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骨科技术在股骨颈骨折诊疗中的应用

    韩巍
    111-113页

    数字骨科技术骨科机器人股骨颈骨折

    骨科机器人辅助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

    王曦竹陈依民韩巍费晗...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和传统徒手操作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智能骨科连续收治的62例<6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年龄34~56岁,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导航,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后行FNS内固定;对照组32例,年龄33~54岁,采用传统徒手操作,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后行FNS内固定.分析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6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2例股骨颈骨折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42.1(28.5,50.7)min vs.53.4(36.9,62.5)min,Z=-2.338,P=0.019];试验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8.0(6.0,11.0)次vs.15.0(13.0,17.0)次,Z=-5.960,P<0.001].两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徒手操作FNS相比,骨科机器人辅助FNS治疗股骨颈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在髋关节功能恢复上两者治疗效果相当.

    骨科机器人股骨颈骨折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

    骨科机器人辅助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蒋守海张传开贾方腾陈强...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36例闭合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是否采用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分为两组.采用机器人系统导航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16例(导航组),男7例,女9例,年龄25~72(53.61±5.45)岁;骨折Garden分型,Ⅰ型3例,Ⅱ型3例,Ⅲ型8例,Ⅳ型2例.非导航组(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6~70(55.23±4.64)岁;Garden 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11例,Ⅳ型3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螺钉调整次数、术中出血量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18(15.6±2.8)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发生.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3>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螺钉调整次数、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导航系统辅助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微创化,螺钉置入精准化,而且减少医患术中X线照射损害.

    骨科机器人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股骨颈骨折内固定

    实时跟踪和虚拟成像技术辅助创伤骨科手术机器人治疗股骨颈骨折

    娄伟钢陈剑明汪帅伊李海洋...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实时跟踪和虚拟成像技术(real-time tracking an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RTVI)辅助创伤骨科手术机器人术中配准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应用创伤骨科机器人手术治疗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RTVI技术辅助机器人手术将患者分成两组:RTVI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28~60(46.2±9.3)岁.单纯天玑手术机器人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2~58(48.2±7.8)岁.观察并记录两组配准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所有患者术后接受定期随访,常规复查髋关节X线片,记录Garden对线指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RTVI组随访9~16(13.0±1.2)个月,单纯天玑手术机器人组随访10~14(12.0±1.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股骨颈骨折均愈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RTVI组配准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优于单纯天玑手术机器人组(P<0.01).而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Garden对线指数、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RTVI技术辅助天玑手术机器人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虽然对其术后疗效影响不大,但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减低术中X线投射次数,降低患者术中辐射暴露风险.同时也缩短了术者的学习曲线,更好体现创伤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精准和高效.

    实时跟踪和虚拟成像技术骨科机器人外科手术股骨颈骨折

    骨科机器人辅助下F钉技术与倒三角平行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赵兴龙申建军冯康虎陈志伟...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天玑机器人辅助下F钉技术与倒三角平行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4月运用天玑手术机器人经皮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72例,其中37例采用F钉内固定,男16例,女21例;年龄47~64(53.87±5.28)岁;依据Pauwels损伤分型,Ⅰ型1例,Ⅱ型19例,Ⅲ型17例;合并内科疾病8例;摔伤17例,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49(35.00±7.34)h.另35例采用倒三角平行钉内固定,男13例,女22例;年龄46~63(52.36±5.05)岁;依据Pauwels损伤分型,Ⅰ型2例,Ⅱ型21例,Ⅲ型12例;合并内科疾病6例;摔伤15例,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0~45(33.00±6.83)h.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分别于术后6、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定期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钉内固定组在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方面均优于倒三角平行钉内固定组(P<0.05).F钉内固定组出现1例股骨颈短缩;倒三角内固定组出现1例不愈合,1例退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钉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倒三角平行钉内固定组(P<0.05).结论:运用天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经皮空心螺钉F钉技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明显改善髋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股骨颈骨折生物力学骨科机器人F钉技术

    术前虚拟规划联合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

    黄晨徐伟谢美明王财儒...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虚拟术前规划和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29例,根据是否采用术前虚拟规划和3D打印模板分为2组,3D打印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1~53岁;基于患者骨盆CT数据采用Mimics和3-Matic软件进行虚拟手术规划,虚拟复位骨折,设计后壁钢板模板及螺钉固定位置,模拟透视记录合适方位以指导术中透视,打印后壁钢板模板和带有后壁骨折块的钢板螺钉模型,然后根据模板预塑形钢板备用.常规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55岁;采用常规的方法术中折弯钢板适应骨折区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结果:2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3D打印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行走能力、髋关节活动度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优6例,良5例,可3例;常规组优5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两组髋关节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技术可缩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复位质量.该技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有效、准确、可靠.

