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何汉漪

双月刊

1001-9308

coog@cnooc.com.cn

0312-2824318

074010

河北省高碑店市东大街22号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Journal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Geology)
查看更多>>《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创刊于1987年,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主办,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本刊面向国内外石油行业,不仅刊载海洋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油气测试、油气田开发、油气勘探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报道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动向和新进展,也刊载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有参考意义的学术理论、应用技术及其它区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

    李廷栋莫杰许红
    79-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以往黄海油气勘探在找油思路、勘探深度、勘探领域、勘探部署和勘探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概述了南、北黄海地质构造、盆地演化、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黄海油气资源远景的几点认识.

    地质构造油气资源黄海

    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

    杨显成刘利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足的气源、多种类型圈闭及优质的区域盖层和局部盖层构成研究区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研究表明,温压场直接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异和聚集,埋深处于2000m以上的圈闭有利于天然气成藏;断层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而且为油气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元结构与生烃、运移和圈闭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断裂带天然气成藏模式揭示,油气聚集从洼陷中心到边缘呈油藏-气顶油藏-纯气藏的分布规律.

    断裂带天然气温度压力三角洲东营凹陷

    南海东北部中晚中生代构造、古地理背景及油气远景分析

    杨静冯晓杰范迎风朱淑芬...
    89-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自晚三叠世以来,影响南海东北部构造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因素主要是太平洋而并非特提斯.本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有利于煤系烃源岩的形成;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气候条件对生烃相对不利;晚中生代弧前盆地构造背景不利于形成特提斯域所拥有的优质碳酸盐岩-蒸发岩储盖组合.勘探实践证明,南海东北部的中生界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但油气勘探不应简单套用特提斯模式.

    南海东北部中生代古地理油气远景

    CZ35-2-1井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异常分析

    傅宁刘英丽熊斌辉李友川...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CZ35-2-1井是南黄海勿南沙隆起上钻探的第一口探井,由于该井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出现异常且相互间矛盾突出,因而常规评价方法难以确定其质量.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岩浆热液活动热事件和上古生界含煤泥岩的二次生烃是造成本井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异常和矛盾的主要原因;上古生界含煤泥岩可能是一套以Ⅲ型干酪根为主的好的气源岩.

    勿南沙隆起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异常岩浆热液活动二次生烃

    前第三系烃源岩埋藏史与生、排烃史研究--以南黄海南部坳陷为例

    崔护社谢晓萍沙世锦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现有盆地模拟软件为手段,结合钻井资料,采用大面积分凹陷已钻井或人工井与二维地震解释资料相结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在开展部分已钻井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以及多模式模拟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对南黄海南部坳陷前第三系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排烃史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前第三系主力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生、排烃史模拟的精度;南黄海南部坳陷普遍存在多期抬升剥蚀,其古生界生烃潜力优于中生界,以生气为主;南黄海南部坳陷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具有2个生、排烃高峰期,排气作用可持续至今.

    前第三系烃源岩埋藏史生、排烃史南黄海南部坳陷

    马东东地区深部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尹伟林双运赵郁文宋元林...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东东地区深部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异常超压的形成与分布是影响本区深部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沉积环境对深部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岩石组分、结构和沉积相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成岩作用中的铁白云石沉淀和硅质增生是导致深部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大量生烃以及粘土矿物在转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酸性水的溶解作用是产生大量次生孔隙的重要因素,而深部异常超压的存在是部分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

    马东东地区深部储层物性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异常超压

    东营凹陷通王断裂带古流体势演化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宋书君刘震赵阳吕优良...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动力场,即地下流体势.恢复自烃类形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古流体势恢复可以归结为古孔隙度、古埋深及古地层压力的恢复.东营凹陷通王断裂带沙二段和沙三中段在东营末期和明化镇末期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分析表明,东营凹陷南斜坡下第三系油气藏的分布与古流体势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与古流体势演化的关系又不完全一样.

    东营凹陷古流体势古孔隙度古埋深古地层压力油气藏分布

    渤海QK17-2油田大位移水平井完井液体系研究

    姜伟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大位移水平井完井液体系的研究内容及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该项研究是海洋大位移钻井技术研究课题(863-820-09-02)的配套研究内容.大位移水平井完井液体系研究突出了4个特点:大位移井水平段完井液悬浮、携带、运移的特点及其特殊要求;大位移水平井需要砾石充填长期防砂完井;考虑套管射孔作业过程对储层保护的影响;考虑打开储层后各种工作液对储层的综合影响.通过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取得了4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大位移水平井射孔后的屏蔽暂堵储层保护技术;大位移水平井射孔液的悬浮携砂技术;大位移水平井砾石充填携砂液的胶液悬浮、携砂及破胶技术;水平井工作液综合影响评价思路和技术.大位移水平井完井液体系应用于渤海QK17-2油田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今后在渤海进一步应用大位移水平井技术和有效地开发边际油田提供了借鉴.

    渤海大位移水平井完井液体系储层保护室内研究现场应用

    多油层合采的油井产液及含水特征分析

    唐仁选谈士海郎春艳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油层合采时,由于层间压力及物性的差异,各油层对油井产量及含水率的贡献不同.论文从简单常见的油水两层模型入手,假定各油层地饱压差较大,油层为刚性水驱,基于达西定律,结合分层和全井的IPR曲线,推导出了全井的含水率与井底流压、含水率与产液量、含水率与产油量、产油量与产液量的关系式,并通过实例对这些关系式进行了分析讨论.论文虽以油水两层为例,但其研究思路、方法和所得结论可推广到含油气两相流条件下的多层油藏.

    多油层合采流压产液含水

    超常规稠油油藏改进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方式应用研究

    杨乃群常斌程林松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辽河超常规稠油油田的生产实际,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及其改进方式(蒸汽和气体联合泄油、单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以及强化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开采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以上几种开发方式进行了模拟,将模拟结果与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方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方式优选.优选结果认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及强化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是开采超常规稠油油藏较为有效的开发方式;在超常规稠油开发早期,应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后期应转为强化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调研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确定了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和强化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进行超常规稠油开发的技术指标并进行了参数优化,分析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对超常规稠油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超常规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改进方式方式优选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