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思考与认识

    徐杨李箭
    635-640页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韧带重建

    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比较

    李根可雨奇杨梁
    641-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保残重建术中应用先进韧带加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行关节镜下PCL保残重建术治疗的96例单纯PCL损伤,其中男78例,女18例;年龄20~56(32。50±8。68)岁;左侧40例,右侧56例。根据术中移植物不同分为两组。LARS韧带保残重建组(LARS韧带组)52例,其中男42 例,女 10 例;年龄(31。84±8。62)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73±2。29)kg·m-2;采用 7 mm LARS 韧带保残重建PCL。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组(自体肌腱组)44例,其中男36例,女8例;年龄(33。06±8。99)岁;BMI为(23。52±2。16)kg·m-2;采用4股腘绳肌腱加3根爱惜邦缝线加强技术保残重建PCL。术后3、6、12个月通过KT-1000测量膝关节的松弛度客观评价膝关节的稳定性,采用Lysholm、Tegner、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进行主观评分评价膝关节的功能。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随访的数据,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韧带松弛度的差异性。结果:9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个月。膝关节KT-1000测量值自体肌腱组及LARS韧带组术前[(10。73±1。46)分vs(10。55±1。53)分]、术后6个月[(3。02±0。75)分vs(2。35±0。60)分]、12个月[(3。77±1。76)分vs(2。44±0。60)分],术后6、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肌腱组、LARS韧带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Lysholm总分[(40。6±16。8)、(91。25±6。35)分 vs(51。92±18。52)、(92。35±5。30)分],Tegner 评分[(1。8±0。7)、(5。8±0。6)分vs(1。7±0。8)、(5。7±0。7)分],IKDC 总分[(54。50±6。33)、(83。90±3。93)分vs(54。40±4。24)、(83。62±3。64)分],术后 12 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肌腱组与LARS韧带组术后3、6个月,Lysholm总分[(65。86±11。54)、(74。60±6。46)分vs(73。46±6。42)、(86。73±4。62)分],Tegner 评分[(2。5±0。6)、(3。5±0。5)分 vs(4。3±0。7)、(5。0±1。4)分],IKDC 总分[(55。78±2。68)、(70。62±4。74)分vs(65。31±4。60)、(79。71±2。9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与LARS韧带保残重建PCL均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术后效果满意,但LARS韧带术后稳定性更佳。

    后交叉韧带关节镜LARS韧带自体肌腱高强线

    前交叉韧带双束双隧道增强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李宝刘欣伟孙扬孙宁...
    649-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双束双隧道增强重建技术在治疗膝关节ACL训练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治的膝关节ACL损伤患者29例均行韧带重建手术。按手术方法不同进行分组:传统重建组14例,男13例,女1例;年龄22~31(27。07±7。28)岁;取自体腘绳肌腱行韧带重建。增强重建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5~34(29。06±4。23)岁;双隧道韧带重建,取自体腘绳肌作为前内侧束,后外侧束用高强线替代。记录术前及术后第6、12个月膝关节胫骨前移距离差值、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末次随访时的肢体对称指数(limb symmetry index,LSI)和随访期间出现的手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15(13。7±0。8)个月,均未见手术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重建组术后第 6、12 个月胫骨前移距离差值[(1。45±0。62)、(1。74±0。78)mm]低于传统重建组[(2。42±0。60)、(2。51±0。63)mm],P<0。05。两组术后Lysholm、Tegner运动水平、IKDC评分、VAS及末次随访时的肢体对称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韧带重建技术,增强重建技术更能有效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短期疗效令人满意,适用于运动需求较高的群体。

    膝关节军事训练伤关节镜前交叉韧带康复

    关节腔内移植物长度测量在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的应用研究

    龚时国谢荣辉汪建样刘牧子...
    65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测量关节腔内移植物长度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全内重建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ACL损伤患者60例的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2~44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常规组)和拉线测量组(测量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男 20 例,女 10 例,年龄(30。00±3。95)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58±1。41)kg·m-2;左侧 9 例,右侧2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00±1。35)d。测量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00±4。29)岁;BMI为(23。29±1。39)kg·m-2;左侧12例,右侧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00±1。27)d。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临床资料。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评估表、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术后不同阶段CT测量骨隧道直径增宽程度和MRI评分系统等方面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测量组VAS(2。23±1。01)分,低于常规组(3。30±1。02)分(P<0。001)。术后12个月,两组KOOS评分除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测量组Lysholm总分和IKDC总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2个月,测量组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和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整体膝关节不稳定性分析,测量组膝关节稳定性优于对照组(P=0。038)。术后2d及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测量组股骨和胫骨的肌腱隧道直径增宽程度均较常规组术后减少(P<0。05);MRI评分测量组患者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测量关节腔内移植物长度在全内技术ACL重建,肌腱利用率高,稳定性好,1年内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肯定。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拉线法关节内移植物长度

