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疗难点及思考

    王光超苏佳灿
    535-537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手术治疗

    自制脊柱定位器加手法复位后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王达王尚全李玲慧陈明...
    538-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治疗的61例OVCFs患者,随机分为自制脊柱定位器定位+手法复位组(治疗组)和传统克氏针定位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61~87(73。61±7。1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 15。24~28。89(23。90±3。20)kg·m-2;骨密度 T 值-4。90~-2。50(-3。43±0。75)SD;骨折至手术时间6。50(4。00,10。25)d;骨折压缩情况Genant分级,Ⅰ级10例,Ⅱ级13例,Ⅲ级7 例。对照组 31 例,男 7 例,女 24 例;年龄 61~89(73。63±8。77)岁;BMI 为 18。43~27。06(23。67±2。35)kg。m-2;骨密度T 值-4。60~-2。50(-3。30±0。68)SD;骨折至手术时间 6。00(3。00,8。00)d;Genant 分级,Ⅰ 级 11 例,Ⅱ 级 9 例,Ⅲ级 11 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次数、X线透视次数、穿刺所需时间,并于术前及术后3d和1个月观察并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评分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10±0。80)个月。治疗组穿刺次数、X线透视次数、穿刺所需时间分别为 5。00(4。00,6。00)次、(29。53±5。89)次、14。83(12。42,21。20)min,对照组分别为 7。00(6。00,8。00)次、(34。58±5。33)次、22。19(17。33,27。01)min,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VAS、JOA及TUG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JOA及TUGT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术后3 d,治疗组JOA评分23。00(20。75,25。00)分,高于对照组 20。00(19。00,23。00)分(P<0。05);术后 3d 治疗组 TUGT 为 6。26(5。86,6。57)s,优于对照组6。90(6。80,7。14)s(P<0。05)。术中治疗组出现1例骨水泥渗漏,对照组出现2例骨水泥渗漏。结论:自制脊柱定位器定位下行椎体成形术联合手法复位的优化方案应用于OVCFs患者,能减少术中穿刺次数,缩短穿刺时间,减少X线透视次数,在恢复术后患者短期腰椎功能、站立行走能力上,相较单纯克氏针定位具有优势。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脊柱定位手法复位

    正骨手法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

    李稳超俞鹏飞朱广晔郭宏...
    546-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正骨手法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0例单节段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3(70。43±7。31)岁;骨密度-3。30~-2。50(-2。84±0。24)SD;T10 1例,T11 4例,T1211例,L1 7例,L27例,L35例,L4 3例,L5 2例;采用正骨手法结合PVP治疗。对照组男 27 例,女 13 例;年龄 60~82(68。98±6。94)岁;骨密度-3。40~-2。50(-2。76±0。23)SD;T102 例,T11 3 例,T1213 例,L1 11 例,L2 5例,L3 3例,L4 2例,L5 1例;单纯PKP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d及术后3、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 3 d 及术后12个月伤椎局部后凸角、椎体楔形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均获得随访,治疗组随访时间13~22(16。82±2。14)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3~23(16。45±2。56)个月。治疗组3例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1例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术后出现下肢皮肤感觉障碍;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治疗组VAS(3。68±0。62)分与对照组(4。00±0。7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d及术后12个月局部后凸角、椎体楔形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骨手法结合PVP治疗OVCFs相对于单纯PKP在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方面更具有优势;在椎体高度恢复方面,正骨手法结合PVP与单纯PKP疗效相近。

    正骨手法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背痛的列线图

    李军科马续彬李亮马晴...
    553-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残余背痛(residual back pain,RBP)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245例接受PVP治疗的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7例,女198例,年龄65~77(71。47±9。03)岁,根据是否发生RBP分为RBP组与无RBP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情况、骨折发生节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一般资料;以及术前与术后24 h的影像学参数,包括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椎体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ratio,AVHR)、Cobb 角、椎体内真空裂(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TLF)损伤、椎旁肌脂肪变性、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弥散形态、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recovery ratio,AVHRR)、Cobb角变化等。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筛选术后发生RBP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完成Nomogram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进行模型的预测性能和准确性的判定,另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进行评估,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使用Harrell 一致性指数(C指数)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RBP组34例,无RBP组211例。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骨折节段、BMI、BMD、VAS及ODI、AVH、AVHR、Cobb角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BP组6例出现IVC,无RBP组13例,RBP组IVC比例高于无RBP组(x2=5。400,P=0。020);RBP组6例出现TLF损伤,无RBP组11例,RBP组TLF损伤比例高于无RBP组(x2=7。011,P=0。008);RBP组椎旁肌脂肪变性3-4级为18例,无RBP组为41例,RBP组高于无RBP组(x2=21。618,P<0。001),RBP组骨水泥弥散形态为团块型比例高于无RBP组(x2=6。836,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IVC(x2=4。974,P=0。025)、合并 TLF 损伤(x2=5。231,P=0。023)、椎旁肌脂肪变性 Goutallier 分级>2 级(x2=15。124,P<0。001)以及骨水泥弥散形态为团块型(x2=4。168,P=0。038)为PVP术后发生RBP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ROC曲线得出原始模型AUC为0。816[OR=2。862,95%CI(0。776,0。894),P<0。001],通过200个自举样本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得出C指数值为0。936,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曲线与实际概率曲线接近,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x2=5。796,P=0。670,DCA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在6%~71%时决策曲线位于None线与All线上方。结论:存在IVC、合并TLF损伤、椎旁肌脂肪变性Goutallier分级>2级以及骨水泥弥散形态为团块型为PVP术后发生RBP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所构建的PVP术后发生RBP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和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残余背痛列线图

