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进展和并发症的防范

    吴晓东袁文
    219-221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并发症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去骨量分析

    莘清云李文正韩钧鉴刘启涛...
    22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UBE)和椎板小开窗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骨去除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5例单节段LDH患者,其中54例接受UBE治疗(UBE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18~50(38。7±9。3)岁;L4-529例,L2S1 25例。51例接受椎板小开窗术式治疗(椎板小开窗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18~50(39。9±10。0)岁;L4,525例,L5S1 2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比较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采用改良 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两组下关节突椎板复合体骨去除量和保留率。结果:10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均获得随访,时间6~12(10。69±2。49)个月。UBE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8。20±5。54)min、(2。40± 0。57)d、(3。80±0。61)d,椎板小开窗组分别为(62。90±7。14)min、(4。40±0。64)d、(4。40±0。6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UBE组术后1个月腰痛VAS(1。37±0。49)分低于椎板小开窗组(2。45±0。64)分(t=9。745,P<0。05)。UBE 组术后 1、3 个月 ODI 分别为(28。54±3。31)%、(22。87±3。23)%,均低于椎板小开窗组(36。31±9。08)%、(29。90±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腰腿痛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UBE组优49例,良3例,可2例;椎板小开窗组中优35例,良12例,可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21,P<0。05)。UBE组下关节突椎板复合体骨去除量为 L4,5 节段(0。45±0。08)cm3、L5S1 节段(0。31±0。08)cm3;椎板小开窗组 L4,5 节段(0。57±0。07)cm3、L5S1 节段(0。49± 0。04)cm3,同一节段UBE组下关节突椎板复合体骨去除量少于椎板小开窗组(P<0。05)。UBE组下关节突椎板复合体保留率为 L4,5 节段(0。73±0。04)、L5S1节段(0。83±0。03);椎板小开窗组 L4,5 节段(0。68±0。06),L5S1 节段(0。74±0。04),同一节段UBE组下关节突椎板复合体保留率高于椎板小开窗组(P<0。05)。结论:UBE技术与椎板小开窗术治疗LDH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UBE具有创伤更小、效率更高、术后恢复更快及对骨性结构破坏更小等优势。

    单侧双通道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外科手术

    不同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陈康杨富国罗园超何仁建...
    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discectomy,PETD)、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和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UBE)技术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中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采用脊柱内镜治疗的121例单节段LD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PETD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18~72(44。0±13。9)岁;L3,4节段3例,L4,5节段27例,L5S1节段18例;PEID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0~69(40。1±12。1)岁;L3,4节段1例,L4,5节段15例,L5S1节段27例;UBE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9~72(41。2±15。0)岁;L3,4节段1例,L4,5节段18例,L5S1节段11例。观察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并发症等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腰痛及下肢痛评估,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进行腰椎功能评价,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完成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并经门诊及(或)电话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PETD、PEID组术中各发生1例硬膜囊破裂,硬膜囊破口小,术后均无明显不适。UBE组术中发生2例硬膜囊破裂;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平卧位休息、补液等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无明显不适。(1)PETD组与PEID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日多于PETD及PEID组(P<0。05)。PEID组与UBE技术组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透视次数多于PEID组和UBE组(P<0。05)。(2)术后3个月UBE组腰痛VAS高于PETD和PEID组(P<0。05);而PETD组与PE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组腰痛VA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术后各时间点下肢痛VAS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手术分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PETD组优27例,良16例,中4例,差1例;PEID组优27例,良12例,中3例,差1例;UBE组优16例,良10例,中2例,差2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8,P>0。05)。3组各发生1例LDH复发,2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于外院就诊治疗。结论:PETD、PEID及UBE技术治疗LDH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并发症率相似。PETD及PEID均为单通道微创手术,术中组织损伤轻,术后恢复快;但PET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多,PEID更合适L5S1节段;UBE为双通道手术,术中软组织损伤较重,但显露宽泛,更合适复杂病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内镜手术并发症

    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郑连生李学民李玉龙
    235-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142例行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LDH患者,均采用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植入cage类型及数目不同分为单枚解剖组、2枚解剖组和单枚香蕉组。单枚解剖组 51 例,男 29 例,女 22 例;年龄 39~65(53。74±5。68)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62~28。13(22。08± 2。15)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4。0(2。7±0。8)年;L3,45例,L4,535例,L5S1 11例;植入单枚解剖型cage。2枚解剖组 46 例,男 25 例,女 21 例;年龄 37~66(54。15±6。02)岁;BMI 为 18。25~28。44(21。74±1。83)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5。0(2。7±0。9)年;L3,44例,L4,532例,L5S1 10例;植入2枚解剖型cage。单枚香蕉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 38~65(54。49±6。45)岁;BMI 为 18。85~28。20(21。63±1。59)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 0。5~5。0(2。6±1。0)年;L3,43 例,L4,536例,L5S16例;植入单枚香蕉型cage。观察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前凸曲度及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和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部疼痛程度、腰椎功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无病例脱落。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枚解剖组、单枚香蕉组术后6个月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11。08±1。78)mm、(10。95±1。62)mm]、前凸曲度[(12。05±1。86)°、(11。63±1。57)°],高于单枚解剖组(10。14±1。54)mm、(10。92±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枚解剖组、单枚香蕉组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率(95。65%、95。56%),高于单枚解剖组(78。43%);3组术后1、6个月腰部VAS、ODI较术前下降(P<0。05);3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融合器治疗LDH术后复发均能取得显著效果,但植入2枚解剖型cage和单枚香蕉型cage更有助于维持LDH术后复发患者椎间隙高度、前凸曲度,可获得良好椎间融合效果。