    痛风性膝关节炎关节镜术后谨防痛风急性发作和术后感染的误诊误治

    马文婧熊燕李箭
    664-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痛风性膝关节炎行关节镜术后痛风急性发作与术后感染临床特征差异。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收治235例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并接受关节镜下膝关节痛风病灶清理。35例术后发热≥38 ℃,手术关节发生红、肿、热、痛急性炎症反应,男29例,女6例,年龄17~81(41。48±13。90)岁。23例确诊为痛风急性发作(急性发作组),男18例,女5例,年龄17~81(41。95±14。99)岁,予秋水仙碱、泼尼松龙治疗;12例确诊为术后关节感染(感染组),男11例,女1例,年龄18~61(40。57±11。10)岁,予抗感染治疗及关节腔清理冲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血液学、关节液、临床特征。结果:急性发作组起热时间多发生于48h内,明显早于术后感染组(P=0。037)。急性发作组VAS峰值疼痛(5。32±1。38)分,高于感染组(2。45±0。68)分(P=0。000),其中14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伴发其他关节剧痛。血液学方面,两组白细胞计数及比例等指标均有所上升。炎症指标方面,两组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感染组C反应蛋白(220。97±116。30)mg·L-1,高于急性发作组(120。67±82。45)mg·L-1(P=0。006)。急性发作组血尿酸(316。55±112。84)μmol·L-1,高于感染组(159。14±126。92)μmol·L-1(P=0。001)。感染组关节液检查糖代谢指标低于急性发作组(P=0。001)。术后感染组5例细菌培养阳性。结论:痛风性膝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发生急性炎症反应需谨慎鉴别痛风急性发作和术后感染。二者诊断与鉴别诊断应结合临床体征、血液学和关节液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从而避免误诊误治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

    痛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炎症感染关节镜

    椎动脉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分析

    艾义翔刘俭涛郝定均龚禧...
    670-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2例CS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30~74(53。9±11。0)岁。单节段病变18例,2个节段病变17例,3个节段病变7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评分(Committee 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曲度Cobb角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14。0±5。2)个月;手术时间95~220(160。38±36。77)min,术中出血量30~85(53。60±18。98)ml。2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HE评分由术前(4。05±0。96)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2。40±0。70)分(t=12。97,P<0。05)。术后6个月38例眩晕改善,改善率90。5%。NDI评分的由术前的(34。43±8。04)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20。76±3。91)分(t=11。83,P<0。05)。颈椎曲度Cobb角由术前的(8。04±6。70)°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2。42±5。23)°(t=-15。96,P<0。05)。结论:ACDF术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突出,手术通过解除骨性压迫,重建颈椎曲度,可快速缓解患者的发作性眩晕症状。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明确患者眩晕原因,对保守治疗无效的CSA患者,ACDF手术可推荐使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颈性眩晕

    聚醚醚酮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腰椎非融合术中的应用

    刘涛俞兴关健斌杨永栋...
    676-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7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PEEK棒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51~79(62。4±6。8)岁;L1-L3节段1例,L2-L4节段7例,L3-L5节段20例,L4-S1节段6例。钛棒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52~81(65。2±7。3)岁;L1-L3节段3例,L2-L4节段11例,L3-L5节段19例,L4-S,节段7例。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22~34(26。8±5。6)个月。PEEK棒组手术时间(142。2±44。7)min和术中出血量(166。5±67。4)ml,低于钛棒组的(160。7±57。3)min和(212。8±85。4)ml(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和钛棒组患者腰痛 VAS[(0。8±0。4)分 vs(1。0±0。5)分]、腿痛 VAS[(0。7±0。4)分 vs(0。8±0。5)分]和 ODI[(9。8±1。6)%vs(12。1±1。5)%],与术前[(5。8±1。1)分 vs(6。0±1。1)分]、[(7。2±1。7)分 vs(7。0±1。6)分]、[(68。5±8。9)%vs(66。3±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棒组和钛棒组术后12个月ODI[(15。5±2。1)%vs(18。4±2。4)%]及末次随访[(9。8±1。6)%vs(12。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后均有下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腰椎整体活动度与同时期钛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固定节段活动度均有下降,PEEK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5±4。6)°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1±1。9)°,钛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8±4。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位椎间活动度均有增加,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上位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周期内两组均无螺钉松动断裂。结论: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用于腰椎非融合手术,可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近期临床疗效不劣于同期钛棒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选择,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腰椎退行性疾病聚醚醚酮棒非融合临床疗效

