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舰船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舰船研究
中国舰船研究

许建

双月刊

1673-3185

cjsr@ship-research.com

027-88730832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张之洞路268号

中国舰船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高举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提倡观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舰船事业发展和海军装备建设现代化。读者对象:舰船行业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的师生、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色动力,蓝色梦想:探索中国海上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创新之路

    马勇谢永和王芳
    1-2页

    漂浮式多能联合发电装置研究进展

    马勇谈秋桐牛博胡超...
    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相较于单一能源利用装置,漂浮式多能联合发电装置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能源开发成本.为全面了解多能联合发电装置开发前景,从多能联合发电集成方案入手,分析不同类型联合发电装置的区别,并总结其技术特点.其中,在理论研究和仿真模拟等方面,对漂浮式多能联合发电装置各模块的研究方法和整体装置耦合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予以梳理和归纳,分析各类方法的适用场景,探讨漂浮式多能联合发电装置的发展趋势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便为后续经济可行的漂浮式多能联合发电装置研发提供参考.

    海洋可再生能源多能联合发电系统浮式结构物耦合计算建模方法

    浮式风机平台设计研究综述

    张建华王小宇刘志成张艺巍...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技术是国家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随着陆上风电和近海风电资源开发逐渐饱和,风电开发从近岸走向深远海成为风电行业发展必然的趋势,而浮式风机平台的研发与优化是推进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区域发展的关键.基于对国内外浮式风机平台发展现状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浮式风机平台设计中气动载荷、水动力载荷、系泊系统、耦合分析方法以及常用数值模拟工具的研究现状,重点梳理以提升结构稳性和降低成本为驱动的浮式风机平台的关键技术思路及构型特点,总结浮式风机平台优化的研究现状,以及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浮式风机平台结构创新稳性结构优化

    船用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研究综述

    胡磊李勃成袁裕鹏童亮...
    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氢化物储氢是一种基于化学吸收原理的氢气储存方法,具有高体积储氢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特点,在船舶储氢领域的应用潜力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对于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有着材料性能、反应器性能、热管理系统、成本等一系列有待研究的问题.首先,对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梳理金属氢化物的工作原理及材料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金属氢化物在船舶上的应用情况;然后,结合氢能船舶的应用环境及需求,分析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在船舶上应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并以满足氢能船舶对氢气储量和放氢速率要求为目标,介绍船用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研究,包括储氢系统性能研究、储氢反应器结构、反应器结构优化、耦合船舶燃料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和储氢系统设计思路;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内容,对船用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与展望.

    船舶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性能反应器设计热管理

    海上风电登靠步桥发展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张彦方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风电登靠步桥的应用可确保海上风电风力涡轮机的正常运行,能够为优化登靠操作、提高风电项目运维效率以及降低成本提供支持.从登靠步桥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进展的角度进行概述,分析国内外在该领域的主要装备及其性能,同时围绕运动感知与数据分析、补偿控制与执行、结构设计与可靠性以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对海上风电登靠步桥关键技术进行讨论.指出并联平台是主流的海上风电登靠步桥执行机构,波浪补偿是设备性能的核心以及竞争力来源,先进的波浪补偿技术有赖于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发展.分析结果可为海上风电登靠步桥领域的后续技术探索提供参考.

    海上风电海上登靠步桥Stewart平台波浪补偿运动预报

    不同材质共享缆绳对浮式风电场系泊响应的影响

    仲凡连宇顺郑金海陈文兴...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合理设计浮式风电场的共享系泊系统,探究不同材质共享缆绳对浮式风电场动力响应的影响.[方法]首先,对浮式风电场设计共享系泊和传统(无共享缆绳)系泊方案,比较两种系泊方案的动力响应和经济成本,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其次,探究两类共享系泊系统对浮式风电场系泊响应的影响.最后,分析环境载荷的施加方向和缆绳材质对共享缆绳平均张力的影响.[结果]采用不同材质共享系泊系统的浮式风电场,其叶片张力近乎相同;两类共享系泊系统对风机位移和系缆平均张力的影响存在差别.此外,环境载荷施加角度和系缆材质也对风机位移和共享缆绳受力产生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系泊系统中共享缆绳选型提供参考.

