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椎弓根双螺钉技术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椎病翻修术中的应用

    李克鹏苗军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双螺钉技术(DPST)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翻修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DPST治疗的32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21例,年龄51~74岁,平均(65.6±7.3)岁.初次手术融合节段位于L2~S1,融合范围为2~4个运动节段.记录ASD翻修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螺钉型号,在术后CT片上测量椎弓根螺钉在骨质内的有效长度,观察椎弓根破壁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90~180 min,平均(132.4±55.1)min;术中失血量为300~500 mL,平均(402.3±115.6)mL.共置入64枚DPST螺钉,螺钉直径5.5 mm 24枚、6.0 mm 40枚.总体置钉成功率为84.4%(54/64).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4±5.7)个月.至末次随访,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原椎弓根螺钉与DPST螺钉的钉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多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翻修术中,DPS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及创伤小的优点.

    椎弓根双螺钉技术邻椎病翻修术手术技巧

    复合竖脊肌平面阻滞的多模式镇痛策略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常虹张阳张立志郭航...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复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的多模式镇痛策略在腰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ESPB组和非ESPB组各40例.ESPB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以每侧0.25%罗哌卡因20mL行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非ESPB组患者不进行ESPB.记录术后2、12、24和48 h静息和运动(翻身)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阿片类药物用量、补救镇痛情况、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记录围手术期应激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非ESPB组比较,ESPB组患者术后2、12h静息和运动(翻身)VAS评分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补救镇痛情况降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迟,围手术期血糖、血清皮质醇浓度降低,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下床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ESPB的多模式镇痛策略可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竖脊肌平面阻滞腰椎后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多模式镇痛

    改良枢椎峡部螺钉技术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三维复位中的优势与临床疗效

    苑博周盛源唐一钒赵寅...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枢椎峡部螺钉技术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复位操作中的优势与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7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改良枢椎峡部螺钉,组合寰椎椎弓根/侧块螺钉进行复位植骨融合.影像结果通过寰齿前间隙(ADI)、纵向脱位比值、颈髓角(CMA)进行评估,临床疗效通过术前和末次随访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随访28(12,93)个月.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在矢状位、冠状位和水平位上均获得有效复位并维持,脊髓压迫解除,植骨融合良好;术后CT未见螺钉刺入椎管或伤及椎动脉.术前与末次随访的ADI、纵向脱位比值、CMA、JOA、NDI和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无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改良枢椎峡部螺钉技术置钉操作安全,适用于寰枢椎矢状面前后、纵向、成角脱位的三维复位.

    峡部螺钉枢椎寰枢椎脱位复位

    上颈椎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影响因素

    马楠山移平郝庆英燕文海...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患者上颈椎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22年7月行上颈椎手术的1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矢状位参数,包括枕颈角(C0-C2 Cobb角)、下颈椎曲度(C2-C7 Cobb角)、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2-C7 Cobb角为15.18°±12.41°,小于术前的24.30°±15.57°;末次随访时患者的T 1倾斜角为28.09°±15.20°,大于术前的24.14°±15.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患者C0-C2 Cobb角和C2-C7 SVA增大,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C2-C7 Cobb角与术前C2-C7 Cobb角的大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2-C7 Cobb角>20°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颈椎曲度减小.结论:接受上颈椎手术的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下颈椎曲度减小,术后下颈椎曲度的丢失与术前C2-C7 Cobb角的角度有关,术前C2-C7 Cobb角>20°可能增加下颈椎曲度减小的风险.

    寰枢椎脱位矢状位参数枕颈角下颈椎曲度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cage后移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金闪闪冯铭哲冯钰莹贺宝荣...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cage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自建库至2022年10月发表的有关腰椎后路融合术后cage后移的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值(MD).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分析11 094例患者,评估12个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梨形椎间盘[OR=6.74,95%置信区间(95%CI):2.41~18.83,P=0.0003]、终板损伤(OR=8.27,95%CI:3.08~22.16,P<0.001)、螺钉松动(OR=13.83,95%CI:5.66~33.78,P<0.000 01)、单侧钉棒系统固定(OR=4.20,95%CI:1.72~10.26,P=0.002)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 cage 后移有关;性别(OR=0.61,95%CI:0.29~1.27,P=0.19)、术前诊断(OR=1.04,95%CI:0.70~1.57,P=0.84)、手术节段(OR=0.94,95%CI:0.73~1.20,P=0.61)、多节段融合(OR=1.03,95%CI:0.73~1.46,P=0.86)、体重指数(MD=0.14,95%CI:-0.81~2.01,P=0.78)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cage后移无关.结论:梨形椎间盘、终板损伤、螺钉松动、单侧钉棒系统固定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cage后移的危险因素.

    腰椎融合术融合器后移Meta分析

    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传统下肢力线测量法的指导意义

    丁铭阳钟齐刚郑刘杰庞楠雨...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传统的下肢力线测量方法对术后站立位下肢力线的矫正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4例因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接受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患者,对术中仰卧位透视和术后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评估,分析比较术中和术后的机械轴偏向(MAD)的平均差值及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髋-膝-踝(HKA)角、术前膝关节关节线相交角(JLCA)对这种差异的影响.结果: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截骨后透视影像上的MAD与术后下肢站立全长正位X线片上的MAD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关系(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术前负重位膝关节JLCA是术中与术后MAD差异的正向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采用术中力线测量法评估下肢对齐的方法,对术后下肢力线的矫正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术者可以尝试在术前规划时结合患者的BMI、负重位膝关节JLCA引入适量的矫正不足,这样或许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术后站立位下肢机械轴线.

