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维平常雯茜刘卫义李振军...
    700-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脊柱手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全麻下行脊柱手术566例患者的基本病例资料,其中男296例,女270例;年龄(71。58±4。21)岁;颈椎手术195例,胸椎手术26例,腰椎手术345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术后谵妄组41例与无谵妄组525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饮酒史、手术部位、术前焦虑、术中低血压次数、失血量等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P<0。05的单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谵妄者4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0)、手术时间(P=0。039)、术前焦虑(P=0。001)、失血量(P=0。000)、阿片类药物使用史(P=0。003)、脑卒中病史(P=0。005)、术后C反应蛋白(P=0。000)、术后钠离子(P=0。000)在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729,95%CI(0。569,0。932),P=0。012]、阿片类药物使用[OR=21。500,95%CI(1。334,346。508),P=0。031]、失血量[OR=0。932,95%CI(0。875,0。993),P=0。029]、术后 C 反应蛋白[OR=0。657,95%CI(0。485,0。890),P=0。007]、术前焦虑[OR=23。143,95%CI(1。859,288。090),P=0。015]、术后钠离子[OR=1。228,95%CI(1。032,1。461),P=0。020]是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阿片类药物使用、失血量、术前焦虑、C反应蛋白升高、低钠血症是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脊柱手术谵妄危险因素

    股骨大转子截骨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

    王晓盼陈笑天李仁杰刘乐予...
    706-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髋臼高位后壁骨折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5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10例采用股骨大转子截骨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为观察组,男5例,女5例,年龄18~75岁;10例单纯Kocher-Langenbeck入路为对照组,男7例,女3例,年龄18~71岁。使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两组骨折的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根据Matta骨折复位质量评价标准,观察组获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而对照组仅3例获解剖复位,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4例。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1。4~96。6分,对照组为65。3~94。5分。根据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对照组,优2例,良3例,可3例,差2例。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00~700 ml,手术时间120~180min;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00~650ml,手术时间100~180min。观察组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1例;对照组创伤性关节炎3例,异位骨化3例,髋外展无力1例。结论:通过对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单纯采用Kocher-Langenbeck 入路相比,将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用于高位后壁骨折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骨折解剖复位率,提升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同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但因样本量较少,未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髋臼骨折高位后壁骨折大转子截骨Kocher-Langenbeck入路

    关节镜利用腘肌腱缝合固定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

    张明涛杨智涛刘涛张柏荣...
    713-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腘肌腱缝合固定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的中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经关节镜下腘肌腱缝合固定术治疗的57例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18~47(32。9±7。9)岁。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根据术后Barrett标准评估半月板愈合情况,并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腘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5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58(38。1±14。9)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感染,无腘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栓情况。IKDC评分由术前的(49。7±3。6)分增至末次随访的(88。5±4。4)分(P<0。05);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8。8±4。9)分增至末次随访的(91。9±3。9)分(P<0。05)。术后3、6个月及1年随访,根据Barrett评价标准,术后临床愈合54例,愈合率94。7%(54/57)。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通过关节镜缝合技术将损伤的外侧腘肌腱区半月板缝合固定于腘肌腱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稳定效果,且术后中期随访未见对膝关节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膝关节外侧半月板撕裂腘肌腱关节镜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骨肉瘤肺转移的关键基因和功能鉴定

    王鑫彭李华陈兴旺
    718-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骨肉瘤肺转移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功能及调控网络。方法:从GEO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gds)中筛选数据集GSE14359,使用GEO2R在线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在线 HMMD 数据库(http://www。cuilab。cn/hmdd)下载骨肉瘤疾病相关的 miRNA,FunRich软件预测靶基因,与DEG取交集,获得目标基因;根据靶向关系形成miRNA-mRNA关系对,数据导入Cy-toscape可视化;DAVID对目标基因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STRING构建PPI网络,Cytoscape可视化,Cyto-Hubba插件筛选中枢基因,在线网站进行表达和生存分析。结果:共鉴定出704个DEG,由477个上调基因和227个下调基因组成。FunRich预测出mRNA 7 888个,两者交集,获得目标基因343个。KEGG富集分析显示:目标基因主要参与焦点粘连、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受体相互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r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获得10个中枢基因(CC-NB1、CHEK1、AURKA、DTL、RRM2、MELK、CEP55、FEN1、KPNA2、TYMS),CCNB1、DTL、MELK 和预后不良高度相关。结论:该研究确定的关键基因和功能通路可能有助于了解骨肉瘤肺转移癌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并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骨肉瘤肺转移生物信息学基因

    应用Ilizarov技术在旋转中心穹顶状截骨治疗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

    徐明亮陈国梁伊力扎提·伊力哈木董长红...
    725-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在旋转中心穹顶状截骨治疗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 11例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右侧6例,左侧5例;年龄10~14岁。在股骨远端畸形处找出成角旋转中心(center of roration of angula-tion,CORA),以CORA为中点,行穹顶状截骨,根据Ilizarov外固定穿针原则安装环形外固定架,截断股骨远端,即时矫正股骨远端目测下外翻畸形,外固定架固定维持。术后根据双下肢负重全长正侧位X线片提示的下肢力线及长度结果,矫正残余畸形及短缩。结果:11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3~25个月,带架时间12~17周。末次随访拍摄双下肢负重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11例双下肢长度均等长,畸形均矫正。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均为优。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在旋转中心穹顶状截骨治疗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术中即时矫正目测下股骨外翻畸形,术后根据双下肢负重正侧位片提示的下肢力线及短缩程度,动态调整矫正残余畸形及短缩,损伤小,恢复快。

    股骨畸形畸形成角旋转中心穹顶状截骨Ilizarov技术

    吻合隐神经的内踝上皮瓣带蒂移植修复对侧足跖内侧软组织缺损1例

    周健华张功林
    731-733页

    软组织缺损神经吻合皮瓣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效应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

    朱立国冯天笑王旭王平...
    734-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手法效应机制研究是目前手法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中医骨伤科现代化与国际化道路上的重点和难点。现阶段,我国正逢多学科交叉引领知识生产、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医骨伤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创新的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医手法效应机制研究提供了载体。颈椎病作为中医骨伤学科的优势病种,近年来许多学者基于多学科的技术和理论开展中医手法效应机制研究。本文以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为切入点,重点围绕颈部肌群,颈椎椎体、椎间盘、椎体附件,颈部血管,神经系统4个维度,整合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中医手法效应机制研究中多种技术和理论的应用现状和实施策略,有利于中医骨伤学科与其他学科更好地结合、创新、转化,为系统阐明手法的科学内涵提供思路与借鉴。

    多学科交叉中医手法颈椎病效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