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思考

    姜钰张立海
    435-437页

    骨盆骨折脆性骨折老年人

    术中滑轨CT辅助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中的应用

    盛斌王奕威王愉思刘德龙...
    438-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术中滑轨CT联合C形臂X线机辅助与单纯使用C形臂X线机辅助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76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其中,C形臂联合滑轨CT辅助下行内固定治疗39例为CT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4。98±7。33)岁;仅在C形臂透视下行内固定治疗37例为C形臂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44。37±10。82)岁。合并有前环骨折患者42例,均采用经皮髂前下棘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ion,INFIX)或耻骨上支螺钉固定骨盆前环。术后比较两组随访时间、置钉时间、并发症。比较两组Matta复位评价、Majeed疗效评价、CT分级及二次手术翻修率。结果:CT组置钉时间(32。63±7。33)min,短于C形臂组(52。95±10。64)min(t=-9。739,P<0。05)。CT组随访时间(11。97±1。86)个月,C 形臂组(12。03±1。7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9,P>0。05)。CT组Matta复位评价结果(Z=2。79,P<0。05)、Majeed 疗效评价结果(Z=2。79,P<0。05)、CT 分级(Z=2。83,P<0。05)均优于 C 形臂组。CT 组二次手术翻修率低于C形臂组(x2=5。641,P<0。05)。结论:术中滑轨CT联合C形臂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手术与传统C形臂透视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准确度及安全性高、术后二次翻修率显著下降等特点,是重建骨盆骨折后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滑轨CT经皮骶髂关节螺钉骨盆后环损伤术中透视微创

    骨科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Tile C型骨盆环骨折

    姜刚强焦福德应霁翀虞天明...
    445-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Tile C型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采用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14例Tile C型骨盆环骨折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9岁。14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不合并股骨、胫腓骨骨折等损伤。入院后4~7d完成手术,术中在可透视碳素床,通过Starr骨盆复位架牵引复位骨盆环,联合骨科机器人治疗C型骨盆环骨折。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单枚螺钉置入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患肢功能及并发症等。采用Matta评分标准进行放射学复位评价,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4~141 min,手术出血量20~50 ml,单枚螺钉置入透视次数4~9次。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螺钉松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依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优9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优10例,良4例。结论: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C型骨盆环新鲜骨折操作简单、缩短了手术和麻醉时间、并发症少,降低了手术风险,实现了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但对于陈旧性骨折,因骨折复位困难,该技术并不适用。对于螺钉进钉点区域粉碎的骨折,通道螺钉置入困难,建议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对于伴有骨盆外伤史或骨盆发育异常者,术前需仔细评估有无经皮螺钉通道,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骨科机器人Starr骨盆复位架骨盆骨折螺钉内固定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

    厉孟王克竞高振洋谢云飞...
    45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7~49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4例,C2型4例,C3型3例。2例前环内固定术后感染,9例患者均因早期清创不彻底导致前环感染,按创伤严重度评分标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为24~38分。前环经扩大清创、冲洗、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内固定,后环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结果:1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0个月。2例术后感染复发,1例经再次清创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内固定,1例感染较轻,未累计髓腔,清创后保留钢板仅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感染得到控制。2例出现切口渗液,术后3个月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见骨盆骨折再移位、再发感染。最终11例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按照Matta骨折复位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按照Majeed功能评分,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有效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具有术中安全性高和感染复发率低的特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明显缩短病程。

    骨盆骨折内固定感染抗生素骨水泥

    股骨颈动力交叉螺钉系统与螺纹空心钉治疗垂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短期随访

    王强吕欣李兴业刘晋元...
    458-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螺钉系统(femoral neck dynamic cross screw system,FNS)和螺纹空心钉(cannulated screws,CS)治疗垂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40例垂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和短期随访结果,根据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分为股骨颈动力交叉螺钉系统FNS组20例和螺纹空心钉CS组20例。FNS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8。5(50。3,62。5)岁;CS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52。0(40。5,58。0)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刀口长度、手术中失血量、治疗费用。术后利用X线影像资料评价术后骨折愈合状况和手术内固定状况,并测量患侧股骨颈短缩状况。比较两组术后患侧大腿激惹症发生情况、术后部分负重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术后股骨头早期坏死、再次手术翻修情况以及Harris评分。结果:FNS组获随访18。0(15。0,19。0)个月,CS组随访17。0(15。0,18。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的诊疗费用高于CS组(P<0。001)。FNS组术后无患侧大腿激惹征,而CS组6例存在大腿外侧不适或大腿外激惹征(P<0。05)。CS组术后平均部分负重活动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长于FNS组(P<0。05)。末次随访时,CS组术后患侧股骨颈短缩长度大于FNS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股骨头早期坏死及再次手术翻修。两组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NS治疗垂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可明显降低大腿外侧激惹征的发生率,并有效降低垂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术后短缩率,可提供较稳定的防旋力与抗切割力,使患者可以相对较早下地,有利于患者术后患侧髋关节功能恢复,是对于垂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一种全新选择,但由于治疗费用偏高,临床中因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手术治疗方式。

