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羊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研制及在体生物力学研究

    张峰贺西京刘俭涛王瑞...
    28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制适用于山羊腰椎次全切除术后重建的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mobile artificial lumbar complex,MALC),测试MALC的稳定性及术后腰椎节段运动功能。方法:选取18只1~2岁雄性波尔山羊(体重35-45kg),将其分为对照组、融合组、非融合组,每组6只。根据术前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针对非融合组设计个体化山羊MALC,并进行3D打印制作。分别对3组进行手术,对照组仅显露椎体及椎间盘;融合组切除L4部分椎体及上下完整椎间盘组织,进行钛网植骨腰椎接骨板固定手术;非融合组同法切除椎体及椎间盘,植入MALC。术后6个月拍摄山羊腰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内植物有无脱位、移位及断裂,并在力学测试仪上对标本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测量L2,3、L3,4、L4,5椎间隙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L2-5整体腰椎ROM。结果:设计MALC进行3D打印,制造其组件人工椎体及上下人工终板,半球体结构采用高交联聚乙烯材料应用精密车床加工而成,并完成假体组装。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腰椎融合内植物及MALC植入位置良好,未见移位脱位。腰椎标本体外生物力学测试:(1)针对L3,4、L4,5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P<0。05)。针对L2,3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P<0。001)。(2)3组L2-5整体腰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MALC在恢复腰椎椎间高度的同时又可兼顾腰椎的稳定性,并且能重建腰椎间隙的运动功能。

    腰椎椎体次全切除3D打印人工腰椎非融合生物力学

    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 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孙振国张占丰胡文林夏增兵...
    28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 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6~7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7d。观察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0~29个月。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手术切口 I期愈合,手术时间95~138 min,出血量210~275 ml,骨折愈合时间14~18周。术后2例出现肩关节僵硬,经被动锻炼2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物失效(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69~89分,优2例,良9例,可1例。结论:采用异体腓骨髓内置入能够为肱骨内侧提供有效支撑,有利于辅助骨折端复位,降低肱骨头内翻塌陷及螺钉穿出致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出现,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

    异体腓骨钢板肱骨近端骨折

    不同髓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金立昆李晔张杰董延旭...
    293-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InterTan髓内钉和股骨近端仿生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bionic intramedullary nail,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接受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3组。PFBN组25例,女16例,男9例,年龄69~79(73。67±5。16)岁;PFNA组55例,女38例,男17例,年龄68-80(74。23±5。57)岁;InterTan组40例,女26例,男14例,年龄68~79(73。45±5。34)岁。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3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BN组、InterTan组负重时间[(7。98±1。34)d、(8。22± 0。46)d],早于 PFNA 组(10。27±0。66)d(P<0。01);PFBN 组、InterTan 组骨折愈合时间[(10。14±2。33)周、(11。87± 2。48)周],优于 PFNA 组(13。68±2。36)周(P<0。01)。术后 1 个月,PFBN 组、InterTan 组 Harris 评分[(70。52±5。34)分、(6981±617)分],高于 PFNA 组(51。46±5。36)分(P<0。01),PFBN 组和 InterTan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及术后6、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A组(P<0。05)。结论:PFBN和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传统PFNA具有骨折愈合更快、负重时间更早且术后并发症更少的优势,但3种术式均可达到较高的有效率且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异。

    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髓内钉术后并发症

    自体骨移植与骨替代物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Meta分析

    郭华黄凌岸李皓乾郭丽...
    300-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自体骨移植和骨替代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5年1月至2022年8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已发表的关于自体骨移植和骨替代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对入选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干预性Meta分析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方法的关节凹陷、关节面二次塌陷率、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感染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研究,424例患者,其中骨替代物组296例,自体骨移植组128例。两组手术时间[MD=-16。79,95%CI(-25。72,-7。85),P=0。000 2],出血量[MD=-70。49,95%CI(-79。34,-61。65),P<0。000 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关节凹陷[MD=-0。17,95%CI(-0。91,0。58),P=0。66],关节面二次塌陷率[RR=-0。74,95%CI(0。35,1。57),P=0。43],感染率[RR=1。21,95%CI(0。31,4。70),P=0。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替代物与 自体骨移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在关节凹陷、关节面二次塌陷率和感染率方面疗效相近。但骨替代物较自体骨移植,能减少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胫骨平台骨折自体骨移植骨替代物Meta分析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诊断分析

    但倩吴海燕黄昀桀罗飞...
    306-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回顾性分析13例因骨折或骨科手术发生脂肪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7~60岁。入院后或术后发生精神及呼吸异常、生命体征改变,患者胸部、颅脑影像检查结果异常,对患者的精神及呼吸异常、生命体征、胸部及颅脑影像结果进行连续监测。结果:主要临床表现肺呼吸异常13例、中枢神经功能异常7例、斑点皮疹2例,胸部CT结果表现为弥漫性分布的磨玻璃影13例,严重时表现为"暴风雪"征;9例磨玻璃样融合实变;5例可见多发结节影;4例伴有双侧胸腔积液。5例头颅CT表现为阴性,1例头颅MRI表现为基底节区、放射冠、半卵圆中心、丘脑及额顶叶皮层及皮层下多发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高信号影,表现为"星空征"。结论:脂肪栓塞综合征致死率高,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皮肤斑点皮疹具有特征性表现;"暴风雪"征是脂肪栓塞胸部X线及CT检查的特异性表现,"星空征"是脂肪栓塞颅脑MRI检查弥散加权序列的典型表现。

    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影像学

    克氏针预制弯度内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

    宋永清宋儒龙欧意权陈泽港...
    31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克氏针预制弯度内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采用克氏针预制弯度内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3~15(8。0±0。5)岁;左侧18例,右侧14例;桡、尺骨双骨折24例,Monteggia骨折3例,Galeazzi骨折4例,桡骨颈"歪戴帽"骨折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并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和Grace-Eversman前臂双骨折评价系统评估克氏针预制弯度内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12(7。16±2。51)个月。术中出血量(20。68±5。50)ml,X线透视次数(5。80±2。50)次,手术时间(24。34±5。10)min。32例均骨折顺利愈合,愈合时间(8。82±1。62)周。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拇长伸肌腱断裂,1例术后预制弯度克氏针在骨髓腔旋转导致骨折明显移位。DASH评分0~16(8。32±1。50)分;依据Grace-Eversman前臂双骨折评价系统:优28例,良2例,可2例。结论:克氏针预制弯度内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复位好、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前臂骨折儿童克氏针预制弯度内固定

    多次髓核减压不彻底致瘫痪1例

    陈升星杨斌斌钱君海卢笑逍...
    316-318页

    内镜椎间盘摘除术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瘫痪误治针刺

    髋臼四边体损伤的治疗进展

    肖靖炜李明王滇郭晓东...
    319-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髋臼四边体损伤是近年创伤骨科领域和盆底功能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尽管有5种骨折分型,但均以骨折形态为唯一依据,未考虑韧带、关节囊和肌肉的牵拉力量,完善的分型需三维空间立体化描述骨块移位,以更好地指导复位和固定。7种切开显露方法仍是传统的肉眼直视下手术,如何保护纵横交错的血管神经网络和盆腔器官仍是焦点。四边体缺损造成人工髋关节脱位,定量评估四边体缺损体积和翻修技术仍是热点。本文提出髋臼骨盆血管解剖学三维网络结构,解剖学手术靶点通道和髋臼骨折复位固定锚钉点的观点,为精准、微创手术操作设计新的技术,以期实现骨科快速康复的要求。

    髋臼四边体解剖学手术入路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