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洋平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洋平台
中国海洋平台

陈祖宇

双月刊

1001-4500

zzsc433@yahoo.com.cn

021-64684543

200032

上海市中山南二路851号

中国海洋平台/Journal China Offshore Platform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近海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刊物。是跨行业、跨地区的海洋平台工程刊物。主要刊登海洋平台技术、科研设计、工艺装备、经济和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内容。适于海洋企事业单位领导、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海洋平台设计、研究、检验、修理、运行人员和高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浮式风机浅水系泊松弛-张紧特性

    孟星宇姜贞强徐郎君白浩哲...
    1-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0 MW浮式风机的系泊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工况、不同系泊参数下系泊缆张力和风机运动响应变化规律,探讨系泊缆松弛-张紧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同系泊参数对系泊缆极限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导缆孔高度、在系泊缆上增加质量块和浮筒均可有效消除系泊缆松弛状态,减小系泊极限张力,保证系泊安全.

    浮式风机浅水系泊松弛-张紧特性系泊附件

    垂直轴风机功率增强的翼型与阵列优化

    雷鸣方辉
    12-1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H型垂直轴风机(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VAWT),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将翼型设计与涡轮阵列相关联,对比分析多种翼型及不同阵列条件下VAWT的转矩系数Cm、功率系数CP和平均功率参数Ω.结果表明:与对称翼型相比,非对称翼型在高叶尖速比下功率系数较小,弯度效应可显著增大翼型在下风区的功率系数;在风场阵列中,三涡轮阵列优化后下风区涡轮功率显著提升,单涡轮功率可提升40%,风场整体功率提升约20%;针对海上牧场结构平面提出五涡轮阵列,优化后风场整体效率提升65%,单涡轮性能提升可达100%.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深远海网箱系统功能与设计具有推动意义.

    垂直轴风机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仿真翼型风场阵列

    非线性静水恢复力影响下的海上漂浮式Spar型风机水动力特性

    庞正阳冯爱春蒋致禹尤云祥...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非线性静水恢复力对海上漂浮式Spar型风机的水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解析法推导非线性静水恢复刚度系数,并使用AQWA中的非线性模型验证当前推导的解析解的准确性.考虑非线性静水恢复刚度系数,采用编程程序对Spar型浮式风机进行时域分析,将结果与线性静水恢复力作用下的运动响应进行对比,并分析Spar型浮式风机的水动力特性以及静水非线性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流体静力非线性对浮式风机垂荡响应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浮式风机旋转运动增大而增大;在极限海况下,由静水非线性引起的垂荡、横摇和纵摇响应差异为16%~40%,显示非线性静水力在运动响应中应予以重视.

    浮式风机浮体稳定性非线性静水恢复刚度系数

    受水流冲刷影响后的吸力桶基础水平极限承载力

    黄敏敏郑为施兴华刘博...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海域海上风机吸力桶基础为研究对象,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考虑基础在不同土层中由水流冲刷导致其周围土体缺失时吸力桶基础的水平承载力.结果表明,桶内土体的缺失对吸力桶水平承载力的影响不大,随着吸力桶基础外周围土体缺失的扩大,其水平承载力逐渐降低,影响海上风机的正常使用.

    吸力桶基础冲刷水平承载力Abaqus软件

    砂性土中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水平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对比

    吴桐马宏旺陈昱霖
    34-3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已有的3类单桩基础的水平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分别为极限平衡法、p-y曲线法和定性方法,并结合试验实例研究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水平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求得的结果差异性较大,最大差距可达38.84%.鉴于无统一的方法,以及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性较大,单桩基础的水平极限承载力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桩-土作用水平极限承载力p-y曲线

    基于实测波频数据的海洋核动力平台多体动力特性评估

    郭冲冲武文华吕柏呈吴国东...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现有的渤海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FPSO)实测数据,开展海洋核动力平台(Marine Nuclear Power Platform,MNPP)定位系统多体动力特性分析.建立MNPP定位系统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MNPP与渤海某FPSO的响应幅值算子(Response Amplitude Operator,RAO),计算FPSO船体实测数据与MNPP响应的比例系数;根据FPSO船体实测数据计算MNPP六自由度数据,并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保留原始数据的波频成分,在此基础上计算定位系统的系泊回复能力和各铰节点的受力行为.通过与FPSO软刚臂系泊系统受力状态进行对比分析,验证MNPP定位系统在实测海况下设计的合理性.可为MNPP系泊结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科学的分析手段.