    股骨颈骨折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空心钉内固定

    金属垫块结合Jumbo臼杯在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李锋侦司文腾田爱利周宇...
    464-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金属垫块结合Jumbo臼杯在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骨缺损重建术的83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两组,42例采用金属垫块结合Jumbo臼杯方式进行翻修为A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4~72(60。57±4。62)岁;41例采用金属垫块联合骨水泥型臼杯进行翻修为B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2~71(58。74±4。25)岁。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golue scale,VAS);根据X线片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髋臼外展角、股骨偏心距以及影像学标准合格率,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25。36±3。59)个月。两组术后1个月Harris疼痛、功能、畸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2个月Harris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P<0。05),且术后12个月A组Har-ris各项评分及总分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1、12个月VAS均依次降低(P<0。05),但两组各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股骨偏心距均升高(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旋转中心高度及髋臼外展角均降低(P<0。05),且A组旋转中心高度低于B组(P<0。05),但两组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影像学合格率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属垫块结合Jumbo臼杯治疗髋臼骨缺损可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股骨偏心距以及髋臼外展角,临床效果明显。

    金属垫块Jumbo臼杯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骨缺损

    经皮椎弓根螺钉锚定式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

    陈松海叶林强周泽霖卢国樑...
    470-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锚定式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anchored vertebral augmenta-tion,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采用PP-SAVA治疗的20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56~88(74。95±9。93)岁,病程7~60(21。35±14。46)d。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角(vertebral body angle,VBA)、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线高度,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水泥松动、移位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56(41。15±7。65)min,骨水泥注入量6。0~12。0(9。30±1。49)ml。术中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6~12(8。43±2。82)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B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椎体中线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术后3d比较,末次随访时的VB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椎体中线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P<0。05)。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和ODI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d的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出现骨水泥松动、移位的情况。结论:PPSAVA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降低术后骨水泥松动、移位风险。

    经皮椎弓根螺钉经皮椎体强化术Kümmell病骨水泥松动骨水泥移位

    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后倾角的研究

    俞荣耀庞清江
    476-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临床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后倾情况为临床手术和改善疾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非移位型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65例临床资料,男48例,女117例;年龄53~89(71。5±8。5)岁;Garden Ⅰ型97例,Ⅱ型68例。在术前髋关节矢状位或轴位CT片上,将股骨头半径线与股骨颈中线形成的夹角作为股骨头后倾角α,测量股骨头后倾角大小。并将测量数据分成6组:α<0°、0°<α<5°、5°≤α<10°、10°≤α<15°、15°≤α<20°、α≥20°,比较不同范围后倾角的发生情况。分析比较165例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将65岁作为分界点,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骨折发生情况。根据术前后倾角大小分为后倾角<20°组135例和后倾角≥20°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结果:165例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中,发生股骨头后倾 143 例(86。7%),其中,后倾 0°<α<5°36 例(21。8%),5°≤α<10°40 例(24。2%);10°≤α<15°27 例(16。4%),15°≤α<20°10例(6。1%),后倾角α≥20°30例(18。2%),其中最大后倾角为42。7°。165例患者中,女性骨折占比高于男性,且相比男性,女性在65岁前更易发生骨折。但性别、年龄和Garden分型(Ⅰ、Ⅱ型)不是股骨颈骨折术前股骨头后倾角>20°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后倾的比率较高,其中发生严重后倾,即股骨头后倾角≥20°可达18。2%。对于行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患者,需要尽可能将骨折断端复位以降低发生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为了预防股骨颈骨折的发生,要特别重视对于女性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Garden分型Ⅰ、Ⅱ型患者,术前评估后倾角都至关重要。

    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后倾角性别年龄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姚富税云华向继林杨波...
    482-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与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PCIA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84例老年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其中42例以PCIA镇痛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60~78(70。43±3。67)岁;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坏死14例;另42例以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PCIA镇痛作为研究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61~76(69。68±3。74)岁;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头坏死17例。分别于术后2、6、12、24、48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Ramesay镇静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48 h的舒芬太尼总消耗量、PCIA总按压次数、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满意度等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后随访9~24(13。85±2。67)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h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12、24、48 h的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6、12h的Rame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48 h的Rame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PIC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期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PCIA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和镇静效果显著,可减少舒芬太尼使用量及PCIA总按压次数,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高镇痛满意度。

    腹股沟韧带髂筋膜阻滞经静脉自控镇痛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张丽娜张艳阁伍永权
    487-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1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至2020年5月经手术治疗髋部骨折老年患者314例,男116例,女198例;年龄60~76岁;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Ⅱ-Ⅲ级。所有患者进行常规麻醉,根据是否进行RIPC将患者分为两组,157例在常规麻醉基础上应用RIPC为干预组,男56例,女101例,年龄(68。12±7。13)岁;另157例为对照组,男60例,女97例,年龄(68。24±7。0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MACEs事件。结果:应用RIPC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非致命性心搏停止、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严重心律失常、周围动脉血栓形成、心血管疾病再住院、术后1年全因死亡影响的 OR值分别是 1。269、1。304、0。977、1。089、1。315、1。335、0。896、0。774、1。19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RIPC并未明显影响改变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非心脏手术中RIPC对临床心血管结局的长期影响需要在适当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

    远端缺血预处理髋部骨折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