    曲马多超前镇痛在局麻下胸腰段骨质疏松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效果

    李国庆赵华国孙韶华马维虎...
    560-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肌注曲马多用于局麻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自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1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观察组 59 例,男 26 例,女 33 例;年龄 57~80(67。69±4。75)岁;T11 14 例,T1212 例,L1 18 例,L2 15 例;予PKP术前0。5 h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对照组59例,男24例,女35例;年龄55~77(68。00±4。43)岁;T11 19例,T12 11例,L1 17例,L2 12例;予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术前(T0)及术中穿刺时(T1)、放置工作套管时(T2)、球囊扩张时(T3)、骨水泥注入椎体时(T4)、术后2h(T5)、出院时(T6)的疼痛程度;观察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院时询问患者对再次行PKP手术的接受度。结果:118例患者顺利完成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术,术中均未使用静脉镇静镇痛药物。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T5时的VAS较对照组降低(P<0。05);T6时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6时的VAS较T0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再次行PKP术的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0。5 h肌注曲马多用于在局麻下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骨折椎体PKP术的超前镇痛效果明确,可增加患者术中及术后2 h的舒适度,提高患者手术满意度。

    曲马多超前镇痛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血清HDL/LDL和t-PINP/β-CTX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研究

    桑阳邹明岳建彪
    56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及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type Ⅰ collagen amino terminal extender peptide,t-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C-terminal 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 β special sequence,β-CTX)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PVFs)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年龄≥60岁的446例女性OPV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骨折分为无骨折组(186例)和骨折组(2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钙素 N 段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oldle molecular fragment of osteocalcin,N-MID OC)、t-PINP、β-CTX、25-羟基维生素 D[25-hydroxy vitamin D,25-(OH)VitD]、血糖(blood sugar,Glu)、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itein,LDL)、Ca、P、Mg、尿素(urea,UREA)、肌酐(creatinine,Cr)及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以及OPVFs与上述各指标间和脂质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VFs与HDL/LDL、t-PINP/β-CTX的风险因素及分层关系。结果:无骨折组和骨折组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R>0。05)。与无骨折组相比,骨折组HDL、t-PINP/β-CTX、HDL/LDL 含量降低,β-CTX 含量增加(P<0。05)。OPVFs 与 β-CTX 呈正相关(r=0。110,P<0。05),与 HDL、HDL/LDL及 t-PINP/β-CTX 呈负相关(r=-0。157、-0。175、-0。181,P<0。05)。HDL、HDL/LDL 与 β-CTX 呈负相关(r=-0。22、-0。12,P<0。05),与 t-PINP 呈负相关(r=-0。13、-0。10,P<0。05);25-(OH)VitD 与 TC、HDL 呈正相关(r=0。11、0。18,P<0。05);HDL/LDL 与 t-PINP/β-CTX 呈正相关(r=0。11,P=0。02)。t-PINP/β-CTX[OR=0。998,95%CI(0。997,1。000),P<0。05]、HDL/LDL[OR=0。228,95%C/(0。104,0。499),P<0。05]为椎体骨折的风险因素,二者三分层显示含量越低,椎体骨折率越高,骨折风险越高,最低层是最高层的2。5、2倍,校正OR分别为2。112[95%CI(1。310,3。404)]、2。331[95%CI(1。453,3。739)]。结论:血清低 HDL/LDL 及 t-PINP/β-CTX 是老年女性 OPVFs 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椎体骨折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力学量化研究

    张琰朕刘洋李锐杨灿...
    57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生物力学参数的量效关系。方法: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收治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27(25。50±1。10)岁;颈椎CT示齿状突右侧偏歪16例,左侧偏歪2例。采用穿戴式按摩手法测量手套测量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力学参数,量化疏筋时力的大小、频率及力学曲线图和整复时启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及力学曲线图,比较患侧和对侧手法操作的差异性。结果:疏筋手法实施中风池穴部位患侧最大作用力、频率为(19。82±2。02)N、(116。83±14。49)次/分,对侧分别为(13。87±2。19)N、(188。89±16。03)次/分;两侧最大作用力、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盆穴患侧最大作用力、频率为(14。44±3。27)N、(139。06±28。47)次/分,对侧为(9。41±1。38)N、(142。50±28。47)次/分;两侧最大作用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复手法实施中患侧启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分别为(14。16±5。98)N、(11。56±6。63)N、(0。14±0。03)s,对侧分别为(8。94±3。39)N、(8。30±4。64)N、(0。18±0。04)s;两侧启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筋整复手法针对患侧施以轻巧的疏筋力即可恢复颈椎间的力学平衡,加强寰枢关节紊乱的恢复趋势,在此基础上再施以轻巧的旋扳力便能够使得寰枢椎齿状突回位,体现了手法安全性高的特点。