    海洋核动力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定位系统多体动力学实测数据响应幅值算子

    剖面浮标变体积油囊式浮力调节系统设计

    曾横艺季福武杨群慧米智楠...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准控制剖面浮标的垂向运动,提出一种可精确控制油量的变体积油囊式浮力调节系统,包含外油囊、增压油箱、密封性能良好的电磁球阀和可调节转速的液压泵等组件.采用拉线位移传感器实时采集增压油箱液面位置实现油量监控,并对外油囊体积进行高精度闭环反馈控制;设计极低泄漏量的液压系统,实现系统在待机状态下浮力保持长期稳定.为精确控制浮力调节系统,构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引入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PID)控制算法,并采用Simulink进行稳定性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浮力精确控制,最大超调量低于1%,稳定性与响应速度均符合预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靠性.

    剖面浮标浮力调节系统油量监控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比例积分微分控制Simulink仿真

    基于代理模型的自升式海洋平台桩靴结构优化

    曹奇前霍琳琳王震潘志文...
    56-6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升式海洋平台桩靴作为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结构庞大笨重、应力分布不均等问题,以自升式海洋平台JU2000E桩靴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依据美国船级社(ABS)规范对其在预压载工况和风暴自存工况下进行强度分析与校核,采用桩靴各结构板厚作为优化设计变量,通过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选取样本点,结合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设计变量和各响应的代理模型,并基于第二代非劣解遗传算法(NSGA-Ⅱ)对桩靴进行多目标优化.对优化后的桩靴进行仿真验证,桩靴重量减轻、应力减小且分布更均匀.

    自升式海洋平台桩靴代理模型结构优化

    基于BCALoD的FPSO软刚臂系泊系统疲劳分析

    罗起航武文华吕柏呈郭冲冲...
    63-7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软刚臂系泊系统铰节点在服役过程中出现的疲劳损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原型监测和局部密度双向聚类算法(Bidirectional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Local Density,BCALoD)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采用BCALoD算法对获得的船体六自由度进行工况分类,运用多体动力学将运动数据转算为受力时程,将其作为铰节点疲劳寿命分析的载荷谱.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各铰节点有限元模型以计算热点应力,结合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和雨流计数方法计算疲劳寿命.进一步分析评估基于实测数据的铰节点疲劳设计指标,指出该FPSO软刚臂上铰节点的疲劳寿命不足以支持其完成服役,且各铰节点难以统一维护和更换.本研究可为在役软刚臂系泊系统的疲劳寿命计算提供一种新的载荷处理方法,为未来海洋平台的设计提供参考.

    软刚臂单点系泊系统疲劳寿命原型监测局部密度双向聚类算法多体动力学铰节点

    基于DLBSOM的水下机器人集群任务分配与路径规划

    刘强刘西军薛阳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多自主水下机器人(Multiple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MAUV)在多 目标冲突条件下执行探测 任务,提出一种 双层生物自组 织映射(Double Layer Bio-inspired Self-Organism Map,DLBSOM)算法完成自适应正向-反向初始任务分配.针对受洋流和单体AUV有限能耗影响的MAUV探测任务容易出现的无效任务分配问题,引入一种带有能量激活函数的任务重分配策略来优化任务.建立任务紧迫性生物启发神经网络(Task Urgency Bio-inspired Neural Network,TUBNN)模型描述受洋流影响的水下环境,引入基于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距离和供能强度因子,以说明洋流和任务重分配轨迹距离的相互影响.当AUV进入以目标为中心的预警范围时,通过调整AUV的速度实现对目标的精细探测.结合AUV转弯半径数据和非线性运动学方程,对路径进行平滑处理,使其符合水下机器人的运动学约束.最终通过仿真试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多自主水下机器人动态任务重分配路径规划DLBSOM算法TUBNN模型协同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