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颈椎间盘突出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策略

    张西峰步荣强
    1041-1045页

    颈椎椎间盘突出外科治疗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程伟张宇俊邵荣学朱承跃...
    1046-1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后路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采用全身麻醉下后路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42~69(56.00±7.79)岁.非手术治疗时间6~27(16.03±4.56)周.MRI示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19例,椎间孔型颈椎间盘突出8例.病变节段:C4,55例,C5.612例,C6,718例.术后1~3 d复查颈椎CT/MRI评估减压情况,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结果: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5.88±5.02)min;术后住院时间(3.53±0.74)d;35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14.53±2.32)个月.术前、术后1 d及12个月VAS分别为(7.000±0.875)、(2.540±0.611)和(2.143±0.772)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 d、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1.660±0.533)、(16.430±0.655)和(16.540±0.611)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2个月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6.206±0.493)和(6.147±0.49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无颈椎手术节段不稳定发生.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12个月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优32例,良2例,可1例.结论:全身麻醉下后路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能是治疗颈椎椎间孔突出症的一种替代术式,但因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椎间孔镜后路髓核摘除术钥匙孔

    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崔玉明刘方刚
    1051-1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24例24个节段,男12例,女12例;年龄36~68(50±2)岁;置换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4.3~7.2(5.6±1.6)mm,前屈后伸活动范围5.6°~7.2°(6.4±1.3)°,左右侧屈活动范围10.2°~11.4°(10.7±1.8)°,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 8~13(8.0±0.3)分.取颈前路手术,颈椎间盘切除及减压后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 Ⅰ期愈合.24例获得随访,时间12~60(33±12)个月.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4.0~6.8(5.4±1.3)mm,前屈后伸活动范围4.6~6.4(5.6±1.2)°,左右侧屈活动范围8.7~10.3(9.5±1.5)°.假体无移位或下沉,手术节段发生轻微异位骨化(Ⅰ-Ⅱ级),置换节段相邻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相邻节段活动度手术前后对比无明显变化.JOA评分由置换前(8.0±0.3)分增加到置换后平均(15.0±0.2)分.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可获得与颈椎前路融合术等同的临床疗效,而且避免了手术相邻节段的代偿性应力增加,保持了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环境的稳定,因而减少了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可以作为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长期疗效和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颈椎间盘突出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颈椎病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邻椎病翻修中的应用

    刘铮楼宇梁费慧全仁夫...
    1056-1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Solis融合器在治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翻修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受Solis融合器治疗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后ASD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56~78岁;患者术前均有顽固性颈部疼痛或上肢肌力浅感觉异常,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同期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行CT检查,测量和评估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翻修手术,均为单间隙.手术时间63~93 min,术中出血量15~83 ml.VAS由术前4~7分降低至术后1周1~3分及末次随访时1~2分.椎间隙高度由术前5.2~7.2 mm提升至术后1周6.4~8.0 mm,末次随访时6.4~7.9 mm.JOA评分由术前11~17分提升至术后1周13~17分、末次随访时16~17分.末次随访时颈椎正侧位X线及CT显示Solis融合器均骨性融合.术后1例出现短暂的左上肢无力,随访时恢复.所有患者无吞咽困难、切口血肿及融合器沉降.结论:零切迹颈椎Solis融合器在治疗ACDF术后ASD翻修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减压充分、骨融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为颈椎术后ASD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颈椎退变性疾病脊柱融合术再手术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后引流对手术疗效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白凡王凌挺
    1062-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是否放置引流对手术疗效影响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后是否放置引流分为引流组36例与未引流组30例.引流组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23~68(55.4±9.5)岁;未引流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0~69(53.9±8.3)岁.两组均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选择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损伤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Cobb角、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前日本骨 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等 10 个可能影响是否术后引流的因素,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并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JOA、VAS、ODI.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是否引流可能与患者年龄、是否损伤多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因素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影响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手术时间(P<0.05).两组在术后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JOA、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未引流组在术后腰痛总发生率低于引流组(P<0.05),两组术后感染、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是否引流的主要因素是年龄、手术时间,并且术后未引流不会影响手术的远期效果,反而未放置引流能够减少腰痛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多裂肌间隙入路胸腰椎骨折术后引流疗效分析

