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上油气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上油气
中国海上油气

姜伟

双月刊

1673-1506

coog@cnooc.com.cn

010-84522635

10002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1层

中国海上油气/Journal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海上油气》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综合性技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 11-5339/TE),重点报道我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采工程及海洋石油工程。《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和《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核心期刊,已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全国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曾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两刊于2001年同时进入“中国期刊方阵”,位于“双百”和“双效”层面。《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己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或列为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渤海海域浅层岩性勘探新进展与勘探关键技术

    周家雄杨海风明君胡安文...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渤海海域浅层规模型构造圈闭已经钻探殆尽,向岩性勘探转移势在必行.但浅层岩性勘探在规模型砂体展布、油气富集模式、薄层砂体边界精细刻画及烃检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基于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浅层区域沉积格局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明确了迁移型曲流河、稳定型曲流河、河-湖交互沉积发育模式及规模型砂体分布规律,建立了高凸起区、低凸起区、凹中隆起区和洼陷区4类浅层大面积岩性油气富集模式,同时创新形成井震匹配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的砂体描述技术和基于频变AVO特征差异的综合烃类检测技术,推动了渤海海域浅层大面积岩性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垦利6-1、垦利10-2、渤中19-2和秦皇岛27-3等大中型油田.系统总结渤海海域浅层岩性勘探成果,以期对陆相断陷盆地浅层规模型岩性油气藏勘探起到借鉴作用.

    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垦利6-1垦利10-2渤中19-2秦皇岛27-3勘探新进展关键技术

    渤海海域渤中19-2大型岩性油田发现与成藏新认识

    王昕杨海风许鹏王德英...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渤海海域勘探程度的增加,寻找浅层规模岩性油气田难度日益加剧.2021年,在渤中凹陷西南部洼中隆,发现了渤中19-2大型河流相岩性油气田.利用地震、薄片、地化等资料,对渤中19-2油田关键成藏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明下段大型曲流河频繁迁移,不同期次河道交切叠置,控制了规模性岩性圈闭的形成;②深浅汇油背景垂向叠置,为浅层油气富集提供有利构造背景;③渤中19-2构造明下段北西向河道砂体与关键断裂具有良好的"断-脊"配置关系,形成烃柱高度大的"一级充注";④渤中19-4构造紧邻油源断裂形成"双脊继承-强活动断层-局部砂体"成藏模式,渤中19-2构造远离油源断裂形成"双脊接力-强活动断层-连片砂体"成藏模式.渤中19-2油田的发现,证实了渤海海域洼中隆起区浅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有助于类似地区大面积岩性勘探取得新突破.

    渤海海域新近系渤中19-2渤中19-4岩性油田河流相成藏模式

    莱州湾洼陷带浅层岩性油藏富集机理与亿吨级油田新发现——以垦利10-2油田为例

    杨海风石文龙张中巧王启明...
    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浅层明下段油气成藏与富集机制不明的关键问题,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资料等综合分析,结合古环境、现代沉积类比、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开展了砂体展布规律、油藏运聚模式研究,揭示了莱州湾凹陷洼陷带明下段沉积古环境与规模性砂体发育机制,建立了岩性油藏油气运移和大面积岩性油藏富集模式.研究表明:①明下段Ⅳ油组与V油组水生草本植物占比高,化石丰度与分异度介于湖相与河流相之间,为典型的河湖交互沉积环境;测井曲线既有反映河流相砂体的正旋回特征、湖泊作用的反旋回特征,也有正、反复合旋回特征;受河流-湖泊沉积环境频繁交互、快速转换,共同组成了大面积展布、内部广泛连通的"枝蔓式"连片砂体.②油气经过陡坡带深层砂体中转站聚集,再通过边界油源断层运移至浅层,最后沿着浅层连片砂体向南部高部位运移;地化指标均具有长距离的运移效应,表现为"迂回式"的成藏特点.③明下段岩性油藏富集机制受控于连片砂体展布范围、砂体构型与泥岩封盖能力共同控制;油气先沿河道线状充注,再向湖漫砂体面状调整,形成了浅层砂体"先枝后蔓-枝蔓互联"的大面积连片含油场面;不同期次砂体构型差异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其中"枝蔓式"连片砂体保存能力优于孤立河道砂体,最大含油幅度可达117 m.新认识成功指导发现中国深洼带浅层首个大型高产岩性油田——垦利10-2油田,突破了被传统认定为渤海浅层勘探的"禁区",开辟了渤海湾盆地深洼带浅层大型油田发现的新局面.