    胫骨高位截骨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术中下肢对齐术后下肢对齐

    膝骨关节炎患者居家康复训练后膝关节屈伸肌力的变化

    钟珊陶莉裴倩韩梦琪...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膝骨关节炎患者居家康复训练后膝关节屈伸肌力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50例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均接受3个月居家康复训练(包括健康指导和功能训练).居家康复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应用Biodex等速测试系统分别在慢速60°/s等速、中速120°/s等速和90°等长模式下对患者进行双膝屈伸肌力测试,记录峰力矩,同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西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训练前,患者患侧60°/s等速、120°/s等速、90°等长屈膝、伸膝肌力均弱于健侧(P均<0.05).训练3个月后,患者除健侧60°/s等速伸膝肌力无明显变化外(P=0.183),其余肌力均较训练前提高(P均<0.05);患者患侧60°/s等速、120°/s等速、90°等长伸膝肌力仍弱于健侧(P均<0.01),但屈膝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3个月后,患者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P均<0.01).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居家康复训练3个月后膝关节屈伸肌力明显增强,患侧与健侧屈膝肌力无明显差异,而伸膝肌力尚有差异,同时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膝关节骨关节炎屈膝肌力伸膝肌力居家康复训练

    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原位融合术的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赖良鹏孙宁武勇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原位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并对术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因跟骨骨折术后创伤性距下关节炎行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的59例患者,男51例,女8例,年龄26~71岁,平均(45.6±12.6)岁,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为满意度低组和满意度高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术前术后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探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为工伤,术后是否恢复运动和工作及术后恢复运动和工作的时间,健侧高度与患侧高度差、术前踝关节健侧背伸与患侧差值、术前患侧距骨跟骨角度、术前患侧距骨倾斜角度,术前、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评分及术前与术后AOFAS评分的差值,术前、术后负重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前与术后负重下VAS评分的差值,是否完全骨性愈合、术后是否活动受限、是否持续存在术后麻木、术后是否疼痛、术后是否肿胀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8.7±7.7)个月.术后AOFA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负重下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满意度低组8例(13.6%),满意度高组患者51例(86.4%).与满意度高组患者比较,满意度低组患者的术前AOFAS评分低、负重下VAS评分高、术后负重VAS评分高、不能恢复工作和运动的比例高.结论: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的术后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包括术前AOFAS评分和负重下VAS评分、术后负重下VAS评分、术后能否恢复工作及运动.

    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跟骨骨折影响因素患者满意度

    3D打印导板在肿瘤性长骨畸形胫骨截骨矫形中的应用

    浦飞飞张志才邵增务于一涵...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在肿瘤性长骨畸形胫骨截骨矫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2例肿瘤性长骨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3D打印导板行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术前及术后1周拍摄下肢全长及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负重线比率(WBL)、关节线相交角(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后倾角(PTS).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下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下肢畸形均得到有效矫正.术后1周,WBL和MPTA较术前明显提升(t=-7.294,P<0.05;t=-4.153,P<0.05),JLCA较术前明显降低(t=-1.463,P<0.05),术前和术后PTS无明显变化(t=2.284,P>0.05).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t=-5.087,P<0.05),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Lysholm评分相比无明显变化(t=1.245,P>0.05).结论: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肿瘤性长骨畸形截骨矫形,可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功能.

    骨肿瘤长骨畸形3D打印截骨矫形

    慢病毒介导长链非编码RNA XLOC 015548基因编辑的C2C12细胞模型建立

    翁鉴齐天天魏懿浩于斐...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XLOC_015548基因敲减或过表达后C2C12小鼠成肌细胞中目的基因及成肌分化因子的表达情况.构建XLOC_015548基因编辑成肌细胞模型,为今后进一步实验提供基础.方法:根据RNA测序结果得出相关序列,拟构建XLOC_015548敲低及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对C2C12成肌细胞系进行转染,制备出XLOC_015548基因编辑成肌细胞模型.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慢病毒感染细胞后绿色荧光蛋白质的表达.当XLOC_015548被敲除或过表达后,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XLOC_015548及成肌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采用1、2、5、10、20、30的梯度感染复数(MOI)对成肌细胞进行转染,经嘌呤霉素筛选后,成功构建以MOI为20感染条件的XLOC_015548基因编辑成肌细胞模型.利用RT-qPCR初步检测出过表达XLOC_015548时,肌源性分化因子Myod的表达量升高,敲低XLOC_015548时则得到相反的结果.Western Blot实验提示过表达XLOC_015548可以提高Myod、Myogenin蛋白表达量,敲低后则得到相反的结果.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长链非编码调节因子XLOC_015548的基因编辑成肌细胞模型,初步验证了各组细胞模型中XLOC_015548的表达量,并探究其表达量与肌源性分化因子的相关性,该细胞模型可用于后续对失神经肌萎缩等骨科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

    长链非编码RNA成肌细胞分化慢病毒RNA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