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并优化治疗方案

    张阳孙天胜
    327-330页

    腰椎管狭窄症自然史治疗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对侧入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程伟邵荣学朱承跃王栋...
    331-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经对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可行性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33例接受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6例;年龄34~72(56.00±7.89)岁;记录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7~65(56.10± 5.19)min;术后随访 12~18(14.9±2.3)个月.术前腰腿痛 VAS[(7.273±1.442)分,(7.697±1.447)分],ODI(69.182± 9.740)%;术后腰腿痛 VAS[(3.394±0.966 分,(2.818±0.727)分],ODI(17.30±4.78)%;末次随访腰腿痛 VAS[(2.788± 0.650)分,(2.394±0.704)分],ODI(14.33±3.50)%.术后腰腿痛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治疗后状况良好.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定标准,优24例,良5例,可2例,差2例.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对侧入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操作安全、高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在随访期间,患者未出现医源性腰椎不稳定.

    腰椎间孔狭窄症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两种入路脊柱内镜椎管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陈康罗圆超杨富国何仁建...
    338-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interlamina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IL-PELD)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e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F-PELD)在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采用脊椎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85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患者,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49~81(65.5±8.3)岁;病程3~83(26.7±16.5)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L-PELD组和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50~80(66.7±9.3)岁;病程3~65(25.7±15.0)个月.TF-PELD 组 38 例,男 16 例,女 22 例;年龄 51~78(64.1±7.6)岁;病程 4~73(27.9±18.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的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于术前和术后1周以侧隐窝矢状径评估责任椎间隙侧隐窝的减压程度.结果:两组均顺利完善手术,无血管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时间14~53(27.0±9.4)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IL-PELD组手术时间(69.3± 19.3)min,多于TF-PELD组(57.5±14.5)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F-PELD组术中透视次数(8.8±2.6)次,多于IL-PELD组(4.8±1.2)次(P<0.05).两组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L-PELD 组术前腰痛、下肢痛 VAS 及 ODI 分别为(5.1±2.2)、(6.9±1.3)分、(71.4±12.6)%,TF-PELD 组分别为(4.7±1.8)、(6.9±1.3)分、(68.4±13.9)%.IL-PELD 组术后 1、6 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 VAS 为(2.4±1.5)、(1.6±0.8)、(1.4±0.9)分,下肢痛 VAS 为(3.0±1.2)、(1.6±0.7)、(1.5±1.0)分,ODI 为(32.6±11.9)%、(17.4±6.5)%、(19.3±9.3)%;TF-PELD 组术后 1、6 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 VAS 为(2.6±1.4)、(1.5±0.6)、(1.4±1.0)分,下肢痛 VAS 为(2.8±1.2)、(1.6±0.6)、(1.5±1.2)分,O-DI为(32.0±11.2)%、(15.0±6.1)%、(20.0±11.3)%.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分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两组侧隐窝矢状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侧隐窝矢状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改良Macnab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PELD和TF-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均能扩大侧隐窝,并取得良好早期临床疗效.

    腰椎椎管狭窄内窥镜检查治疗结果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孙竑洲张玙肖良赵泉来...
    345-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 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 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路经皮内固定术

    微创弹性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胫腓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祝海炳张永涛吕和任富昌...
    352-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使用弹性髓内钉和钢板固定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分为髓内钉组和钢板组,各30例,髓内钉组为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钢板组为钢板螺钉固定.髓内钉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39.4±9.8)岁;车祸伤24例,摔伤6例;闭合性骨折23例,开放性骨折7例.钢板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4~78(38.6±10.2)岁;车祸伤22例,摔伤8例;闭合性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6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和后足评分、腓骨临床愈合时间和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21(14.0± 2.8)个月.髓内钉组和钢板组比较,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腓骨临床愈合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P<0.05).髓内钉组术后出现2例延迟愈合,钢板组出现1例不愈合,2例延迟愈合.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按照AOFAS评分标准,髓内钉组(88.33±4.57)分,优17例,良12例,可1例;钢板组(87.00±4.14)分,优16例,良10例,可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腓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和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弹性髓内钉成人胫腓骨骨折骨折内固定

