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TNFR/RIPK1通路探索紫草素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史吉胜钱吉泽王金广林斌...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紫草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96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即A组;假手术+紫草素组,即B组;脊髓损伤+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即C组;脊髓损伤+紫草素组,即D组;每组24只.C、D组采用钳夹法制作大鼠急性SCI模型.所有大鼠硬膜下置管,A组不给药,B组和D组造模后30 min经导管注射紫草素100 mg·kg-1,C组注射等量DMSO,每日1次,至取材时间点.各组分别于造模后6、12 h和3 d每组取8只大鼠,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及造模后1、3、7、14、21 d行斜板实验,再处死动物取脊髓组织.造模后1 h每组大鼠腹腔注射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PI)1 mg·kg-1,术后24 h取材检测脊髓组织PI红染细胞数;24 h时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ha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情况,尼氏(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数量,使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2,Bcl-2)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A组和B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正常,C、D组各时间点均低于A、B组,D组造模后12h和3d的BBB评分高于同时间点C组(P<0.05).造模后12 h,D组PI红染细胞较C组明显减少,神经元崩解减轻(P<0.05).造模后24h,A组和B组脊髓组织HE和Nissl染色正常,D组脊髓组织损伤程度和存活神经元数量均优于C组(P<0.05)o Bcl-2、RIPK1蛋白在A组、B组表达很低;RIPK1在C组表达明显增高,在D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在D组表达高于C组(P<0.05).结论:紫草素可减轻大鼠急性SCI后的病理变化,改善行为学评分,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其具体机制可能与抑制TNFR/RIPK1信号通路介导的坏死性凋亡有关.

    脊髓损伤紫草素功能恢复

    神经生长因子对老年退变性膝骨关节炎疼痛模型的影响

    马玉红张辉王兴博台会平...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体外模型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抗体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疼痛模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只8周龄雄性SPF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其余20只行右膝关节单碘乙酸(monoiodoacetate,MIA)注射,制备骨性关节炎疼痛模型.造模成功后,再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组(抗NGF腹腔注射),每组10只.所有动物右膝关节进行荧光金(fluorogold,FG)逆行神经示踪剂注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使用猫道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步态.治疗后3周,从L3-L5水平切除右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进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免疫染色,并计算DRG数量.结果:在使用猫道系统的步态分析中,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治疗组占空比、摆动速度和触地面积比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占空比、摆动速度明显改善(P<0.05),触地面积比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FG标记的DRG神经元数量高于治疗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CGRP表达上调,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注射抗NGF抗体抑制了步态损伤和DRG神经元中CGRP的上调.这些发现提示抗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可能对治疗膝关节疼痛有价值.NGF可能是治疗KOA疼痛的重要靶点.

    老年退变抗神经生长因子膝骨关节炎猫道步态分析疼痛

    腓骨固定在胫腓骨关节外骨折中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丛琳琳蒋品品郭华汪航...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腓骨固定在胫腓骨关节外骨折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关于固定腓骨与否对胫腓骨关节外骨折治疗疗效比较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腓骨固定组与不固定组的复位不良率、旋转畸形率、内翻或外翻畸形率、前或后发畸形率、不愈合率、术后感染率、二次手术率及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6篇随机对照研究和5篇病例对照研究,有8篇为高质量文献,共813例患者,其中腓骨固定治疗383例,未固定腓骨4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固定腓骨相比,治疗胫腓骨关节外骨折时固定腓骨可以降低术后旋转畸形率[RR=0.22,95%CI(0.10,0.45),P<0.000 1]和内翻或外翻畸形率[RR=0.34,95%CI(0.14,0.84),P=0.02],并促进骨折愈合[RR=0.76,95%CI(0.58,0.99),P=0.04].而复位不良率[RR=0.48,95%CI(0.10,2.33),P=0.36],前或后畸形率[RR=1.50,95%CI(0.76,2.96),P=0.24],术后感染率[RR=1.43,95%CI(0.76,2.72),P=0.27],二次手术率[RR=1.32,95%CI(0.82,2.11),P=0.25 ],手术时间[MD=10.21,95%CI(-17.79,38.21),P=0.47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胫腓骨关节外骨折时腓骨固定组相较于不固定组在防止旋转畸形和内翻或外翻畸形以及促进愈合方面更具优势.

