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废旧轮胎裂解炼油中试技术、环境及经济评估

    黄海延李子锋徐刘杰王超...
    2916-2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废旧轮胎热解基础特性基础上,综合评估一项炼油中试工艺的产物特征、环境污染及效益。研究发现,热解温度区间为300~350℃时,该工艺所产生的CO2、SO2以及NOx等气体污染物较少,具有环保潜力。在不同热解温度下产生的重型燃料油成分及含量分析中,250~350℃温度区间产出的重型燃料油最符合预期定位,其中沥青质含量较低,范围为4。45~5。68%,而烯烃含量较高,范围为18。27~25。18%。经综合评估,中试工艺最优生产温度条件为350℃,年利润为198。18万元,资金回收周期为34个月。研究结果从技术、环境和经济三方面综合评价并优化废旧轮胎低温裂解炼油中试工艺,可为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实践。

    废旧轮胎低温裂解燃料油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与受偿县域经济增长——基于新安江第三轮生态补偿的准自然实验

    杨永亮王维覃琼霞
    2923-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协同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新安江第三轮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受偿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安江第三轮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显著的促进了受偿县域经济增长,受偿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分别提升了约4。4%和4。3%,历时9年3轮的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具有明显的动态累积效应,统筹分析发现新安江的3轮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受偿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随机生成实验组、合成控制法等一系列检验证明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进一步,本文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财政压力的不同会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差异化的影响,杭黄高铁的开通也深化了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受偿县域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跨界生态补偿县域经济增长新安江机制分析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汾河流域为例

    吕文宝徐占军杨丽琪祁强强...
    2937-2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汾河流域耕地外源胁迫视角出发,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土壤侵蚀、沙化、盐渍化、污染、遥感生态指数和植被生产力等监测指标。构建胁迫—抵抗—响应框架下动态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对耕地进行分区,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结果显示:(1)2011~2021年,晋中盆地及其东北部所属的部分县区受土壤污染、盐渍化程度加重的影响较大,外源胁迫值略微上升,其他地区则以外源胁迫值降低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1。66%;抵抗值上升明显,98。69%的耕地处于上升状态,在空间格局上基本形成以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为双核心的增长区;83。13%的耕地处于响应值上升状态,下降区则集中在晋中盆地及东北部。(2)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明显上升,99。06%的耕地处于稳定性增加状态,晋中盆地以稳定性略微上升为主,下游临汾盆地及河谷地区则以显著上升为主,区域之间的稳定性差异逐渐缩小,核心原因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3)基于稳定性及其内涵指标,将研究区划分为黄土丘陵—核心治理区、晋中盆地—都市农业区、灵霍山峡—生态保障区、临汾盆地—保育缓冲区和河谷平原—稳产增产区,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耕地保护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外源胁迫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时空演变汾河流域

    长株潭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关系

    周雅萍赵先超
    2948-2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地理统计、交通路网等多源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构建人类足迹指数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模型和流向损益模型测度1990~2020年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深刻影响。结果表明:近30a来长株潭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持续上升,增长率为33。33%,整体呈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空间演变特征。199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速率为1。38×108元/a缓慢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现出"边缘区较高,核心区较低"的分布格局,林地转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价值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因子探测人类活动强度q值由0。348增至0。394,较好地解释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现象,风险探测发现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在人类活动强度异常范围0。3~0。7内保持平衡。研究时段内Moran's I从-0。363变化为-0。491,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负向效应加剧,高-低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中心城区,低-高聚类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边缘海拔较高的森林山脉密集地。

    人类活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联地理探测长株潭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