曲度变化可能与脊柱前柱相对生长过快有关,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生理曲度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原因分析

    曾忠友陈平泉赵兴吴宏飞...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mm及末次随访时的(10.51±1.81)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 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腰椎固定椎间融合终板损伤融合器沉降融合器移位再手术

    全内保残技术与标准化重建技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疗效比较

    金文铭李宝赵根李涵...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全内保残技术的疗效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内重建组和标准胫骨隧道组,全内重建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0~48(35.6±6.7)岁;标准胫骨隧道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2~51(33.7±9.6)岁.术前查体Lachman试验阳性,磁共振均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编织后移植肌腱的长度及直径,术后1、2年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0(26.9±3.4)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失效或关节感染病例.两组手术时间、韧带直径、韧带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2年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年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采用保残全内技术和标准化重建技术都能获得相似的术后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但是相比于标准化重建方式,保残全内组只取半腱肌,保留股薄肌,更大地保留胫骨侧骨量.

    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技术标准重建技术保残重建膝关节镜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支架治疗晚期腕关节结核疗效观察

    胡艺彬费骏胡德新陈根君...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腕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术治疗25例晚期腕关节结核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40~74(60.72± 8.45)岁;病程5~24(11.52±7.61)个月;左腕结核11例,右腕结核14例,合并窦道形成者5例.术后继续规律抗结核,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炎症指标、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结果:25 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 12~36(19.7±6.3)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切口愈合可,均无结核、感染复发.术前1周与术后3个月VAS分别为(5.16±1.14)、(1.68±0.80)分,红细胞沉降率(en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分别为(44.20±20.56)、(14.44±1.14)mm·h-1,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为(12.37±7.95)、(4.30±3.37)mg·L-1,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周与术后1年Gart-land-Werley 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21.32±3.44)、(14.96±1.3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SH由术前1周的(70.52±7.95)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28.84±2.30)分(P<0.01).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病无复发.结论: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术治疗腕关节结核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腕关节结核外固定植骨融合术

    三枚交叉桥架埋头钉与锁定接骨板固定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殷浩李燕赵改谢杰...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比较3枚交叉桥架埋头钉和锁定接骨板(锁定钢板)固定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利用逆向建模技术,将1例25岁健康男性青年桡骨CT数据及内固定数据导入相关软件,分别建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3枚交叉桥架构型埋头钉与锁定钢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桡骨头进行100N轴向加载,比较两组模型最大位移、内固定上最大Von Mises应力及应力分布等指标.结果:3枚交叉桥架埋头钉组和锁定钢板组最大位移分别为0.069 mm和0.087 mm,内固定上Von Mises应力峰值分别为18.59 MPa和31.85 MPa,3枚交叉桥架埋头钉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结论:两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提供良好的固定强度,3枚交叉桥架埋头钉较锁定钢板固定方式更具稳定性,应力分布更均匀.

    桡骨头骨折埋头钉锁定钢板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