    椎间融合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

    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学组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
    24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并发症,发病隐匿、致死致残率高,发病率逐年上升,带来巨大社会经济负担。西医诊疗在诊断和手术方面存在优势,传统中医强调整体调理、恢复机体平衡,中西医协同诊疗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的有效策略。为推广中西医协同诊疗理念,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技术发展,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学组、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牵头成立共识专家组,讨论并制订《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专家共识》,从预防、诊断和治疗三方面阐述中西医协同理念并提供推荐意见,期望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西医协同专家共识

    理筋拔戳揉捻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侯晓宙殷京王海洋谷金玉...
    25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理筋拔戳揉捻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iater epicondylitis,LE)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别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电力医院、北京丰盛骨伤科专科医院收集LE患者1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6例,男36例,女60例;年龄28~60(41。20±5。50)岁;病程1~14(5。24±1。35)d;予理筋拔戳揉捻法配合肘关节练功法治疗,隔日1次,治疗2周。对照组96例,男33例,女63例;年龄26~60(43。35±7。75)岁;病程1~14(5。86±1。48)d,予外用扶他林配合护肘关节固定治疗,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7、11、13天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美国特种医院评分系统(Hospital for Surgery Scoring System,HSS)、肘关节旋前及旋后角度、腕关节掌屈及背伸角度、肘关节压痛,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美国特种医院评分系统2(Hospital for Surgery Scoring System2,HSS2)肘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4(12。0±1。6)d。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VAS分别为(6。83±1。36)、(6。79±1。58)分,末次治疗后降低至(1。49±1。09)、(2。11±1。81)分,其中治疗后第1、3、5、7、9、11、13天,治疗组VA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 HSS 评分分别为(61。73±11。00)、(36。47±12。45)分,末次治疗后提高至(94。42±5。90)、(91。44±9。11)分,其中治疗后第1、3、5、7、9、11、13天,治疗组HS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5天,治疗组肘关节外旋角度、内旋角度分别为(66。41±12。69)°、(66。35±13。54)°,对照组为(62。08±16。03)°、(61。77±16。35)°;治疗后第 7 天,治疗组肘关节外旋角度、内旋角度分别为(69。79±12。64)°、(70。02±13。55)°,对照组为(65。28±15。86)°、(65。09±16。67)°,以上时间点治疗组肘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5天,治疗组腕关节背伸、掌屈角度为(39。43±15。94)°、(46。68±11。10)°,对照组为(38。51±18。49)°、(44。27±13。58)°;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腕关节背伸、掌屈角度分别为(42。52±16。50)°、(49。23±10。96)°,对照组为(41。18±20。09)°、(46。64±14。63)°;治疗组腕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3天,治疗组HSS2为(93。61±6。32)分,高于对照组(92。06±7。94)分(P<0。05)。两组各时间点肘关节压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他林外用联合肘部固定和理筋拔戳揉捻手法均能有效改善LE的症状,理筋拔戳揉捻手法较扶他林外用治疗具有止痛时间长和恢复肘关节功能更好的优势。