    体表脊柱侧位节段定位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方丹丹陈立军黄军民
    358-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制体表脊柱侧位节段定位板,探讨其在胸腰椎节段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老年患者因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手术共768例,男356例,女412例;年龄64~92(77.9±13.5)岁.均伤后1周内来院治疗.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定位,按照定位方法不同分为定位板组和定位器组.定位板组390例,男180例,女210例,年龄64~92(78.4±14.3)岁.定位器组378例,男176例,女202例,年龄64~90(77.5±13.4)岁.用上述两种方法初步定位后做好皮肤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在标记点及近尾端垂直身体刺入细针头后透视脊柱侧位,评价原定位方法的准确率,对两组定位透视次数、定位时间和定位准确性.结果:定位板组和定位器组透视次数分别为(3.3±0.5)次和(5.0±1.2)次,定位时间分别为(60.4±9.4)s和(105.0±30.9)s,透视准确率分别为97.5%(380/390)和85.6%(324/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脊柱侧位节段定位板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患者接受X线辐射次数少的优点.

    胸腰椎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术前定位椎体

    Crowe Ⅲ-Ⅳ型DDH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满意及相关因素分析

    赵鹏李玉军窦勇王达成...
    363-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Crowe Ⅲ-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的满意度及造成不满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69例Crowe Ⅲ-Ⅳ型DDH患者,通过微信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手术总体满意度、10项日常功能满意度和患者认为对自己日常生活影响比较大的前5个问题.手术前后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收到完整调查问卷145份,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5(3.23±1.22)年.145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手术疗效满意的118例,不满意的27例,手术总体满意率81.38%(118/145).患者认为对生活影响比较大的前5个问题分别是术后髋部疼痛,肢体明显不等长、行走、上下楼梯、蹲起.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满意组术后Harris评分较低.术后髋关节疼痛、肢体不等长是影响手术不满意的直接因素.结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Ⅲ-Ⅳ型DDH患者手术难度大;术后髋关节疼痛(轻度以上),肢体不等长(>2 cm)是术后不满意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Ⅲ-Ⅳ全髋关节置换满意度

    电针疗法对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临床研究

    李琼英李思敏杜金霞
    368-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电针疗法对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双盲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0~66(36.46±6.29)岁;术后采取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训练.试验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1~68(37.62±7.08)岁;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疗法.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干预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P物质(substance P,SP)、缓激肽(bradykinin,BK),关节活动范围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24.15±1.36)分,高于对照组(21.25±2.20)分(P<0.001);试验组干预4周后V AS(2.04±0.51)分,低于对照组(2.78±0.60)分(P<0.05);试验组干预4周后血清PGE(2.25±0.37)mg·L-1,SP(4.43±1.05)ng·ml-1,BK(2.67±0.68)ng·ml-1,低于对照组(3.91±0.44)mg·L-1,(6.12±1.37)ng·ml-1,(4.55±1.03)ng·ml-1(P<0.05);试验组干预4周后膝关节主动屈膝角度(108.63±9.76)°,主动伸膝角度(-2.46±0.70)°,被动屈膝角度(116.83±6.57)°,被动伸膝角度(1.44±0.38)°,优于对照组(100.24±8.15)°,(-3.51±0.86)°,(111.04±8.22)°,(0.78±0.24)°(P<0.05);干预4周后试验组心理评分(73.12±5.08)分,生理评分(72.26±5.89)分,社会功能评分(72.57± 4.23)分,总体健康评分(75.12±5.16)分,高于对照组(68.49±4.13)分,(68.13±5.27)分,(69.04±3.42)分,(70.88±3.97)分(P<0.05).结论:电针疗法辅助CPM训练应用于膝关节骨折术后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与活动范围,减轻疼痛程度,还可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膝关节骨折电针疗法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关节功能疼痛程度

