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李宗开

双月刊

hzsw@chinajournal.net.cn

0571-87326198

310024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科海路288号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Hangzhou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紧密结合改革实践,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鼓励和提倡对现实问题和理论经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和争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刘建军王尚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关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根本遵循,包括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坚持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等.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学理阐释将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理论研究,促进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定、修订的历程及其特点

    丁俊萍李秉鸿
    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管党治党的党内法规.《条例》从1997 年开始试行,到2003 年重新颁布,再到党的十八大后的三次修订,其文本结构、条目内容均有着脱胎换骨、与时俱进的变化,但坚持自我革命是始终贯穿《条例》变化的一条主线.《条例》的演进经历了一个过程:从1997 年版《条例(试行)》的早期探索,到2003 年版《条例》的初始建构,到2015 年版《条例》的体系重建,到 2018 年版《条例》的日臻完善,再到 2023年版《条例》的继往开来,《条例》的演进历程与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持续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纪律保障.

    党纪处分条例纪律建设党的自我革命

    空间治理、社会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基于杭州市青山村的个案研究

    赵光勇郭汀滢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老村民的社会融合对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至关重要.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在空间治理实践中,新老村民的社会融合如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研究发现,社会空间具有治理意义,空间治理可以促进新老村民之间的社会融合,加强乡村内外发展动力的有效"链接",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空间共建、空间共治、空间共享的实践,空间与治理的相互建构是促进新老村民社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空间治理机制通过构建连接性社会资本,形成乡村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融合激发空间治理的内在价值,推进协商民主并强化社会资本,使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资源;社会融合的效果反馈于新的空间实践中,从而有效衔接内外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可持续的资源要素和发展动能.

    乡村全面振兴社会资本社会融合空间治理

    党代会报告的意识形态贡献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黄相怀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意识形态贡献、功能角度研究理解全国党代会报告,是学习领会全国党代会精神的重要路径,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尤为如此.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该文本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成就,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坚定方向指引;明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要求与内在机制,为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科学指南;集中展现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的原创性标志性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奠定坚实基础;对一些有可能被过度解读和渲染的论断进行优化调整,为扩大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回旋空间创造了新的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意识形态贡献功能

    "第二个结合"维度下的新型政党制度

    刘武任媛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出丰富的"新型"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鲜明"中国特色"之所在,是我们深刻领会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丰富"新型"内涵之所在.文章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指引,深入探讨了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在结构样态、价值形态和实践形态上的历史文化渊源,为我们深刻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深刻内涵,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价值引领.

    "第二个结合"新型政党制度结构样态价值形态实践形态

    党内法规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解读、缘由分析与路径探索

    潘姚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内法规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供给侧"为具体场域,以"结构性"为切入路径,以"改革"为基本途径,通过结构性要素的优化,推动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在全新条件下的对接和平衡,有效提升规范效能的系统工程.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面对依规治党新需求主动提升规范效益的自我革命,也是有效应对国内外新形势的必然选择.鉴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制度供给不均衡、制度供给不充分、制度供给效益不高之现实问题,必须坚持补足制度供给短板、提高制度供给质量、减少无效制度供给,实现党内法规制度的均衡、充分、高效供给,以此全面激发党内法规制度的内在规范潜能,更好地满足依规治党的现实需要.

    党内法规反腐倡廉从严治党制度供给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苏振源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胎于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文化哲学是理解人文经济学的一扇窗口.在文化哲学发展的早期,它还未能挣脱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束缚.直到唯物史观把文化界定为受一定经济基础制约的上层建筑,才为它奠定了科学地基.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动态统一的视角来看,文化再生产受到经济再生产的制约.为此,应合理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能社会主义文化再生产,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文化阵地.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承载先进文化理念的文化产品更受市场青睐,为构建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人文经济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应进一步破除文化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残余,敢于且善于驾驭文化市场,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助力.

    人文经济学文化哲学文化市场文化再生产文化工业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渊源、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王世泰余达淮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思想根基,汲取中华传统商业文化精髓和中国共产党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时代要求,展现出与新时代中国经济治理密切相关的互动关系,探索构筑了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治理目标、基本原则、实践方略为主体内容的理论谱系.在新征程上,要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义,不断描画完善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谱系,实现理论创新,就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吁求推进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

    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发展

    论新质生产力激活社会有效需求的双重路径

    张毓颖周绍东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亟需克服的首要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激活社会有效需求提供了供给侧方案,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出发,劳动力是其主体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其客体要素,以二者为切入点,构成了新质生产力激活有效需求的两条路径:一是从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分别着手,以新的生产要素激活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二是从从新质生产力主客体要素的结合入手,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激活有效益的投资需求.

    新质生产力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情感氛围视域下农村老年患者远程医疗使用意愿分析——基于Z省L县S村的质性研究

    章琼柯红波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高度重视远程医疗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但缺少对患者在参与远程医疗服务时的情感体验及所思所想等问题的质性研究和情景化理解.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基于情感氛围视角,对Z省L县S村老年患者远程医疗使用意愿进行研究.经三次编码后,提炼出自豪感、有用性感知、期望与实效的落差感知、抗拒远程医疗4 个核心范畴.研究发现:自豪感让该群体对远程医疗产生期待,并重视参与机会,为后续参加远程医疗奠定基础;在参与过程中,向专家咨询病情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使该群体感知到远程医疗的有用性,而更高层次需求,如和专家建立深度链接、治愈慢性病等未得到满足,使其期望与实效产生落差.内嵌于农村老年群体的弱者身份认知和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传统就医观念,使其对远程医疗产生抗拒.另外,熟人社会作为中介物,既是农村老年患者参与远程医疗的外部推动力,又是其逃离远程医疗的应对策略.研究结论对政府及医疗机构出台更符合农村实际的远程医疗推广政策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情感氛围远程医疗农村老年患者使用与满足理论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