    胫骨腓骨骨折固定Meta分析

    基于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

    侯志鹏叶森琦张吉辉赵刘军...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50例行颈椎CT扫描的正常人行C1-C7节段扫描,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5-65(46.0±9.0)岁.导出Dicom格式,刻入光盘,通过Mimics软件对各节段进行三维重建.并在图像上置入模拟螺钉,按照零切迹螺钉的临界值(头尾倾角44°,内倾角29°)置入,观察每个节段零切迹螺钉所在位置,确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于上位零切迹螺钉,50例研究对象的颈椎三维图像在C3-C7节段中均处于安全位置中,且没有出现上位零切迹螺钉与ATPS螺钉相交.对于下位零切迹螺钉,在C3-C4、C4-C5中,50例研究对象的颈椎三维图像中有4例处于安全位置,46例在最大尾倾角分别为(32.3±1.9)°和(36.1±2.2)°时可实现安全置钉;在C5-C6、C6-C72个节段中,没有出现下位零切迹螺钉与ATPS螺钉相交,螺钉均处于安全位置.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通过选择的进钉点、位置可以实现置钉成功.

    颈椎Mimics软件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余汪洋吴伟山石业飞尹纪光...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采用THA治疗15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40~76(59.20±9.46)岁.记录术前及术后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髋关节活动度、神经损伤等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检查评价髋关节功能及手术疗效.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感染.随访时间6~39(18.33±9.27)个月.其中1例术后半年发生髋臼侧假体松动,经过翻修手术后恢复良好;1例髋关节脱位,经切开复位处理后治愈,无不良后果.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8.60±4.01)分,与术前(47.20±11.77)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1(1)分,与术前8(2)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本组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关节功能满意;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显示关节假体贴合良好,无异位骨化发生,假体无松动.结论: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疗效可靠,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对患者全面评估、骨缺损评估,术中髋臼、股骨、内固定物与骨缺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髋臼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髋臼骨缺损全髋关节置换术

    青少年坐骨结节撕脱骨折1例

    蒋国鹏陈志龙李卫平陈世海...
    92-94页

    青少年坐骨结节撕脱骨折病例报告

    颈椎附件骨母细胞瘤1例

    宋光泽陈秉耀李永军韦兴...
    95-97页

    颈椎附件骨母细胞瘤

    儿童盘状半月板损伤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和并发症研究进展

    张海锐赵志尧黄炳哲刘晓宁...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的半月板畸形,主要在亚洲人中多见,常累及外侧半月板.对于无症状的盘状半月板患者通常采取观察、避免受伤等保守方法治疗,对于有症状和撕裂的患者则需要行手术方法治疗.目前多采取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联合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和半月板修复术,并且早期至中期的报告良好.患者的手术年龄、术后随访时间和手术类型都是预后的影响因素.部分患者手术后会出现膝关节长时间疼痛,早期骨关节炎,再撕裂和剥脱性软骨炎等并发症.其中长时间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剥脱性软骨炎的发生率最低.半月板再撕裂则是患者行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

    盘状半月板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儿童综述文献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莫文袁文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和专家共识制定,为临床医师提供CSM临床诊疗的学术性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含诊断要点、病情分度评估、中医辨证、手术指征与时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术后康复等.本指南首次提出CSM应遵循分度治疗原则、明确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式、制定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重视术后中西医结合康复以及日常随访管理,以期促进CSM临床治疗的规范化、有效性和安全性.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中国骨伤》杂志稿约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