    共享系泊系统共享缆绳锚链高强聚乙烯缆绳海上浮式风电场

    15MW级Spar漂浮式风电平台的设计方案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林琳陈明杨杨鹏沈盼盼...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 15 MW级浮式风机,提出一种新型的Spar漂浮式风电平台设计方案,并对平台性能进行分析.[方法]基于势流理论对平台进行频域水动力计算,对不同浪向下的平台波浪力和运动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应用叶素动量法计算叶轮气动载荷并将其等效为风力系数,从而计算不同工况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的平台时域响应,同时对系泊缆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平台垂荡和纵摇在平台运动固有频率处出现了峰值点,且发生的位置均远离波浪的主要能量区域;在风浪流作用下,相较于工作工况,极限工况下的平台最大纵摇角略小,而最大纵荡和垂荡响应幅值以及最大系泊张力更大.[结论]研究证明新型Spar漂浮式风电平台具有良好的稳性和水动力性能,在设计环境载荷下,平台响应和系泊力均能满足要求,能够保障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漂浮式风机Spar平台水动力响应

    面向海上风电的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热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渠秀媛李青山余潜跃孙立...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最大化利用电能与海水资源,针对海上风电的碱性电解水(AWE)制氢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研究工作压力、工作温度、碱液流量等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热力学、电化学及质量平衡模型,通过Aspen Plus软件建立碱性电解水制氢的热力学平衡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结果表明,此方案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最佳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分别为 9 bar和 70℃,最佳碱液流量为1 600 t/h.系统能量损失和㶲损随输入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碱性电解输入电流密度为3 000 A/m2时,系统能量效率和㶲效率分别为 63.58%和 57.27%,系统能量损失占总能量投入的 26%,其中电解槽㶲损最高,占系统总㶲损的 93.39%.[结论]通过该参数优化方法,可以得到合适的工作参数范围,能够为海上风电制氢参数选择提供参考.

    海上风电碱性电解水制氢热力学参数优化

    海上风电三筒导管架基础的湿拖耦合动力响应研究

    张浦阳梁迪生齐喜玲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提高海上风电多筒导管架基础的湿拖运输安全性,需探究其湿拖运输过程的稳性和动态响应问题.[方法]基于海工分析软件MOSES构建水动力模型,对湿拖运输过程分别进行频域和时域分析,并定量分析波浪载荷、拖航方式等参数对三筒导管架基础拖航特性的影响.[结果]计算结果表明,三筒导管架具有良好的湿拖稳性,在吃水深度 8~10 m范围内的正浮态均可满足完整稳性校核;三筒导管架基础的拖缆力、纵摇角、垂荡加速度、筒气压的幅值与波高呈正比关系,与吃水深度呈线性变化关系但影响较小;拖缆力和筒气压的幅值与波浪周期无明显关系,但波浪周期将影响该基础的纵摇和垂荡响应幅值;拖缆力与航速的平方近似呈正比关系;顺浪条件下三筒导管架基础的纵摇运动比逆浪条件更为剧烈.[结论]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多筒导管架基础的湿拖运输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上风电三筒导管架基础水动力模型湿拖稳性MOSES软件

    太阳能船舶光伏系统构网型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

    潘鹏程段栋凯赵春华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解决现有太阳能船舶光伏发电系统采用跟网型控制策略并网,而导致的船舶电力系统整体稳定性下降问题.[方法]结合船舶电力系统特点和运行特性,以跟网型恒功率控制和构网型下垂控制为研究基础,另外选取构网型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和构网型虚拟振荡器控制,共 4 种逆变器控制方法,分别构建太阳能船舶电力系统光伏并网控制策略.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太阳能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模型,验证构网型控制理念和思路的有效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与跟网型控制相比,在负荷投切工况下,采用构网型控制策略可使频率波动极值平均减小 26.86%、电压调节时间平均减小 37.85%.在光伏输出功率切换工况下,频率波动极值平均减小 39.95%.[结论]采用构网型控制策略能有效抑制光伏系统并网后所导致的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下降的问题.能够使光伏系统在完成供能的同时,主动维持船舶电力系统电力参数稳定,显著提高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

    太阳能船舶构网型逆变器光伏并网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