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髋关节中心技术在Crowe Ⅱ型和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重度髋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胡浩杨俊忠李亮黄传文...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髋关节中心技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 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并重度髋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HOA)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Crowe Ⅱ、Ⅲ型DDH并重度HOA患者74例,37例行解剖型髋关节中心重建为对照组,其中男 7 例,女 30 例,年龄 42~65(58。40±4。98)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9(23。02±2。21)kg。m-2。37 例行高髋关节中心技术重建为研究组,其中男5例,女32例,年龄41~65(57。31±5。42)岁,BMI 18~29(23。14±2。07)kg·m-2。患者术前表现髋关节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受限、步态不稳等。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分别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及步态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测量双下肢长度差、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旋转中心垂直距离、股骨偏心距。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研究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研究组Harris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步速、步频、单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双下肢长度差、旋转中心水平距离、股骨偏心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两种髋关节中心重建方式应用于DDH并重度HOA患者THA远期效果相当,安全性良好,且高髋关节中心技术重建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在早期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高髋关节中心技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重度髋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

    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中央化治疗膝骨关节炎

    朱黎明管捷陈亿民马海涛...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联合内侧半月板中央化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KOA患者26例,其中行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下半月板中央化手术14例为中央化组,男8例,女6例,年龄(50。2±1。4)岁,随访时间(16。8± 4。0)个月;仅行胫骨高位截骨术12例患者为对照组,男6例,女6例,年龄(50。9±1。8)岁,随访时间(19。0±4。8)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2000IKDC评分、MRI、股骨胫骨角(femur tibia angle,FTA)、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等放射学影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并发症。中央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65。0±2。1)min vs 52。0±2。1)min,P<0。05]。中央化组内侧半月板外突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8±1。4)mm vs(1。1±2。2)mm,P<0。05]。两组 FTA、HKA、膝关节 Lyshlom 评分、膝关节 2000 IKDC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Lyshlom评分、膝关节2000IKDC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中央化可改善早期KOA内侧半月板外突,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中远期疗效仍需要多病例的长期随访。

    胫骨高位截骨半月板外突半月板中央化膝骨关节炎保膝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髋关节镜术后并发髋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柯磊寇文冠马晨张月震...
    179-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髋臼撞击(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综合征患者髋关节镜术后并发髋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HOA)的危险因素,减少和预防HOA的发生。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采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106例FAI患者,男40例,女66例;年龄20~55(33。05±10。19)岁;运动伤51例,交通事故伤36例,钝物砸伤19例;病程5~19(12。02±3。69)d。术后随访18个月,根据是否发生HOA将患者分为HOA组23例和无HOA组83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FAI患者髋关节镜术后并发HOA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HOA组年龄50~70岁、女性、身体质量指数>30 kg·m-2、体力劳动、凸轮型、术后并发感染、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Tönnis分级1级及以上比例均高于无HOA组(P<0。05),相对骨骼肌指数(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RASM)低于无HOA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凸轮型、身体质量指数>30kg·m-2、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内旋ROM及Tönnis分级≥1级是FAI患者髋关节镜术后发生HOA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FAI分型、身体质量指数、髋部ROM、Tönnis分级均与FAI患者髋关节镜术后并发HOA有关,对高危FAI患者应加强随访和干预,以减少HOA的发生。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髋关节镜髋关节炎凸轮型肥胖Tönnis分级

    基于多维度临床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膝骨关节炎预后

    王新叶从军邓振中薛琰...
    184-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联合多维度临床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接受治疗的234例KO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6例,女108例;年龄>60岁135例,年龄≤60岁99例。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并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55例与预后不良组79例。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研究对象分为试验队列与验证队列,将多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获得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临床获益率。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治疗前K-L分级Ⅲ-Ⅳ级、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3,MMP-3)水平高是KO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检验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试验队列与验证队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95%CI(0。742,0。866)]与0。786[95%CI(0。678,0。893)];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实验队列与验证队列的Brier值分别为0。151分与0。134分;当决策曲线中阈概率的值设定为31%时,实验队列与验证队列的临床获益率分别为51%与56%。结论:基于多维度临床资料构建的KOA患者预后模型具有理论与实际双重意义,可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膝骨关节炎预后多因素分析列线图模型

