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骨伤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董福慧

月刊

1003-0034

zggszz@sina.com

010-840209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中国骨伤/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种组合方法规划髋臼前柱置钉通道的比较研究

    易礼杨李必文唐鹏唐虎...
    801-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大密度点云数据实现对髋臼前柱置钉通道的全局优化。方法: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行完整CT扫描成年人正常骨盆CT数据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0~54岁。选取其中3个样本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试验研究。规划髋臼前柱置钉通道,针对现行CAD规划方法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问题,提出了点云获取渠道相同、方向线创建软件各异、三维设计与虚拟试验软件相同的4种组合方法:Mimics+Imageware+UG、Mimics+3DReshaper+UG、Mimics+ZEISS Quality Suite+UG 与 Mimics+Design X+UG,并依据二次修剪模型的中心点点集和实体点云分别创建方向线,应用于3个髋臼样本左侧前柱置钉通道的规划。以未出现髋臼窝和耻骨穿破现象的最大内接圆柱体作为髋臼前柱的置钉安全通道来评价各方法的先进性。结果:在选取相关特征明显的中心点点集作为样本点时,方向线的拟合效果均优于未去噪的实体点云拟合效果;Mimics+Imageware+UG和Mimics+3DReshaper+UG的组合方法在利用中心点点集进行规划时能够高效、稳定地获得理想的规划结果,分别在髋臼样本1、2、3中得到的最大内接圆直径为 10。35、9。62、9。24 mm;方向线依据实体点云时,Mimics+ZEISS Quality Suite+UG 和 Mimics+Design X+UG 的组合方法均不适用;而Mimics+3DReshaper+UG的实体点云去噪规划法可以稳定地获得数值最大的置钉安全通道,分别在髋臼样本1、2、3中得到的最大内接圆直径为10。66、10。96、9。48 mm。结论:在进行髋臼内固定术时推荐置钉通道规划人员采用鲁棒性好的Mimics+Imageware+UG或Mimics+3DReshaper+UG中心点点集规划法,如果时间充裕,建议采用Mimics+3DReshaper+UG的实体点云去噪规划法以获得数值最大的置钉安全通道。

    髋臼前柱置钉通道全局优化方向线创建方法规划差异机制

    股骨头坏死早中期力学修复支撑点放置位置选择

    李帅垒陈晓波宋晓兰理阳...
    808-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早中期力学修复时主要力学支撑点的放置位置对预防股骨头塌陷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17例22髋,男14例18髋,女3例4髋;年龄34~47岁;其中激素性6例,酒精性8例,特发性3例。根据中日友好医院(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CJFH)分型,L1型9髋,L2型8髋,L3型5髋。所有病例给予死骨刮除,自体髂骨颗粒打压植骨,异体腓骨柱支撑治疗。术后给予三七接骨丸口服3个月。术后及随访行双髋关节X线检查,手术前后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24~38个月。17例22髋Harris评分由术前58~7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68~94分;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优3髋,良11髋,可3髋,差5髋。2髋L2型进展到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ⅢB期继续观察,2髋L2型、2髋L3型进展到ARCO Ⅳ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髋术后3个月时出现感染给予旷置术。结论:基于CJFH分型基础之上,根据骨坏死的面积、体积、部位及人体生物学特点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塌陷,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主要力学支撑点进行力学修复预防塌陷。

    股骨头坏死生物力学塌陷修复

    跟骨骨软骨瘤致跟痛症1例

    李东效马占华祁印泽魏芳远...
    814-817页

    骨软骨瘤骨肿瘤跖筋膜炎跟痛症

    循经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何升华谭黄圣黄勇赖居易...
    818-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循经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男14例,女18例,年龄32~55(41。34±7。23)岁;病程9~17(14。23±3。56)个月;C5、C6神经根受压12例,C7神经根受压17例,C8神经根受压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循经按摩治疗,男17例,女15例,年龄30~54(40。86±6。97)岁;病程8~18(15。43±3。48)个月;C5、C6神经根受压14例,C7神经根受压16例,C8神经根受压2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颈椎功能活动度。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VAS、NDI评分均降低,CASCS评分均升高(P<0。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VAS、NDI评分低于观察组,CASCS评分高与观察组(P<0。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2周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活动度均增加(P<0。05)。与观察组相比,治疗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活动度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循经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颈项部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患者满意度更高。