    后路个体化三柱截骨矫形治疗结核性脊柱角状后凸畸形

    丁江平盛伟斌王斌唐国柱...
    1069-1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结核性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应用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结核性脊柱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24例,女9例;年龄15~62(40.6±23.3)岁;病程4~40(23.5±15.5)年;后凸畸形Cobb角(118.65±28.82)°.个体化应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bone-disc-bone osteotomy,BDBO)、全椎体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和多节段椎体截骨(posterior multilevel vertebral osteotomy,PMV O)矫正脊柱畸形.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顶椎椎管矢状径、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运动功能分级、畸形矫正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3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5~96(38.00±6.38)个月.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23.88±5.45)°,较术后12个月(20.40±9.13)°无明显丢失(P>0.05).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SVA、VAS、ODI、ASIA脊髓运动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截骨端植骨融合时间(18.50±5.16)个月.术前15例有脊髓损伤者术后ASIA分级较术前至少提高2个级别,不同程度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术后脊髓损伤并发症3例.结论: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最有效的方法,缜密的术前设计和个体化截骨术式施术,既可矫正畸形,又能对脊髓有效减压,减少神经并发症,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脊柱结核脊柱畸形截骨术并发症

    骨水泥分布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腰背部残余痛的临床观察

    于东方王祥善寇德鹏曹顺海...
    1075-1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 plasty,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65例因骨质疏松症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根据术后胸腰椎正位X线片显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两组:骨水泥未超过椎体中线,骨水泥分布偏一侧组(偏一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0~84(70.3±7.4)岁.骨水泥超过椎体中线并达对侧椎弓根内缘(双侧组)45例,男10例,女35例;年龄60~86(70.7±8.0)岁.两组患者均行PVP术,单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术中透视监视下注入骨水泥,骨水泥注入量1.5~6 m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术前及术后1d、1个月、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偏一侧组骨水泥注入量为(4.25±0.99)ml,双侧组为(4.07±1.18)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VAS均较术前缓解(P<0.05),偏一侧组术后1d、1个月、3个月VAS分别为(3.90±1.37)、(2.35±0.67)、(1.55±0.51)分,均高于双侧组(2.67±0.60)、(1.62±0.58)、(1.31±0.47)分(P<0.05).偏一侧组9例存在残余腰背痛,经对侧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后症状缓解.结论:骨水泥的分布是影响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痛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手术中,要尽量使骨水泥分布过椎体中线,达到双侧分布均匀.

    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分布

    基于筋骨评估模式指导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薛彬刘涛朱宏李飞跃...
    1080-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筋骨评估"模式指导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72例LDH患者,分为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和二步七法手法组,其中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脱落1例,二步七法手法组脱落2例.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35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27~48(37.77±7.63)岁;病程35~180(83.68±69.01)d;L4.5 22例,L5S1 13例;予筋骨评估模式指导下的手法治疗,每周3次,治疗4周.二步七法手法组34例,男12例,女22 例;年龄 26~49(37.59±7.43)岁;病程 40~175(82.15±68.87)d;L4.5 23 例,L5S1 11 例;予二步七法手法治疗,每周 3 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肌张力、腰椎活动及直腿抬高角度,以及影像学姿势体位评估结果比较.结果: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和二步七法手法组VAS分别由治疗前的(6.51±0.61)、(6.62±0.56)分,降至治疗后4周的(2.40±0.81)、(3.18±0.78)分,且治疗4周后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较二步七法手法组降低(P<0.01).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和二步七法手法组ODI分别由治疗前的(64.57±5.11)%、(65.02±5.18)%,降至治疗4周后的(18.60±2.27)%、(24.70±2.14)%,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ODI较二步七法手法组降低(P<0.01).治疗前,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竖脊肌、臀中肌、腓肠肌肌张力分别为(59.95±2.60)、(62.59±2.51)、(49.97±2.01),二步七法手法组分别为(60.39±3.84)、(62.47±3.27)、(49.55±1.27);治疗4周后,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患侧竖脊肌、臀中肌、腓肠肌肌张力分别为(56.58±2.71)、(60.44±2.31)、(48.19±1.57),二步七法手法组分别为(58.28±3.79)、(60.11±2.87)、(48.55±0.90),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较二步七法手法组竖脊肌张力方面优于二步七法手法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腰椎前屈、后伸、患侧屈及直腿抬高角度分别为(46.00±8.89)°、(13.57±3.75)°、(12.29±3.50)°、(43.71±7.98)°,二步七法手法组分别为(45.14±6.24)°、(12.23±3.75)°、(12.66±2.98)°、(44.18±3.50)°;治疗4周后,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腰椎前屈、后伸、患侧屈及直腿抬高角度分别为(76.29±4.43)°、(20.00±1.71)°、(22.43±2.81)°、(70.41±7.59)°,二步七法手法组腰分别为(75.75±6.38)°、(16.43±3.36)°、(20.19±3.52)°、(65.42±6.1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治疗4周后腰椎后伸、患侧屈、下肢直腿抬高角度优于二步七法手法组(P<0.05).治疗前,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骨盆侧倾、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71±1.01)mm、(37.63±3.35)°,二步七法手法组分别为(2.69±0.97)mm、(36.98±3.73)°;治疗4周后,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骨盆侧倾、腰椎前凸角分别为(0.84±0.36)mm、(41.64±2.96)°,二步七法手法组分别为(1.18±0.75)mm、(41.70±3.14)°,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筋骨评估模式手法组治疗4周后骨盆侧倾优于二步七法手法组(P<0.05).结论:"筋骨评估"模式指导下的手法可有效改善LDH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且在改善患者肌肉张力、腰椎活动功能及姿势体位方面较二步七法手法具有更好的疗效.

