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杨帅史尉利陈临新皮彦斌...
    57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20例Hepple Ⅴ型OL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18~53岁,平均(37.7±8.8)岁.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踝关节活动评分(AAS).记录患者术后行二次关节镜检查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评分及末次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软骨修复组织磁共振观察(MOCART)评分.随访过程中观察患者供区损伤症状,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取骨侧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0例患者随访60.9~81.9个月,平均(71.3±6.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A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优1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0%(19/20).20例患者术后均行踝关节MRI检查,末次MRI检查MOCAT评分为(72.5±7.5)分;11例(55.0%)患者术后行二次关节镜检查,ICRS评分为(9.7±0.9)分.6例(30.0%)患者膝关节取骨区有轻微不适感.末次随访时患者取骨侧膝关节VAS评分为0.0(0.0,0.0)分,Lysholm评分为96.5(92.0,99.5)分.结论: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 Ⅴ型OLT的中长期疗效良好,且关节镜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距骨骨软骨损伤HeppleⅤ型自体骨软骨移植供区损伤

    基线抑郁焦虑状态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杨莹张浩然田雪王升儒...
    584-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术前合并抑郁和焦虑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4-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0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当日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抑郁分为HADS-D+组(29例)和HADS-D-组(101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焦虑分为HADS-A+组(37例)和HADS-A-组(93例).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量表(SRS-22)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HADS-D+组患者SRS-22总分及治疗满意度评分均低于HADS-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论是否合并抑郁,患者SRS-22总分及自我形象、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ADS-D-组患者疼痛、心理状况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HADS-A+组患者活动能力、心理状况、治疗满意度评分均低于HADS-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论是否合并焦虑,患者SRS-22总分及自我形象、治疗满意度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ADS-A-组患者疼痛、心理状况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论是否合并抑郁或焦虑的患者,脊柱侧凸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IS患者接受脊柱矫形手术后,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与不合并抑郁或焦虑的AIS患者相比,合并抑郁或焦虑的AI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差.

    抑郁焦虑脊柱侧凸脊柱外科生活质量

    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扩散张量成像的参数特点及其价值

    王晋超宋卿鹏蒋雯李广祺...
    591-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DCM)患者术后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参数特点及其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59例DCM患者(DCM组),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进行本研究.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招募21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测量两组C2/3~C6/7椎间盘节段的DTI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系数(AD)、径向扩散系数(RD),并进行比较.记录DCM患者颈椎JOA评分,并分析DTI参数与颈椎JO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应节段比较,DCM组患者脊髓受压最严重(LMC)节段AD、RD、MD均升高,FA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脊髓内无T2加权像高信号的DCM患者相比,脊髓内存在T2加权像高信号的DCM患者AD、RD、MD更高,FA更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脊髓横截面积(CSA)未减小的DCM患者相比,CSA减小的DCM患者RD、MD更高,FA更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D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患者LMC节段FA与颈椎JO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9,P<0.001),RD、MD与颈椎JO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61、-0.461,P均<0.001).结论:DTI检查能够反映DCM患者术后脊髓的病理改变.DTI参数尤其是FA、MD、RD有望成为脊髓损伤评估的客观指标.

    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扩散张量成像脊髓损伤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应用斜面外套管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永杰王彦辉袁鑫刘亚东...
    597-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与应用传统平面外套管对比,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应用斜面外套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189例接受PVP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5例患者术中使用斜面外套管(斜面外套管组),94例患者术中使用平面外套管(平面外套管组).术后第1天行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及弥散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斜面外套管组患者骨水泥皮质性渗漏率为13.7%(13/95),静脉性渗漏率为12.6%(12/95),均低于平面外套管组患者的24.5%(23/94)和51.1%(48/94)(P均<0.05).斜面外套管组患者骨水泥弥散良好率为82.1%(78/95),优于平面外套管组患者的69.1%(65/94)(P<0.05).斜面外套管组患者手术时间少于平面外套管组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应用斜面外套管[比值比(OR)=0.173,95%置信区间(95%CI):0.068~0.439,P=0.000]和轻度骨折(OR=0.176,95%CI:0.066~0.475,P=0.001)是骨水泥皮质性渗漏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存在骨皮质破裂(OR=5.294,95%CI:1.094~25.617,P=0.038)是骨水泥皮质性渗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用斜面外套管(OR=0.068,95%CI:0.029~0.159,P=0.000)是骨水泥静脉性渗漏发生的保护因素,性别为男性(OR=2.701,95%CI:1.071~6.817,P=0.035)是骨水泥静脉性渗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OVCF PVP术中应用斜面外套管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并且能够达到更好的骨水泥弥散效果.

