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氨氧化微生物对硝化潜势和N2O生成的贡献

    王大玲杨雨虹贺惠米铁柱...
    6828-6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春季东海表层沉积物中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表达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培养实验,探究了沉积物中活性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及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对硝化潜势和N2O生成的相对贡献。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AOA amoA基因表达水平(4。49×102~2。17×106copies/g)显著高于AOB(6。60×101~7。65×105copies/g),二者的amoA基因表达水平均表现出近岸低(AOA:8。92×105copies/g;AOB:2。06×103copies/g)、远岸高(AOA:1。05× 106copies/g;AOB:4。06×104copies/g)的空间分布特征;近岸沉积物的硝化潜势高于远岸;从近岸到远岸,硝化过程由AOA主导逐渐转变为AOB主导。在N2O生成过程中,NH4+的添加能显著促进N2O的生成;相对于AOA,AOB在N2O生成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东海沉积物氨氧化微生物潜在硝化速率N2O

    锁磷剂-苦草联用对沉积物水界面中钴的影响研究

    李敏娟燕文明陈翔李琪...
    6838-6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生植物和锁磷剂(LMB)耦合作用对浅水湖泊沉积物溶解态钴(Co)的去除效果和机制,以富营养化的太湖梅梁湾底泥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孔隙水采样技术(HR-Peeper)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对照组、锁磷剂组、苦草组及联用组),解析原位状态下(加入修复材料后的第15,35和66d)10~-100mm间隙水中溶解态Co、Fe(Ⅱ)及锰(Mn)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LMB及苦草均可显著改善沉积物剖面氧化还原环境(P<0。05);较对照组,实验组沉积物剖面中溶解态Co浓度下降了 0。59%~38。18%;联用时Co的释放和迁移主要受苦草根际Fe/Mn斑吸附和锁磷剂吸附作用共同控制,且锁磷剂可促进苦草生长;表层0~2cm底泥中可提取态(F1+F2+F3)占比为54。91%~80。49%,两者联用促进了酸可提取态Co向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转化;沉积物-水界面Co的释放主要受Mn的氧化还原控制。

    苦草锁磷剂沉积物溶解态Co

    土地利用对黄河上游河流碳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

    叶凌黄镜洁尹琼琳谢磊...
    6846-6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河流清水河为研究对象,结合宏基因组技术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体碳氮循环微生物影响。结果发现,林地用地对水体污染较小,其中 NH4+-N、NO3--N、TN、COD 平均浓度分别为 0。19、1。35、1。66、21。92mg/L,城乡用地造成水体 NH4+-N(4。23mg/L)、COD(48。8mg/L)浓度增加,农田用地导致水体NO3-N(21。62mg/L)、TN(31。59mg/L)浓度增加。硝化基因amoAB、nxrAB与碳循环基因sucCD、IDH13、mdh、porAB、gap2在林区河段的相对丰度较高;而反硝化基因napAB、nirKS、nosZ在城乡区河段、农田区河段相对丰度较高。林区河段、城乡区河段碳氮功能优势微生物种类(>20种)高于农田区河段(15种)。微生物网络关系表明,城乡区河段和农田区河段相关性边数小于35,林区河段大于35,林区河段微生物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城乡区河段,Paracoccus、Sphingomonas菌属与NH4+-N呈显著负相关,Thalassiosira菌属与NO3--N呈显著正相关;农田区河段,Leptothrix、Methylocystis 与 NH4+-N、COD 呈显著负相关,Acidovorax、Flavobacterium、Hydrogenophaga 与 NO3--N 呈显著负相关。