    莱州湾凹陷垦利10-2明下段枝蔓式迂回式洼陷带勘探发现

    渤海海域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柱高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王德英刘庆顺汤国民刘泽宇...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海域明下段岩性油藏特征、储量规模差异大,油柱高度作为油藏评价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油藏储量规模,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认识不清.基于渤海海域约460个明下段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数据,在充分了解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手段并结合地球化学证据,厘清了浅层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柱高度空间展布规律,通过进一步分析油柱高度与油气充注强度、区域盖层展布、圈闭类型和断砂耦合程度等成藏要素关系,明确了油柱高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受油气充注强度控制,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柱高度平面上具有"凸起区小、凹陷区大"特征,平均油柱高度相差约2倍;②受区域盖层控制,纵向上具有"盖层之上油柱高度小、盖层之下油柱高度大"特征,下部Ⅲ/Ⅳ油组平均油柱高度为Ⅰ/Ⅱ油组约2倍;③受油气汇聚部位与侧封保存能力控制,高点依靠断裂侧封油藏油柱高度普遍高于岩性尖灭油藏的油柱高度,平均油柱高度相差约2.5倍;④明下段油气成藏受断砂耦合程度影响,但凸起区与凹陷区断裂油气运移能力差异较大,凸起区切穿馆陶组区域油气输导层断裂可起到运移作用,而凹陷区切穿深部汇聚脊的断裂才可作为有效的油源断裂.渤海海域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柱高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后续岩性油藏价值勘探、精细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岩性油藏油柱高度明下段分布规律渤海海域

    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浅层油气成藏模式与运聚链

    官大勇宿雯曾萱王航...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移是浅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基于钻井、岩心、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勘探实践,对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浅层油气成藏特点及分布规律开展系统研究,建立了新近系规模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新近系存在4类规模型浅层成藏模式,即深层远源运聚-断裂垂向输导的凸起区成藏模式、深层早期汇聚-强活动断层晚期调整的缓坡带成藏模式、深层多源强驱动-复合断层强输导的陡坡带成藏模式、"二次中转"强驱动-砂体连片侧向输导的洼陷带成藏模式.②从源到藏具有2种油气运聚链:a.缓坡—凸起区阶梯式"Z"型油气运聚链,即洼陷带油气经深层三角洲砂体横向输导,一部分油气在缓坡带深层汇聚,一部分油气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纵向和横向阶梯式运移,最终在凸起区浅层大规模成藏;b.陡坡—洼陷带为反"C"型气运聚链,即洼陷带油气首先在陡坡带深层汇聚,形成"中转站"式油藏,然后通过断裂活动调整到浅层,形成陡坡带浅层油藏,随着运聚量增加,油气继续沿浅层大面积砂体横向运移到洼陷区高部位规模成藏.通过对渤南地区浅层油气运聚链的总结,建立了浅层顺链找油的勘探思路,为渤南地区以及渤海海域其他探区浅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指导.

    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新近系运移成藏模式油气运聚链

    渤海海域明下段早期区域沉积格局及其勘探意义

    黄晓波徐伟王春颖王聿铭...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近系是渤海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缺乏区域沉积体系系统研究,导致规模型砂体发育规律及岩性勘探方向不明.以明下段早期为研究对象,针对高精度地层格架、河-湖分布格局、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规模砂体成因机制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研究首次建立了明下段内部"基于古气候旋回"的区域等时层序格架,为高频相变背景下的沉积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湖盆萎缩期"平原为主、湖泊伴生"的区域沉积环境格局.确立了"河流相为主、局部河-湖交互"的区域沉积格局,建立了稳定型曲流河、迁移型曲流河、河-湖交互沉积发育模式,明确了不同类型规模砂体的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上述新认识为一系列新近系大中型油田的发现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渤海油新近系未来岩性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渤海海域明下段沉积环境沉积格局曲流河河-湖交互

    渤海海域明化镇组下段砂体构型与连通性分析

    于海波许鹏李龙王启明...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沉积体系复杂、类型多样,已发现的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曲流河和浅水三角洲中,砂体横向变化快,接触关系复杂,形成了储层空间展布及内部结构复杂的砂体,砂体构型及连通性决定了砂体发育规模及其展布范围,控制了岩性圈闭的大小及其油气分布.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砂体构型开展精细解剖,建立复杂沉积体系砂体构型模式,开展储层构型控制的砂体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分析单砂体内部连通性.结果表明:曲流河砂体之间垂向叠置关系包括独立型、叠加型与切叠型,平面叠置关系主要以侧接型为主,以条带状展布为典型特征;浅水三角洲砂体构型要素主要由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组成,垂向上以对接型、切叠型为主,平面上呈现枝状、朵状和片状展布.在砂体构型样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三维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和手段,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通过砂体叠置模式对比、原油运移充注分析和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等方法,有效判识了明下段砂体的连通性,为浅层岩性圈闭落实和大面积岩性勘探提供借鉴.