    髋臼后壁骨折术前虚拟计划3D打印预塑形

    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

    何守玉闵继康李海东张强华...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4例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Kümmell病组),其中男10例,女24例,年龄(71.1± 8.5)岁,以37例年龄(69.3±6.7)岁匹配的无症状人群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节段性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或胸腰椎后凸(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 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以及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的匹配关系(PI-LL).同时测量Kümmell病患者患椎椎体楔变角(wedge angle,WA),并分析WA、SK等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结果:Kümmell病组TK、SK、PT、SVA、TPA、PI-LL均高于对照组(P<0.05),Kümmell病组LL、SS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ümmell病组患椎WA为(30.8±5.9)°,并与SK、TK 有相关性(r=0.366,0.597,P<0.05),SK 与 LL、SS 有相关性(r=0.539,-0.591,P<0.05),LL 与 PI、SS、SVA、TPA、PI-LL有相关性(r=0.559,0.741,-0.273,-0.356,-0.882,P<0.05).结论: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不仅存在节段性后凸畸形,而且整体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亦发生改变,包括腰椎前凸丢失、骨盆后旋、躯干前倾等.Kümmell病的手术治疗不仅要重视塌陷椎体高度的恢复,对于合并脊柱后凸患者还要着眼于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平衡.

    Kümmell病脊柱后凸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

    何炜许兆光林蔚莘何发胜...
    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35例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病例,男85例,女50例;年龄19~80岁;所有病例使用锁定接骨板进行治疗.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分为正常愈合组、延迟愈合组.对14项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逐一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显著性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明确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结果:135例患者中共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延迟愈合与年龄、是否吸烟、复位方式、是否贫血、术前准备时间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49,95%CI(0.755,0.954),P=0.006]、是否吸烟[OR=0.020,95%CI(0.002,0.193),P=0.001]、复位方式[OR=23.924,95%CI(2.210,258.943),P=0.009]、是否贫血[OR=0.016,95%CI(0.001,0.289),P=0.005]是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像因素.结论:低龄、吸烟、闭合复位、贫血是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

    胫骨骨折骨折内固定骨折愈合危险因素

    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联合多层螺旋CT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中诊断价值探究

    李有强王海蛟朱步奇王亮...
    15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应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hree-dimensional fast spin echo,3D-SPACE)联合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潜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接诊的12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78例,女42例,年龄21~68(41.52±4.13)岁,依次采用单独MSCT扫描仪扫描、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及3D-SPACE序列联合MSCT扫描.比较3种诊断方式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分级情况,观察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的长度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判断3种诊断方式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与单独MSCT检测在总诊断率和分级总诊断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SPACE序列扫描联合MSCT检测总诊断率和分级总诊断率显著高于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或MSCT检测(P<0.05);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与单独MSCT检测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相关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SPACE序列扫描联合MSCT检测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测量值明显高于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或 MSCT 检测(P<0.05);3D-SPACE 序列扫描联合 MSCT 评估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明显高于3D-SPACE序列扫描与MSCT单独评估ROC曲线下面积0.756和0.795;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与3D-SPACE序列扫描联合MSCT分析预测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6,P<0.05),单独MSCT与3D-SPACE序列扫描联合MSCT分析预测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53,P<0.05).结论: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应用3D-SPACE序列联合MSCT扫描,可以提升临床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诊断率,可以作为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诊断工具.

    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多层螺旋CT膝关节交叉韧带韧带损伤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治疗术后残留腰腿痛的分子机制研究

    杨坤陈子龙陈衍熙任利军...
    15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α,HIF-1α)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ate 1,TRPV1)通路在包含型(contained type,CT)和非包含型(non-contained type,NCT)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腰腿痛残留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单节段LDH患者68例,男44例,女24例;年龄26~67(43.63±11.94)岁;病程4~36(18.91±10.34)个月;身体质量指数(24.45±4.00)kg.m-2;L3,4节段7例,L4,5节段32例,LsS1节段29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并据术中观察椎间盘纤维环外层的完整性分为包含型组(CT组)和非包含型组(NCT组)各34例.收集同期采用脊柱侧弯矫形或椎体骨折开放手术治疗的17例作为对照组,男12例,女5例;年龄21~65(39.41±12.80)岁;身体质量指数(24.86±4.11)kg.m-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髓核HIF-1α、TRPV1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髓核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 1 receptor,NK1R)、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血清 P 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蛋白含量.采用压力测痛仪检测患者腰压痛阈值.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刻度表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腿痛程度和腰椎功能.评价患者术后腰腿痛残留率.结果:各组髓核HIF-1α、TRPV1 mRNA相对表达量和NK1R、NGF、VEGF含量及术前血清SP、CGRP水平比较,NCT组均高于CT组(P<0.05),CT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时,两LDH组血清SP、CGRP水平及腰腿痛VAS、腰椎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NCT组均高于CT组(P<0.05),NCT组腰压痛阈值低于CT组(P<0.05).NCT组腰腿痛VAS、腰椎ODI、腰压痛阈值术前与术后7d差值均低于CT组(P<0.05).NCT组术后7 d腰腿痛残留率高于CT组(P<0.05).结论:HIF-1α和TRPV1通路促进髓核NGF、VEGF、NK1R及血清神经肽SP、CGRP过量产生,可能导致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较高的术后腰腿痛残留率.

    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压痛阈值术后残留症状神经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