    筋骨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评价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打压植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中重度髋臼内陷

    刘鹏宋晓阳常彦峰甄平...
    1087-1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联合打压植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髋臼内陷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生物型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0例(28髋)RA继发髋臼内陷患者,男5例(8髋),女15例(20髋),年龄45~64(55.10±4.96)岁.术前髋臼内陷深度 8.43~16.29(11.91±2.59)mm.根据 Sotello-Garza 和 Charnley 分型:Ⅱ 型(内陷 6~15 mm)15 例(23髋)、Ⅲ型(内陷>15 mm)5例(5髋).术中采用 自体股骨头颗粒骨和(或)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采用压配方式固定生物型多孔髋臼杯.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的活动功能、双下肢长度差、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Harris评分;X线片评估植骨愈合情况、髋臼旋转中心恢复情况及假体松动情况.结果:20例获随访,时间2~10(5.45±2.50)年.手术时间 75~160(103.32±18.18)min;术中出血量 150~650(319.64±122.61)ml.术中均未发生神经血管及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水平移位由术前(11.40±1.85)mm增加到(25.99±2.56)mm(P<0.01);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移位由术前(89.36±5.20)mm增加到(71.84±3.55)mm(P<0.01);髋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44.43±10.57)°增加到(98.75±12.52)°(P<0.01);髋关节的外展活动度由术前(12.50±6.01)°增加到(32.82±5.39)°(P<0.01);双下肢长度差由术前(19.39±5.93)mm减少到(6.64±2.87)mm(P<0.01);VAS由术前(5.36±0.78)分降低到(1.82±0.86)分(P<0.01);Harris评分由术前(41.39±7.77)分增加到(89.00±4.67)分(P<0.01).末次随访的患者均可在不借助辅助下自主活动.其中,2例(2髋)患者活动后髋部疼痛不适,1例(1髋)因摔倒致假体周围骨折.结论:采用自体股骨头颗粒植骨重建髋臼,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联合生物型多孔钽/钛金属髋臼杯治疗RA继发髋臼内陷取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类风湿关节炎髋臼内陷骨移植生物型假体

    基于CT影像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皮质碎片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研究

    陈芒芒蔡晓盛吕杨训林胜磊...
    1096-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皮质粉碎和外表面积对于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收集18~60岁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3枚中空拉力螺钉倒三角固定病例218例,男104例,女114例;年龄19~60(48.22±10.58)岁.术前等待时间≤48 h为155例,术前等待时间为>48 h为63例;股骨颈皮质粉碎68例,其中皮质外表面积>25 mm2的32例.所有患者随访至少2年,分析比较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身体质量指数、损伤机制、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Garden分型、CT分析股骨颈皮质是否粉碎、大小、并发症情况与患者明确发生AVN的相关性,根据结果分为AVN组和非VAN组,单因素分析得到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V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变量分析,AVN组和非 AVN 组在损伤机制(x2=18.552,P=0.000),术前等待时间(x2=2.065,P=0.033),Garden 分型(x2=12.598,P=0.006),皮质粉碎(x2=16.357,P=0.000),皮质外表面积(x2=23.371,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表明:损伤机制高能量损伤[Exp(B)=3.487,95%CI(1.583,10.464),P=0.002],皮质粉碎[Exp(B)=2.494,95%CI(1.315,10.861),P=0.002];皮质外表面积>25 mm2[Exp(B)=22.161,95%CI(3.922,124.828),P=0.001]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 AVN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能量损伤、股骨颈皮质粉碎和皮质外表面积>25 mm2是影响AVN的独立危险因素.股骨颈皮质碎片面积越大,合并上方股骨颈皮质碎片可能提示了一种更复杂更为严重的损伤.

    皮质粉碎股骨颈骨折缺血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