    黄河上游河流土地利用碳氮循环微生物

    长荡湖前置库悬浮颗粒物特征及与水质间的关系

    张松贺段如菲罗敏陈辉...
    6858-6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前置库内悬浮颗粒物(SPM)特征及对水质的潜在影响,对2022年12月(枯水期)、2023年4月(平水期)及8月(丰水期)长荡湖大浦港前置库上、中、下游区域水体SPM粒径特征和空间分布,以及水质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原位试验分析了丰水期SPM的拦截机理。结果表明,前置库对NH4+-N、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46。42%、51。59%和36。83%,入库区域对污染物削减贡献大。表层水体内SPM粒径对SPM中TOC(P=0。018)和TN浓度(P=0。011)有显著影响,粒径增加携带的碳、氮浓度也相对增加。原位试验结果显示表层和底层水体捕获的沉降颗粒物内TN和TP浓度分别是自由水体的2。33~5。25和4。53~5。72倍,且水体氮、磷浓度与SPM内氮、磷的浓度分布呈负相关,表明SPM作为污染物的运输和吸附载体,通过吸附、沉降等作用影响水体污染物的转化。前置库能够通过去除SPM而改善入湖水质,为高浊度水体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前置库悬浮颗粒物水质净化

    人工紊流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的影响

    刘欢王娜张海涵刘涛...
    6865-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水体扰动对藻类生长和生理学影响机制,研究了人工紊流扰动下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生长代谢和光合作用。结果表明:适当的扰动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细胞对氮磷的吸收,从而促进藻类的生长,而过高的扰动则会抑制藻类生长。同时,适宜的扰动增加了藻细胞的光合活性和光合速率及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试验进行14d时,400r/min扰动组中的光系统Ⅱ(PS Ⅱ)有效量子产量(Y(Ⅱ))是扰动前的3。77倍。而500r/min转速下,铜绿微囊藻细胞通过产生更多的抗氧化酶来抵抗积累的活性氧(ROS)对细胞带来的氧化损伤,以维持细胞自身的正常生长。三维荧光结果表明,适宜的扰动会促进藻类胞内有机物(IOM)的生成。因此,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水体中通过一定的紊流扰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原位抑藻。

    人工紊流铜绿微囊藻生长代谢活性光合作用

    平原河网溶解无机氮来源的稳定同位素示踪——以温瑞塘河为例

    刘音利廖忠鹭王芃玮詹晨灿...
    6874-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浙江典型平原河网—温瑞塘河为研究区,联合多种水化学参数和稳定同位素(δ15N/δ18O-NO3-、δ15N-NH4+、δ18O-H2O),识别了水体溶解无机氮(DIN)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耦合硝酸盐和氨氮浓度及其同位素和贝叶斯污染源解析模型(SIAR)的DIN定量源解析方法,计算了温瑞塘河各污染源对DIN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温瑞塘河DIN污染严重,其浓度变化范围为1。43~12。88mg/L,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分别占DIN的63%、35%和2%;DIN污染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时间上DIN浓度呈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呈现主河道<支流,城乡结合部河道<城市河道的特点;研究区DIN转化以硝化过程为主,反硝化过程不明显;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粪便污水、土壤氮、化肥和大气沉降对丰水期水体 DIN 的贡献率分别为(71。29±14。24)%、(18。96±13。89)%、(6。78±5。91)%和(2。97±2。28)%,对平水期 DIN 的贡献率分别为(57。51±15。53)%、(25。01±16。45)%、(15。24±8。19)%和(2。25±2。28)%,对枯水期 DIN 的贡献率分别为(57。60±16。27)%、(26。75±17。58)%、(13。03±7。95)%和(2。61±2。55)%;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氮和粪便污水贡献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建立的DIN溯源方法能够有效计算不同污染源对水体DIN的贡献率,弥补了以往研究只单独解析硝酸盐或者氨氮来源的不足。

    平原河网溶解无机氮稳定同位素污染源解析SIAR模型

    高级氧化法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进展——基于硫酸根自由基

    申祖武罗浩伟覃琦露安淼...
    6886-6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水环境中广泛检测到具有高生态毒性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工艺(SO4-·-AOPs)因其高氧化潜能以及与其他AOPs相比在EDCs修复中的有效性而被广泛认可。本文首先综述了不同过硫酸盐(PS)活化方法(如过渡金属活化、碳材料活化、热活化、紫外活化、电化学活化和超声活化)的活化机理及其在去除EDCs中的应用,指出各活化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总结一些提升其活化性能的有效策略。其次,介绍了以亚硫酸盐作为产生SO4-·的新型前体的应用,并强调EDCs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的毒性变化。最后,对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未来可考虑扩大机器学习在预测SO4-·对不同EDCs的反应性、氧化机制、生成的转化产物及其毒性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SO4-·-AOPs的实际应用潜力。