    对侧膝关节疼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影响

    何新庄
    19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对侧膝关节疼痛程度对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1年手术侧关节功能障碍及治疗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行TKA的635例患者,男296例,女339例;年龄(69。33±9。38)岁,病程(1。15±0。44)年。根据术后对侧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为轻度或无疼痛(VAS 0~3分)423例,中度疼痛(VAS4~6分)105例,重度疼痛(VAS 7~10分)107例。分析比较对侧膝关节不同疼痛程度对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及满意度评分的影响。结果:对侧膝关节疼痛VAS在TKA术后明显降低,年龄大、身体质量指数高、术后手术侧膝关节WOMAC评分高、对侧膝关节中、重度疼痛是患者不满意的危险因素(P<0。05),OR分别为1。285、1。665、2。319、1。863。手术侧膝关节疼痛度高、居家环境为步梯房是患者出院1年后WOMAC评分高的危险因素(P<0。05);出院后坚持锻炼、功能性训练是患者出院1年后WOMAC评分高的保护因素(P<0。05);OR分别为3。016、1。738、0。619、0。574。结论:TKA可以缓解患者对侧膝关节疼痛程度;对侧膝关节疼痛并不影响患者TKA术后WOMAC评分,但会降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对侧膝关节疼痛全膝关节置换术影响

    基于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补肾活血方对去卵巢大鼠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陶帅姜宏周海燕
    19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补肾活血方是否可以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去卵巢大鼠软骨细胞自噬反应来保护关节软骨。方法:选取30只SPF级12周龄雌性SD大鼠,体重(247。0±7。0)g,先随机选择6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大鼠采用卵巢切除术结合右膝关节腔注射碘乙酸钠(monosodium iodoacetate,MIA)建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SHXR-L组、BSHXR-M组、BSHXR-H组,每组6只。运用肉眼观察评分、番红O-固绿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明确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关节软骨损伤的保护作用,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基因的相对表达。结果:造模后BSHXR(L、M、H)各组均可减轻软骨组织形态学损伤,免疫组化示Colla-gen-Ⅱ、Aggrecan 表达逐渐升高,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iteinase-13,MMP-13)表达逐渐降低,其中BSHXR-M组和BSHXR-H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L、M、H)各组自噬通路蛋白p-Akt/Akt、p-mTOR/mTOR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 Ⅱ表达逐渐升高,而p62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qPCR结果示BSHXR(L、M、H)各组均可促进Beclin-1、LC3Ⅱ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p62、Akt、mTORmRNA的相对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可以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增强软骨细胞自噬反应,进而发挥保护软骨的作用。

    补肾活血方绝经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自噬Akt/mTOR信号通路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内镜术后症状性血肿3例

    唐晓东王瑞博王苗苗张长江...
    206-210页

    经皮腰椎内镜症状性血肿术后并发症手术因素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Paget骨病合并膝关节炎1例

    胡乃严李玉军陈林林孙宝玲...
    211-213页

    Paget骨病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下肢对线方式的研究进展

    尹志文田最王泽华向川...
    214-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膝骨关节炎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对于终末期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在TKA中,下肢力线的有效恢复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极大影响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假体存活率。最早被提出、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TKA的对线方式是机械对线。近年来,随着对下肢力线的深入研究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TKA对线技术实现了由"统一化"向"个性化",二维向三维的转变,调整机械对线、解剖学对线、运动学对线、反向运动学对线、限制运动学对线及功能学对线等新的对线方式被相继提出,为外科医师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对于何种对线方式是最佳选择,目前尚未有定论。本文对目前TKA中各种对线方式的研究现状及优缺点进行总结阐述,旨在为临床上TKA中对线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全膝关节置换术机械对线解剖学对线运动学对线功能学对线综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