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髋关节置换住院期间输血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廖贵蒙玉民顾容赫
    492-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接受髋关节置换患者住院期间输血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47例行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输血将患者分为输血组184例和非输血组1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病史资料、生化结果和手术情况,手术方式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采用单因素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输血的相关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筛选髋关节置换患者住院期间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并比较髋关节置换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最佳阈值。结果:纳入髋关节置换患者347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207例,半髋关节置换140例。总的髋关节置换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输血发生率分别为53。03%(184/347),53。14%(110/207),52。86%(74/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胱抑素C(OR=2。739,P=0。001),入院时血红蛋白(OR=0。960,P<0。000 1),术中出血量(OR=1。010,P<0。000 1),术后肺炎(OR=1。897,P=0。024),右侧髋关节置换(OR=2。277,P=0。002)是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红蛋白(OR=0。978,P=0。016),术中出血量(OR=1。012,P<0。000 1),术后肺炎(OR=2。769,P=0。013)是全髋关节置换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红蛋白(OR=0。930,P<0。0001)、术中出血量(OR=1。010,P<0。0001)、术前胱抑素C(OR=2。277,P=0。023),右侧髋关节置换(OR=2。428,P=0。046)是半髋关节置换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红蛋白和术中出血量是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的共同的危险因素,总的髋关节置换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患者的AUC分别为0。688、0。778、0。652。结论:术中出血量和术前血红蛋白是髋关节置换住院期间输血的重要危险因素,胱抑素C可能是髋关节置换住院期间输血的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同时,鉴于髋关节置换中输血的高发生率和潜在风险,在住院期间应对确定的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输血危险因素

    血清水平预测老年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研究

    杨颖尹茯颐冷嫄娴李国红...
    500-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血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水平预测老年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65例老年髋关节术患者,男89例,女76例;年龄60~75(66。43±5。48)岁;股骨颈骨折102例,股骨头坏死63例。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均进行血清D-D、FIB、PLT、CRP、PAI-1检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结果:DVT组患者的D-D、FIB、PLT、CRP、PAI-1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0。001);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DVT与PLT、CRP、D-D、FIB、PAI-1 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0。382,0。213,0。410,0。310,0。353,均 P<0。001);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PLT是影响 DVT发生的独立因素(OR=0。038,0。960,P=0。032,0。011);D-D、FIB、PLT、CRP、PAI-1 及五项联合预测DV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43、0。692、0。871、0。780、0。819、0。960,五项联合预测的AUC均高于单项预测(P<0。05)。结论:D-D、FIB、PLT、CRP、PAI-1在预测老年髋关节术后发生DVT中具有一定效能,五项联合预测效能更高。

    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髋关节下肢深静脉血栓

    Crowe 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解剖重建与非解剖重建髋关节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张衡周宇凡李博闻李宽新...
    505-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研究Crowe 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解剖重建与非解剖重建髋关节的生物力学为临床THA髋臼解剖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例因左侧Crowe Ⅲ 型DDH伴终末期髋骨关节炎于2020年4月就诊并行左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女,57岁。术前、术后分别行骨盆CT平扫三维重建。在Mimics和3-Matic软件里建立14组髋臼杯不同前倾角、外展角、旋转中心高度模型并进行材料赋值,在Abaqus软件里设置边界和负载条件,计算并观察髋关节应力峰值和分布。结果:对于Crowe Ⅲ 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当旋转中心解剖重建,髋臼杯外展角设置为40°时,髋臼杯前倾角5°~25°变化时,髋臼杯、聚乙烯内衬最低Von Mises值出现在前倾角20°;当旋转中心解剖重建,髋臼杯前倾角设置为15°时,髋臼杯外展角30°~55°变化时,髋臼杯、聚乙烯内衬最低Von Mises值出现在外展角35°;当髋臼杯前倾角设置为15°、外展角设置为40°时,旋转中心上移0~20 mm变化时,髋臼杯、聚乙烯内衬最低Von Mises值出现在旋转中心上移10mm。在所有14组髋臼杯参数模型中,旋转中心解剖重建,髋臼杯前倾角15°、外展角35°时,髋臼、髋臼杯、聚乙烯内衬Von Mises值最低。结论:在CroweⅢ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建议解剖重建旋转中心,髋臼杯前倾角15°、外展角35°,同时进行髋臼外上方植骨并增加螺钉以进一步减少髋关节应力峰值。

    全髋关节置换髋臼重建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生物力学有限元

    髋关节融合合并同侧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1例

    刘恒志胡爱心梁杰
    515-518页

    髋关节融合全膝关节置换术骨性关节炎

    慢性骨髓炎患者骨组织的转录组特征分析

    张扬刘亦杨沈立锋林炳远...
    519-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集和分析慢性骨髓炎患者骨组织的转录组信息,为探究慢性骨髓炎发病的分子机制,明确MAPK信号通路在慢性骨髓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4例,病灶骨样本(Necrosis组)以及正常骨组织(Control组),使用Illumina HiSeq Xten高通量测序平台采集转录组信息,并采用FPKM方法计算基因在骨组织中的表达量。通过对比病灶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转录本水平,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采用大鼠骨髓炎动物模型,选取细胞外信号调节酶MAP3K7(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3 kinase 7)、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做差异靶点的免疫组化学的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 548个差异基因,其中Necrosis组上调2 701个,下调2 847个。筛选正常骨组织和病灶骨的差异基因中富集到MAPK信号通路的基因,并与破骨细胞分化(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取交集,共有基因为核因子 κB 激酶亚基 β 抑制剂 IκBKβ(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kinase subunit beta)、MAP3K7、NFATC1、核因子κB亚基2(nuclear factor kappa B subunit 2,NFκB2)。在大鼠骨髓炎模型中,MAP3K7、NFATC1在骨髓以及损伤骨组织周围高表达。结论: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显示慢性骨髓炎的发病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IκBKβ、MAP3K7、NFATC1、NFκB2有可能成为新的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靶点。

    转录组学慢性骨髓炎MAPK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

    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椎体高度丢失1例

    刘正强唐磊陈海丹
    527-529页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高度

    前环皮下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研究进展

    崔栋清陈斌孙海钰
    530-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环皮下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ion,INFIX)作为目前骨盆前环损伤微创固定的代表之一,该技术的置钉点位于髂前下棘螺钉,以向外30°、向后20°的角度拧入,并且注意螺钉头应位于深筋膜上方与骨面保持20~25 mm的安全距离。其改良版本有增加耻骨结节螺钉的3钉或4钉INFIX、单侧INFIX、短杆INFIX以及双INFIX,这些改良使其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解剖上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相对容易受损,术中要格外注意。生物力学稳定性相较于外固定架有着优势,并且应用之灵活,不局限于耻骨支骨折、联合分离等,在前后环联合固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联合后路骶髂螺钉、髂腰固定等。在儿童、妊娠期妇女、存在皮下连接杆禁忌等人群中也有报道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加之目前机器人、复位架等技术的应用,极大降低了复位难度,提高了闭合复位质量,令其在复杂骨盆骨折中也能够进行固定。该技术复位质量高,有着与传统钢板等相当的疗效,常见并发症是LFCN损伤,术中仔细暴露、调整内固定的位置和深度,可有效避免该并发症。

    内置外固定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骨折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