    疏筋整复手法寰枢关节紊乱症力学传感器生物力学

    单一小切口结合蜂巢钛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王雨辰俞伟忠李云峰朱文科...
    576-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一小切口结合蜂巢钛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0例采用单一小切口结合蜂巢钛板进行固定(钛板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3~65(47。40±12。58)岁;左侧12例,右侧8例;Rockwood分型,Ⅲ型11例,Ⅳ型3例,V型6例。20例采用锁骨钩板固定(锁骨钩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4~65(48。40±12。08)岁;左侧9例,右侧11例;Rockwood分型,Ⅲ型10例,Ⅳ型2例,Ⅴ型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拍摄患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并比较喙锁间距。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40例均获随访,时间6~15(11。9±4。8)个月。未发生切口感染、内置物断裂或失效、骨隧道骨折等并发症。钛板组切口长度(35。90±3。14)mm,短于锁骨钩组(49。30±3。79)mm(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钛板组VAS较锁骨钩组更低(P<0。05)。钛板组术后 1、3、6 个月 Connstant-Murley 评分分别为(86。80±1。36)、(91。60±2。32)、(94。90±2。22)分,较锁骨钩组(78。45±5。47)、(85。55±2。01)、(90。25±1。92)分更高(P<0。05)。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喙锁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一小切口结合蜂巢钛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切口更短,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且无须二次手术,患者满意度较高。

    肩锁关节脱位喙锁韧带韧带重建小切口

    切开复位空心钉锚钉与关节镜下带袢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吴荣张占丰翁伟杨红航...
    583-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联合锚钉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后内侧入路空心钉锚钉系统固定)和关节镜固定组(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6~74(42。9±18。8)岁;左侧13例,右侧7例;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8例;后抽屉试验Ⅱ度14例,Ⅲ度6例。关节镜固定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4~70(53。5±13。4)岁;左侧11例,右侧7例;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8例;后抽屉试验Ⅱ度11例,Ⅲ度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即刻复位质量,并于术后6个月时比较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后抽屉试验、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膝部评分表分级、KT2000稳定性评价及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3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6(12。3±1。9)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膝关节X线片示撕脱骨折均已达到影像学愈合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56。4±7。1)min、(63。2±10。2)ml,关节镜固定组分别为(89。9±7。4)min、(27。7±8。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复位质量(x2=0。257,P=0。612),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t=0。492,P=0。626)、膝关节后抽屉试验(x2=0。320,P=0。572)、膝关节 IKDC 分级(x2=0。127,P=0。938)、KT2000 稳定性评价(x2=0。070,P=0。791)和膝关节 Lysholm 功能评分(t=0。092,P=0。2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入路空心钉锚钉系统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关节镜下手术出血更少,但同样学习曲线较长,手术时间较传统切开手术更长,术者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及自身的手术倾向做出选择。

    膝关节关节镜骨折固定术,内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吡拉西坦通过MAPK通路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机制研究

    董博李越李迎春王桐...
    591-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吡拉西坦通过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体重为80~100g的6周龄SD雌性健康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每组18只。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使用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吡拉西坦组按照5 ml。kg-1标准予尾静脉注射吡拉西坦,连续干预3d,每日1次;其他2组注射等剂量、等次数、等时长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3、7d处死大鼠并取材,观察并比较大鼠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的变化,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脊髓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大鼠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观察脊髓损伤后MAPK信号通路在大鼠脊髓中的激活状态。结果:假手术组1、3、7d的BBB评分均为21分;脊髓损伤组分别为(1±1)、(4±1)、(7±2)分;吡拉西坦组分别为(1±1)、(5±1)、(9±2)分;脊髓损伤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拉西坦组与脊髓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形态未见异常。脊髓损伤组在术后1 d时,脊髓组织出现出血、变性;术后3d,脊髓组织内出现片状坏死区;术后7d,脊髓组织开始缓慢修复。吡拉西坦组术后1 d,脊髓损伤出血面积较脊髓损伤组减小;术后3d,坏死区域较脊髓损伤组减少,细胞核消失范围较脊髓损伤组缩小;术后7d,脊髓开始缓慢恢复。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1、3、7d脊髓组织中AQP4染色较淡;脊髓损伤组AQP4染色加深,面积增大;吡拉西坦组AQP4染色较脊髓损伤组变淡,较假手术组阳性细胞略增多,染色微深。造模第 1、3、7天,脊髓损伤组IL-6,IL-10,IL-1β和TNF-α水平高于手术组和吡拉西坦组(P<0。05)。与脊髓损伤组比,吡拉西坦组HE染色脊髓出血及坏死区域面积减小,免疫组化显示AQP4染色变淡。WB结果显示,造模第3天,脊髓损伤组p-ERK,p-JNK和p-p38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吡拉西坦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不仅在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而且在减少病变面积、调节AQP4表达以减轻水肿,以及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反应方面均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潜力。

    吡拉西坦脊髓损伤MAPK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