    砂体构型砂体连通性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浅层岩性油藏勘探渤海海域明下段

    环渤中缓坡带盖层逐级破裂与油气阶梯跃升式运移

    王飞龙彭靖淞王广源夏成岗...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渤海凸起区勘探程度的提高,缓坡带成为重要的勘探接替区,但缓坡带勘探成功率较低,油气运移模式及运移路径精准预测是制约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以环渤中地区为重点,分析了断陷盆地缓坡带多层输导体系条件下盖层破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总结了相应的油气运移模式,并基于运移模式开展油气三维运移模拟,实现了缓坡带油气运移路径的精细预测.研究表明:①渤中凹陷周缘缓坡带普遍具有"盖-断双控阶梯式"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包括古近系近源和新近系源外2类油气藏.近源成藏的油气直接来自于烃源岩,在东营组区域盖层控制下沿古近系第一输导层顺层运移;源外成藏的油气来自于二次调整运移的充注点,油气顺断层突破东营组盖层后,沿新近系多层楼式输导层呈阶梯式充注运移.②累计盖层断接厚度小于450 m是下伏盖层破裂及浅层输导层充注发生的触发条件.③受盖层减薄和断裂活动的耦合控制,缓坡带不同构造部位油气运聚的阶梯环带不同,可以通过"盖-断耦合"分析来预测油气的空间分布,基于这一思路创新开展阶梯跃升式油气立体运移模拟,在蓬莱19-3缓坡带综合预测成功率达88%.④由于坡折断带坡坪转换的正断层的密集发育,加上盖层厚度及其断接厚度的剧烈变化,坡折带之下的斜坡外带通常为近源成藏,油气勘探应该以中深层为主;坡折带之上的斜坡内带,油气通常在源外成藏,油气勘探应该以浅层为主.该研究成果对于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勘探有利方向预测有着重要作用.

    环渤中缓坡带盖层累计断接厚度充注点阶梯跃升式运移,运移模拟蓬莱19-3

    渤海海域浅层原油物性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黄志张参张宏国王玉秀...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本研究称浅层)是渤海海域主力含油层系,其原油物性平面变化较快,但区域上原油物性平面分布规律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浅层油气分布规律认识.本次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利用丰富的钻井、原油分析大数据资料,从浅层原油物性特征分析出发,探讨其分布规律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①渤海海域浅层原油物性参数在凸起区、凹陷区差异明显,凹陷区原油普遍具有"四低一高"的特征,即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质低、含硫量低、含蜡量高,而凸起区原油表现为相反的"四高一低";②油藏埋深、保存条件、运移距离控制了浅层原油物性的差异分布,埋深大、保存好且运移距离短时,原油降解作用和色层效应弱,利于形成原油物性较好的油藏;③烃源岩条件主要影响渤海东部盆缘凹陷的浅层原油物性,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水体环境偏淡时,利于形成原油密度小、黏度小、含硫量低的优质油藏.研究成果总结了渤海海域明下段和馆陶组原油物性平面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为寻找浅层优质油藏潜力区带具有指导意义.

    浅层密度黏度含硫量分布规律主控因素渤海海域

    渤海海域浅层岩性油藏勘探作业技术进展

    尚锁贵高科超高强勇张向前...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新近系浅层岩性油藏逐步成为渤海海域勘探储量发现的重要领域,浅层岩性油藏以河流相沉积及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储层平面展布广,垂向薄砂厚泥互层,岩性疏松且油质黏稠,导致勘探作业成本高,钻井取心卡层、原油样品及商业性产能获取难度大."十三五"以及"十四五"期间,渤海油田产学研用结合,在浅层勘探钻井提效、浅层勘探资料录取(疏松砂岩钻井取心、疏松砂岩稠油电缆取样)、浅层勘探产能释放(地化原油密度预测、疏松砂岩稠油冷采测试)、浅层勘探解释评价(低对比度油层识别)等4个方面,逐步建立了渤海油田浅层勘探作业技术体系.2019-2023年,低成本、高成效评价4个大中型浅层岩性稠油油田,为渤海浅层岩性勘探的持续深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对推动中国海油浅层岩性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层岩性油藏勘探作业钻井提效资料录取产能释放解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