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何汉漪

双月刊

1001-9308

coog@cnooc.com.cn

0312-2824318

074010

河北省高碑店市东大街22号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Journal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Geology)
查看更多>>《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创刊于1987年,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主办,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本刊面向国内外石油行业,不仅刊载海洋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油气测试、油气田开发、油气勘探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报道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动向和新进展,也刊载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有参考意义的学术理论、应用技术及其它区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湖凹陷黄岩7-1及14-1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陈晓东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藏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的油、气不同源,并且具有多期成藏与垂向运移特征.油气藏地球化学运移参数特征,以及流体相态与烃源岩的关系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为近源成藏,烃源岩对平面上油气的相态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油气藏地质特征和流体PVT测试结果,推测黄岩7-1及14-1油气藏为次生凝析气藏,其圈闭中先聚集了石油,而后随着烃源岩进一步演化,大量天然气不断形成并被连续充注到圈闭之中,从而导致油藏气侵而形成次生凝析气藏.

    油气藏特征多期成藏垂向运移近源成藏油藏气侵次生凝析气藏黄岩7-1及14-1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两种热体制下烃源岩的热演化

    周瑾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不同区带的单井流体包裹体、镜质体反射率以及盆地模拟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烃源岩的热演化存在2种热体制,即正常热传导下的热体制和叠加了异常岩浆热作用的热体制.在正常热传导背景下,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沉积速率、升温速率、成熟速率以及生烃速率等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依次控制;局部岩浆热作用会产生古地温的浅部高温现象,它对加速该区烃源岩层的生烃过程以及提高生烃量和生烃速率具有促进作用.

    烃源岩热演化正常热传导岩浆热作用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沉积速率生烃速率西湖凹陷

    丽水凹陷晚古新世海平面变化及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杨玉卿田洪姜亮刘大能...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9口钻井的岩性、古生物、重矿物及测井等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对丽水凹陷晚古新世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利储层的分布进行了预测.晚古新世丽水凹陷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海侵.第一次海侵发生在灵峰组沉积晚期,规模相对较小,位于凹陷中部的灵峰凸起构造带仍出露水面,成为局部物源区;此时期在凹陷边缘主要形成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凹陷中心区形成浅海沉积体系并伴有重力流沉积.第二次海侵发生在明月峰组沉积中期,规模比第一次大,不仅使凹陷边缘成为浅海环境,而且灵峰凸起构造带也沉没于水下,变为碳酸盐岩台地和浅海环境;在这次海平面升降过程中,凹陷陡坡带发生多次重力滑塌,于凹陷深水区形成多期次的浊积扇体,在区域上这些浊积扇体位于丽水西次凹的沉降和沉积中心区.丽水凹陷已发现的含油气储层主要是位于两次海侵最大海泛面之下的深水浊积扇砂体,类似的砂岩储层在丽水西次凹分布还较广泛,但以紧邻灵峰凸起构造带西侧凹陷中心区的明月峰组最为有利.

    丽水凹陷晚古新世海平面变化沉积体系有利储层分布

    西湖凹陷重点构造的精细处理及其效果分析

    侯志强高顺莉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的地震资料多次波发育,中深层反射能量较弱.国内外多个处理中心对该区资料进行过多次处理,但处理结果都不很理想.在分析以往处理流程和处理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次地震资料精细处理以压制多次波为主要目的,探索出了一套联合使用Radon变换、预测反褶积和F-K变换等方法的处理流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精细处理压制多次波Radon变换预测反褶积F-K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