    硫酸根自由基内分泌干扰物过硫酸盐活化机理毒性变化

    拉萨河内分泌干扰物与个人护理品的赋存与风险

    顾晓云嘎玛卓玛叶鑫彤鲁旭阳...
    6908-6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拉萨河,研究其干流及主要支流枯水期表层水中9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和个人护理品(PCPs)的赋存,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拉萨河中EDCs和PCPs类污染物检出率为53%~100%,其中双酚A,三氯卡班,雌三醇和咖啡因检出率>90%,各污染物平均浓度范围2。28~19。45ng/L,咖啡因和三氯生浓度最高,分别达36。8和27。4ng/L。污染物从上游至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中上游以甾类EDCs为主且支流浓度高于干流,来源于牛羊粪便,中游水库对甾类EDCs具有明显消减作用,下游则以酚类EDCs和PCPs为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经拉萨市区至汇入雅鲁藏布江前的干流段为高污染区域。依据风险熵值评价,拉萨河水生态风险整体呈下游>中游>上游趋势,鱼类相比藻类和水蚤更为敏感,甾类EDCs(17a-乙炔基雌二醇,17β-雌二醇,雌酮)对鱼类呈高风险,辛基酚在浓度较高的下游对藻类呈中风险,三氯生对水生生物风险较低,双酚A和三氯卡班无风险。

    内分泌干扰物个人护理品拉萨河分布来源生态风险

    Fe(Ⅵ)@PMS双氧化体系降解废水中的尼泊金甲酯

    赵文博苏冰琴张霞玲宋鑫峂...
    6921-6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高铁酸钾活化过一硫酸盐(Fe(Ⅵ)@PMS体系)降解废水中的尼泊金甲酯(MeP)。考察了不同Fe(Ⅵ)投加量,PMS浓度,初始pH值,反应温度,MeP初始浓度和共存离子对MeP降解性能的影响。基于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了多因素实验,拟合了 MeP降解率与Fe(Ⅵ)投加量,PMS浓度和初始pH值之间的关系,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Fe(Ⅵ)投加量为0。92g/L,PMS浓度为1。08mol/L,初始pH值为6。83,反应温度25℃的条件下,反应60min MeP的降解率可达99。03%,与模型预测MeP最大降解率99。17%相近,表明该响应面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和预测能力。Cl-,NO3-,HCO3-和SO42-对 MeP的降解均没有显著影响。活性氧化物种鉴定实验证明,MeP的降解由自由基(·OH和SO4-·)和非自由基(1O2)氧化共同完成,其中1O2发挥主要作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显示,MeP降解的主要途径包括羟基化和脱羧反应。ECOSAR毒性分析显示,Fe(Ⅵ)@PMS体系可以显著降低MeP的毒性,最终将MeP分解为无毒无害的产物。

    高铁酸盐Fe(Ⅵ)过一硫酸盐(PMS)双氧化体系尼泊金甲酯(MeP)响应面分析降解机制

    MOF衍生FeOOH-MnOx活化PMS降解盐酸四环素

    陆正义王永全蔡蓝燕曾静...
    6935-6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金属有机框架(Mn-MOF-74)为前驱体,通过煅烧后引入Fe2+合成FeOOH-MnOx,并将其作为催化剂有效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TCH)。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证明催化剂为交织多面体结构。BET测试表明FeOOH-MnOx的比表面积约为改性前的2。25倍,为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提供了条件。在最佳条件下(10mg/LTCH,0。1g/L催化剂,1mmol/L PMS),FeOOH-MnOx/PMS体系中TCH去除率为92。5%,在无机离子干扰和真实水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电子顺磁共振(EPR)和猝灭实验结果表明O2·-为降解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XPS结果显示了 Fe2+的成功引入,Fe、Mn共存可以促进Mn(Ⅲ)/Mn(Ⅱ)和Fe(Ⅲ)/Fe(Ⅱ)的转化,加快电子转移速率,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

    盐酸四环素(TCH)MnOxFeOOHO2·-过一硫酸盐(P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