    手法肱骨外上髁炎病例对照研究

    类风湿前足畸形第5跖骨头是否切除成形的临床对比研究

    唐润杨杰梁晓军李毅...
    258-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前足畸形重建术第5跖骨头切除成形与不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76足)女性RA致前足中重度畸形患者,依据第5跖趾关节退变情况,行RA前足重建第5跖骨头保留或切除术,分为第5跖骨头保留组(保留组)和第5跖骨头切除组(切除组)。保留组24例,年龄47~81(60。37±8。60)岁;病程13~22(19。00±3。06)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28(23。53±2。47)kg·m-2;中度拇外翻畸形6例(6足),重度拇外翻畸形18例(30足);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第2-4跖趾关节成形及第5跖趾关节清理术治疗。切除组26例,年龄30~80(58。53±13。70)岁;病程8~25(17。94± 3。92)年;BMI为20~28(24。60±2。03)kg·m-2;中度拇外翻畸形4例(4足),重度拇外翻畸形22例(36足);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2-5跖趾关节跖骨头切除成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 1-2 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metatarsals,IMAFS),第 1-5 跖 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fifth metatarsals,IMAFF)变化情况,并采用 日本足踝外科协会(Japanes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Foot,JSSF)评价临床疗效。结果:50例均获得随访,切除组随访时间为14~46(25。30±8。83)个月;保留组随访时间为12~48(24。30±11。1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JSSF评分、HVA、IMAFS、IMAFF分别由术前的(45。09±3。35)分、(38。90±13。67)°、(12。88±1。72)°、(32。50±2。99)°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81。60±3。27)分、(15。40±0。96)°、(9。06±2。27)°、(22。20±1。98)°(P<0。05);保留组分别由(47。09±3。96)分、(43。30±12。65)°、(13。99±3。13)°、(33。20±6。14)°改善至(83。10±3。66)分、(15。20±1。54)°、(8。99±1。02)°、(24。70±1。88)°。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 JSSF 评分、HVA、IMAFS、IMAF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SSF评分中疼痛、畸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类风湿前足重建术还是前足重建第5跖趾关节清理术,术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均明显改善。对比类风湿前足重建术,类风湿前足重建第5跖趾关节清理术治疗类风湿前足中重度畸形,疼痛改善明显,但畸形改善较差。对于类风湿引起的前足中重度畸形,第5跖趾头关节面轻中度退变畸形的患者可考虑使用。

    类风湿关节炎前足畸形关节融合关节成形术

    踝关节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李松杨塍尧彭茜
    264-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治疗的5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分为建模组(385例)和验证组(165例),建模组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将患者作为发生组(112例)和未发生组(273例)。记录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开放性损伤、骨质疏松、复位不良、术后负重时间、血管损伤、手术方式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形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以及一致性。结果:建模组112例出现术后创伤性关节炎,273例未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年龄、BMI、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Ⅱ级、开放性损伤、骨质疏松、复位不良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87)、BMI(OR=4。042)、骨折类型(OR=4。244)、手术时机(OR=2。665)、体力劳动>Ⅱ级(OR=5。099)、骨质疏松(OR=10。219)、复位不良(OR=3。112)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校准曲线显示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度均较好,表明模型预测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基本一致;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为0。867[95%CI(0。826,0。908)]、0。882[95%CI(0。827,0。938)],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年龄、BMI、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Ⅱ级、骨质疏松、复位不良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评估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踝关节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椎管重建内固定术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稳定性分析

    陈建民刘国印黄伟谦练仲华...
    271-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椎管重建内固定术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椎管重建内固定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椎管重建内固定术在椎管内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筛选1名30岁男性,身高172cm,体重75 kg的健康志愿者并采集其腰椎CT资料,建立正常腰椎L3-L5的有限元模型,并与体外实体结果和已发表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组、椎板切除组和椎管重建组。在相同边界固定和生理载荷条件下,实施前屈、后伸、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6种工况活动,分析6种工况活动下L3-L4和L4-L5观察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L3-L5整体最大ROM的变化情况。结果:构建的L3-L5有限元模型各节段ROM位移与体外实体结果和既往文献数据结果吻合,确认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在L3-L4中,椎管重建组仅在后伸时较正常组增加,ROM变化百分比>5%;其他工况下的ROM与正常组相近,变化百分比<5%;而椎板切除组在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时的ROM较正常组和椎管重建组增加,变化百分比>5%。在L4-L5中,椎管重建组,在各工况下的ROM与正常组相近,变化百分比<5%,而椎板切除组在6种工况下的ROM均大于正常组和椎管重建组,变化百分比>5%。在L3-L5的整体最大ROM中,椎管重建组仅在后伸时超过正常组,变化百分比>5%;而椎板切除在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时大于正常组和椎管重建组,变化百分比>5%。L3-L5各节段ROM及总体ROM的变化趋势为:椎板切除组>椎管重建组>正常组。结论:椎板切除会严重影响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而应用椎管重建内固定的方式可有效减少脊柱责任节段的ROM位移并维持其生物力学稳定性。

    椎板切除椎管重建钢板内固定有限元分析稳定性活动度

    基于3D金属打印技术锁骨近端解剖钢板的数字化研究

    郑轶郑兴国张嘉锴吴君龙...
    278-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3D金属打印技术结合虚拟设计锁骨近端解剖钢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择1例52岁男性健康志愿者,运用Mimics15。01,NX12。0等软件设计锁骨近端解剖钢板系统,将STL数据输入3D打印机打印1∶1锁骨模型及锁骨近端解剖钢板,并在体外试验钢板的贴合性和影像学评估螺钉位置的准确性,记录模型的打印时间、钉道设计及锁骨近端解剖钢板制作时间。结果:3D金属打印锁骨近端解剖钢板与锁骨模型贴合良好,锁骨近端锁定螺钉的导向准确,X线及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模型打印时间、钉道设计及锁骨近端解剖钢板制作的时间分别为120、15和300min。结论:基于3D金属打印技术锁骨近端解剖钢板系统可实现锁骨近端骨折钢板的良好贴合和螺钉精确置入,为锁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提供一种新的精确手术方法。

    3D金属打印个体化锁骨近端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