    脊柱骨折伴急性脊髓损伤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杜媛媛杨好陈程程何紫艳...
    684-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脊柱骨折伴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NOD样受体蛋白3(NOD 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伴急性SCI患者作为SCI组,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33~56(43。48±6。58)岁;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4~53(45。13±6。43)岁。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并检测 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的 mRNA 表达,收集血清并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IL-1β)、IL-18的水平。根据Frankel分级将SCI组分为完全损伤患者和不完全损伤患者,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 A)评分将SCI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间NLRP3、Caspase-1、IL-1β、IL-18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CI组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SCI 组及对照组的 PBMC 中 NLRP3 mRNA[(1。41±0。33)vs(1。00±0。19)]、Caspase-1 mRNA[(1。44±0。35)vs(1。00±0。16)]表达水平及血清中 IL-1β[(45。34±13。22)pg·ml-1 vs(16。58±4。24)pg·ml-1]、IL-18 含量[(40。95±8。77)pg·ml-1 vs(12。57±3。68)pg·ml-1],SCI 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SCI 组中完全损伤患者的 PBMC 中 NLRP3 mRNA(1。63±0。34)、Caspase-1 mRNA(1。67±0。27)表达水平及血清 IL-1β(51。09±11。10)pg·ml-1、IL-18(47。65±7。93)pg·ml-1 高于不完全损伤患者[(1。31±0。27)、(1。34±0。33)、(42。85±13。36)、(38。05±7。48)pg·ml-1](P<0。05);SCI 组中预后不良患者的 NLRP3 mRNA(1。66±0。31)、Caspase-1 mRNA(1。72±0。31)、血清 IL-1β(51。21±11。31)pg·ml-1、IL-18(45。70±7。25)pg·ml-1、完全损伤(21 例)、脊髓水肿或出血(15 例)高于预后良好患者[(1。28±0。26)、(1。37±0。36)、(42。79±13。25)pg·ml-1、(38。90±8。63)pg·ml-1、5例、20例],(P<0。05);完全损伤、PBMC中NLRP3 mRNA表达是SCI组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脊柱骨折合并急性SCI患者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与损伤加重、预后不良有关,NLRP3表达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标志物。

    脊柱骨折急性脊髓损伤NLRP3炎症小体白细胞介素预后

    痛点触摸下放血疗法与超声引导下穿刺减压治疗急性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比较

    唐浩琛胡锐唐流刚赵琛...
    689-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痛点触摸下放血疗法与超声引导下穿刺减压两种方法治疗急性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选取我科收治的45例急性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2例,女16例,男6例;年龄20~64(39。31±5。80)岁;左侧11例,右侧11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减压治疗。对照组23例,女15例,男8例;年龄19~66(40。67±6。13)岁;左侧12例,右侧11例;采用痛点触摸下放血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1例,治疗1周后因个人原因放弃随访,其余44例完成全部随访,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VAS、UCLA、Constant-Murley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点触摸下放血疗法与超声引导下穿刺减压两种方法治疗急性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均疗效明显,操作简单、费用低廉,能够有效减轻局部疼痛,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基层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操作治疗。

    超声引导放血疗法穿刺钙化性冈上肌腱炎

    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股骨头坏死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付志强王巍何飞熊洪胜坤...
    694-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67例行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早期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坏死组和非坏死组。坏死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3~72(53。49±10。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0~67(53。46±7。23)h;非坏死组129例,其中男72例,女57例,年龄18~83(52。78±12。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8~65(39。88±7。79)h。对患者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肝病、股骨头后倾角、手术方式、骨折位移情况、骨折线部位、术前制动牵引、螺钉排列方式、复位质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P<0。05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结果:16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为 22。76%。合并糖尿病[OR=5。139,95%CI(1。405,18。793),P=0。013]、骨折移位情况[OR=3。723,95%CI(1。105,12。541),P=0。034]、术前制动牵引[OR=3。444,95%CI(1。038,11。427),P=0。043]、复位质量[OR=3。524,95%CI(1。676,7。411),P=0。001]和受伤至手术时间[OR=1。270,95%CI(1。154,1。399),P=0。000]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3。951,P=0。862),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 0。944[P<0。001,95%CI(0。903,0。987)],灵敏度为 89。50%,特异性为 88。40%,最大约登指数为0。779,模型校正曲线总体趋势接近理想曲线。模型回归方程Z=1。637×合并糖尿病+1。314×骨折移位情况+1。237×术前制动牵引+1。260×复位质量+0。239×受伤至手术时间-18。310。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根据因素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股骨颈骨折固定手术股骨头坏死列线图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