    高频超声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受累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薛国艳李瑛琪王锐王文杏...
    374-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髋关节肌骨超声评分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AS髋关节受累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接受诊治的244例A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4例,女70例,年龄19~58(34.22±9.49)岁;AS病程8个月~26年,平均(13.68±4.04)年.根据是否合并髋关节病变将244例患者分为疾病组83例和对照组161例,并根据疾病活动情况将疾病组患者分为活动期45例和稳定期38例.比较疾病组和对照组、疾病组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超声评分.分析AS患者髋关节受累的相关因素,并分析AS患者超声评分与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评分(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dex,BASDAI)、Bath 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相关性,分析髋关节囊评分、肌腱附着端评分与BASDAI、BASFI、VAS、CRP、ESR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髋关节囊评分(3.06±1.12)分、股骨头评分(1.45±0.43)分、肌腱附着端评分(3.28±1.30)分及超声总评分(6.65±2.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51±0.48)、(0.66±0.27)、(1.61±0.53)、(3.81±1.44)分(P<0.05).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病程、髋关节囊评分、超声总评分为AS患者髋关节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疾病组活动期患者髋关节囊评分(3.65±1.22)分、超声总评分(8.28±2.33)分均高于稳定期的(2.48±1.04)、(6.82±1.96)分(P<0.05).AS患者髋关节囊评分、超声总评分与BAS-DAI、BASFI、VAS、CRP、ESR均呈正相关(P<0.05,P<0.01);肌腱附着端评分与CRP呈正相关(P<0.05);AS患者关节囊积液评分与BASDAI、BASFI、VAS呈正相关(P<0.05,P<0.01);滑膜血流评分与BASDAI、VAS、CRP、ESR呈正相关(P<0.05,P<0.01);滑膜厚度评分与BASDAI、BASFI、VAS、CRP、ESR均呈正相关(P<0.05,P<0.01).肌腱附着端评分与BASDAI、BASFI、VAS、CRP、ESR均无相关性.结论:AS患者髋关节超声评分与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髋关节囊评分、超声总评分为AS患者髋关节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频超声在AS患者髋关节受累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频超声

    基于数字化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及旋转中心与下肢不等长的相关性研究

    李茂勇曹巍沙培鑫孙旭东...
    38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使用CT联合Mimics软件测量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旋转中心高度(rotation center height,RCH)与双下肢长度差(lower 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并探讨 THA后FO、RCH与LL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符合标准的40例行单侧THA的患者,其中男 21 例,女 19 例;年龄 30~81(58.90±14.13)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 17.3~31.5(25.3±3.4)kg·m-2;左侧18例,右侧22例.诊断为股骨头坏死30例(Ficat Ⅳ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Tonnis Ⅲ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合并终末期骨关节炎2例(Crowe Ⅲ期),股骨颈骨折6例(Garden Ⅳ期).术前、术后拍摄骨盆CT三维重建,经Mimics软件处理后建立三维重建模型,在模型上对FO、RCH、LLD进行测量.结果:术后双侧FO差值与LLD呈正相关性(r=0.744,P<0.001);将FO重建组与偏心距未重建组进行卡方检验得出:FO重建组下肢等长率高于FO未重建组(x2=6.320,P=0.012).术后双侧RCH差值与LLD呈负相关性(r=-0.877,P<0.001);双侧FO差值及双侧RCH差值与术后LLD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满足线性回归方程:术后LLD=0.038x-0.099y+0.257(x为术后双侧FO差值;y为术后双侧RCH差值;单位为cm),F=77.993,R2=0.808,P=0.009.结论:THA术后LLD随着FO的增大而增大,随着RCH增大而减小;重建FO更易获得下肢等长效果.THA术后双侧FO差值及双侧RCH差值与LLD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可为判断LLD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偏心距旋转中心高度下肢不等长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