    斜面外套管骨水泥渗漏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膝单髁置换术后髌股关节生物力学变化的相关研究

    黄晓丹李华杨山赵茗...
    604-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膝单髁置换术(UKA)后髌股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对1名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CT扫描,根据膝关节CT扫描数据和单髁膝关节假体三维扫描数据构建正常膝关节和UKA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对UKA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时髌股关节应力变化进行动态有限元分析.结果:屈曲角度为0°、30°时,UKA手术前后髌骨接触表面应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屈曲角度为60°、90°时,UKA术后髌骨接触表面应力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UKA可减轻患者膝关节屈曲时的髌股关节作用力,可应用于合并髌股关节损害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

    单髁关节置换术有限元分析膝关节

    感染翻修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再清创的疗效分析

    陈权曹力张晓岗
    609-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清创保留假体联合抗生素(DAIR)治疗感染翻修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DAIR治疗104例早期PJ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有无翻修手术史分为翻修手术组25例和初次手术组7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部位、体重指数(BMI)、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致病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翻修手术组患者获得0.3~127.0个月随访,平均(51.9±43.7)个月;初次手术组患者获得0.6~131.0个月随访,平均(63.5±40.0)个月.末次随访时,翻修手术组的治疗成功率为56.0%(14/25),低于初次手术组86.1%(68/79)(P<0.05);翻修手术组中既往单次翻修手术史PJI治愈率为75.0%(12/16),高于既往2次及以上翻修手术史PJI的治愈率22.2%(2/9)(P<0.05).翻修手术组(71.4%)和初次手术组(82.4%)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修手术组患者KSS和HHS分别由术前(36.2±8.1)分和(41.4±6.5)分提高至(64.7±11.7)分和(70.7±11.1)分(P均<0.001).初次手术组患者KSS和HHS由术前(39.4±7.6)分和(44.0±7.2)分提高至(80.2±8.2)分和(81.7±6.7)分(P均<0.001).翻修手术组患者术后KSS和HHS均低于初次手术组(P均<0.05).翻修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0%(14/25),高于初次手术组的24.1%(19/79)(P<0.05).结论:DAIR治疗既往有翻修手术史的早期PJI效果欠佳,而对于2次及以上翻修术后的早期PJI,则不建议使用DAIR治疗.

    翻修初次早期假体周围感染保留假体清创术

    髋部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穆雪萌张恒岩张保中高鹏...
    616-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髋部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 118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两组患者性别、体重指数(BMI)、术前血液学检测指标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髋部骨折术后SSI的危险因素,而后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1 118例患者中,1.6%(18/1 118)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发生SSI.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吸烟、BMI、术前白蛋白水平是髋部骨折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946[95%置信区间(95%CI):0.865~0.962],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发生率曲线与实际发生率曲线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性别、吸烟史、BMI、术前白蛋白水平的髋部骨折术后SSI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SSI的发生率.

    手术部位感染髋部骨折危险因素列线图临床预测模型

    骨科-老年科共管模式下手术治疗稳定型与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刘刚陈依民葛宇峰谭哲伦...
    62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骨科-老年科共管模式下手术治疗稳定型与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采用骨科-老年科共管模式下手术治疗的45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骨折分型将患者分为稳定型骨折组(180例)和不稳定型骨折组(27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及日常活动能力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6~71个月随访,平均(47.8±15.4)个月.术后3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老年科共管模式下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较高、活动能力明显下降,稳定型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和日常活动能力相似.

    髋部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中期随访

    前后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跨骶骨的髂骨间接骨板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的效果对比研究

    刘伟宋远征杨茂杰孟乾...
    628-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前后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跨骶骨的髂骨间接骨板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腹直肌外侧入路组42例,前后入路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恢复情况、骨折复位质量、疼痛情况、骨盆功能、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7~12个月随访,平均(10.5±1.3)个月.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前后入路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前后入路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盆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P)水平均高于术前(P均<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前后入路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直肌外侧入路与前后入路跨骶骨的髂骨间接骨板治疗SJDISWF的复位质量、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安全性相近,但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有效改善术后骨代谢生化标记物N-MID、OC、BAP水平.

    前后入路腹直肌外侧入路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托外固定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刘名名韩晓光张琦王超...
    635-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佩戴颈托外固定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为脊柱外科加速康复管理提供循证和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佩戴颈托组(50例)和佩戴颈托组(50例).不佩戴颈托组患者术后全程不佩戴颈托进行日常生活,佩戴颈托组患者术后佩戴颈托2周进行日常生活.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度(ROM)、颈椎曲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不佩戴颈托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与佩戴颈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时间因素对颈椎VAS评分、JOA评分、NDI、颈椎ROM、颈椎曲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VAS评分、NDI均低于术前,JOA评分均高于术前,颈椎ROM、颈椎曲度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VAS评分、JOA评分、NDI、颈椎ROM、颈椎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08,P=0.271;F=4.091,P=0.484).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佩戴颈托与不佩戴颈托的临床结果相似.术后使用颈托并不会增加患者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对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NDI、颈椎ROM、颈椎曲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影响.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托加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