    循经按摩神经根型颈椎病手三阳经经络辩证

    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邓波李旭东罗小中颜学亮...
    824-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分为冗余组和非冗余组,其中非冗余组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62。00±10。4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09±2。22)kg·m-2;最大狭窄节段分别为L2-L3 12例,L3-L4 38例,L4-L5 20例,L5-S1 4例。冗余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63。36±8。73)岁,BMI 为(22。63±2。60)kg·m-2;最大狭窄节段分别为 L2-L3 3 例,L3-L49 例,L4-L527 例,L5-S14 例。仰卧位行MRI检查,观察矢状位马尾神经的走形以及形态。分析比较术前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腰椎滑脱及黄韧带肥厚发生率;同时测量最狭窄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椎体层面正中矢状径以及狭窄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11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2例患者发生RNRs,发生率为36。2%。两组性别、年龄、BMI、术前腰腿痛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持续时间、腰椎滑脱率以及黄韧带肥厚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椎体层面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是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关键因素。

    马尾神经冗余征椎间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管狭窄症

    针对半月板损伤患者的运动学步态分析

    李鹏郭丽李鹏翠卫小春...
    828-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odamotion 2CX1三维动态关节运动捕捉系统分析不同程度半月板损伤患者运动学特征。方法: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半月板损伤患者及招募的正常人共135例,男82例,女53例;年龄14~29岁;病程1~3个月。结合临床症状及MRI检查明确半月板损伤诊断,根据Stoller分级标准将半月板损伤分为4级:0级(正常)37例,I级30例,Ⅱ级33例,Ⅲ级35例。采用Codamotion 2CX1三维动态关节运动捕捉系统对各组受试者进行行走测试,采集步行及运动学定量化指标,包括膝关节屈伸、内外旋、内外翻,并对其进行运动学进行分析。结果:在膝关节屈曲/伸直的分布中,4组患者膝关节最大屈曲、最小伸直及膝关节屈伸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关节内旋/外旋的分布中,4组患者膝关节内旋及膝关节旋转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关节内翻/外翻的分布中,4组患者膝关节外翻及膝关节翻转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进展与膝关节伸直、外旋、内外翻及翻转活动范围呈正相关(P<0。05);与膝关节屈曲、内旋及屈伸、旋转活动范围呈现负相关(P<0。05);膝关节内旋、外旋角度可以作为半月板损伤临床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6,0。019<0。05)。结论: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运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不同临床分期下,变化有一定差异,步态分析为半月板损伤的运动学分析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有助于更好了解关节的运动学指标,同时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辅助诊疗方案,为后续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半月板损伤三维步态分析运动学三自由度

    超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预后情况及1年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柴莎莎胡君为韩雷
    833-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超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预后情况及1年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332例9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04例;年龄90~103(92。2±2。5)岁;股骨颈骨折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42例。术后1年内死亡92例,分析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骨折类型、手术方法、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受伤前行走能力、麻醉方式、伴有的基础疾病以及国际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等与死亡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0岁及以上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人数占27。7%(92/3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身体质量指数高,伤后至手术时间间隔长,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受伤前不可独立行走,伴有肺部感染、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以及心功能分级为C-D级、ASA分级Ⅲ-Ⅳ级的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1[OR=2。973,95%CI(2。461,5。344),P=0。039]、伤前不可独立行走[OR=3。519,95%CI(2。224,5。413),P=0。018]、心功能分级为 C-D 级[OR=4。213,95%CI(2。952,6。993),P=0。021]、肺部感染[OR=3。927,95%CI(2。187,7。731),P=0。016]以及 ASA 分级为 Ⅲ-Ⅳ 级[OR=5。124,95%CI(3。092,8。235),P=0。032]是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1、伤前不能独立行走、心功能分级为C-D级、肺部感染以及ASA分级Ⅲ-Ⅳ级是90岁及以上超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超高龄髋骨折死亡危险因素

    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罗冲彭祥双峰陈明...
    838-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盆髋臼骨折(pelvic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PAFs)是最常见的骨盆骨折类型之一,多为高能量损伤,骨盆髋臼结构复杂,手术方法有限。髋臼骨折本身所带来的创伤和术后需要长期卧床等情况,导致其临床并发症尤为复杂。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c,VTE)是其众多并发症中发生率较高且后果严重的一种。本综述主要以PAFs术后导致的VTE为主要内容,分别从VTE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旨在帮助改善预后,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骨盆骨折髋臼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