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马旭

月刊

1004-8189

zjx1992@163.com

010-6218578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12号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amily Plann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由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创办、主管,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主办,是全国惟一集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管理与专业技术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该刊创办于1992年,主要读者群为全国各级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管理、科研和临床技术服务人员,以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研制营销人员。读者可从中了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重点和思路,掌握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最新科技成果,交流计划生育科技管理和临床工作经验,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是广大计划生育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学科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病例特点和病原学分析

    邵碧椰付先虎
    184-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和进展为脓毒性休克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22年6月本院住院的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患者58例临床资料,根据脓毒症患者是否伴有休克分为伴休克组和不伴休克组,分析其临床特征、病原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58例中不伴休克组48例(82.8%)、休克组10例(17.2%).与不伴休克组比,伴休克组诊断脓毒症时间多在产前,产后发生脓毒症者终止妊娠孕周减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分娩期并发症、紧急剖宫产、生殖道侵入性操作、呼吸系统障碍、凝血系统障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心功能障碍、功能障碍器官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平均动脉压(MAP)≤65mmHg、乳酸值、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及入住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及输血制品使用等情况均高于不伴休克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紧急剖宫产和MAP≤65mmHg(均P<0.05).结论:影响产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紧急剖宫产和MAP≤65mmHg,临床需加强脓毒症及疑似脓毒症的孕产妇进行有效监测,及时发现高危因素,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最大程度改善母儿预后.

    妊娠期产后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影响因素病原学特征

    血清AMH、Hcy水平诊断PCOS价值及与不孕治疗结局关系

    高慧双王俊文宁永忠赫琪...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价值及与不孕治疗结局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9月 2022年3月收治的81例PCOS和卵巢功能减退(DOR)不孕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COS 42例为PCOS组,DOR 39例为DOR组,选择健康体检女性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AMH和Hcy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2指标联合应用诊断PCOS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AMH和Hcy水平与PCOS患者不孕治疗1年后结局关系.结果:PCOS组、DOR组、对照组血清AMH和Hcy水平存在差异,其中PCOS组AMH和Hcy水平最高(P<0.05);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构建的 PCOS 诊断模型为 Log(P)=0.675× AMH+0.701×Hcy+0.644(P<0.05);AMH 和 Hcy 联合应用诊断 P-COS的曲线下面积(0.970)高于AMH(0.850)、Hcy(0.895)单独应用(P<0.05);PCOS组随访1年,妊娠患者血清AMH(12.03±1.21 ng/ml)和 Hcy(11.79±1.31μmol/L)水平均低于未妊娠患者(15.12±2.31 ng/ml、14.11±1.89μmol/L),且二者水平均与PCOS患者不孕妊娠结局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AMH和Hcy水平联合联合检测有效诊断PCOS,且两指标与PCOS患者治疗不孕结局呈正相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抗缪勒氏管激素同型半胱氨酸诊断模型治疗不孕结局关系

    GDM孕妇分娩巨大儿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程默陈冠杰楼梦晓
    195-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相关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2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建档立卡并分娩的218例GDM孕妇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巨大儿组(27例)和正常体重儿组(19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软件建立风险模型列线图;并绘制校准曲线图.结果:218例GDM孕妇分娩巨大儿27例,发生率为12.4%.孕前体质质量(BMI)≥28kg/m2(OR=5.410,95%CI 2.142~11.938)、孕期体重增长>14kg(OR=3.056,95%CI 1.427~7.016)、孕周延长(OR=2.724,95%CI 1.180~5.794)、妊娠晚期空腹血糖(FBG)≥4.7mmol/L(OR=3.218,95%CI 1.049~5.801)、血清甘油三酯(TG)≥2.9mmol/L(OR=1.841,95%CI 1.132~4.017)为 GDM 孕妇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GDM孕妇发生巨大儿的列线图模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21(95%CI 0.896~0.938),灵敏度为83.7%,特异度为86.9%.提示模型准确性尚可.结论:GDM孕妇分娩巨大儿与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高、孕周延长,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良好,可以科学、直观、简便的识别存在发生巨大儿风险的GDM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双胎妊娠中GDM孕妇临床特征对新生儿早期不良结局的影响

    李红霞朱凯刘雯夏金蓉...
    20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临床特征及对新生儿早期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本院住院的719例单双胎GDM者母婴临床资料,同期正常双胎妊娠者母婴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GDM母婴早期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GDM产妇相较于单胎,双胎妊娠产妇胰岛素使用频率更低(P<0.05),妊娠晚期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子痫前期发病率更高(P<0.05);双胎妊娠新生儿更易患新生儿疾病及胎龄更小(P<0.05),更易发生小于胎龄儿(SGA)、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和气胸等早期不良结局(P<0.05).与正常双胎妊娠产妇相比,GDM双胎妊娠产妇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更低且更易剖宫产(P<0.05),但两组产妇早期不良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双胎妊娠新生儿相比,GDM双胎妊娠新生儿SGA、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更低(P<0.05),早期不良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显示,SGA(OR=7.357,95%CI 2.136~25.341)、早产(OR=5.329,95%CI 1.430~19.852)和应用辅助生殖技术(OR=6.838,95%CI 1.715~27.263)为GDM双胎新生儿早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GDM双胎妊娠中,早期积极预防与治疗SGA及早产,定期进行孕前检查及更优质辅助生殖技术均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早期不良结局的发生.

    妊娠期糖尿病双胎妊娠临床特征不良妊娠结局

    GDM患者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孙书利常鸿岳家伊王晓莉...
    207-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出血(PPH)发生PPH的危险因素,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整群抽样法抽取2021年1月-2023年2月本地区3所医院接收的2984例GD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产后24h出血量分为PPH组与非PPH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导致GDM患者PPH的危险因素.结果:2984例GDM患者中539例发生PPH,PPH发生率18.1%.PPH组年龄≥35岁、孕前体质指数(BMI)≥24kg/m2、有刮宫史、有剖宫产史、孕次≥2次、经产、合并妇科炎症、空腹血糖(FBG)≥7mmol/L、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盘前置、胎盘残留、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患者占比均高于非PPH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35岁、孕前BMI≥24kg/m2、刮宫史、剖宫产史、经产、合并妇科炎症、胎盘早剥、胎盘残留、羊水过多、HbA1c≥6.5%均是导致GDM患者并发PPH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建议临床对年龄≥35岁、孕前BMI≥24kg/m2、有刮宫史、剖宫产史、经产、合并妇科炎症、胎盘早剥、羊水过多GDM患者的加强关注,及时、彻底清除胎盘残留.也提示孕妇控制饮食以控制胎儿体重,降低PPH发生率.

    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预防

    高频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分娩方式的评估效果

    丁莉杨文惠张月红
    212-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再妊娠阴道分娩产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有剖宫产史产妇80例,产前均实施高频超声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将80例产妇分为Ⅰ级瘢痕、Ⅱ级瘢痕、Ⅲ级瘢痕,对比不同分级产妇分娩情况及超声检测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形态、滋养层动脉阻力指数、产程相关指标、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Ⅰ级瘢痕产妇剖宫产率最低,阴道分娩率最高,Ⅲ级瘢痕产妇剖宫产率最高且无阴道分娩;Ⅰ级瘢痕产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最厚,Ⅲ级瘢痕产妇下段肌层厚度最薄(均P<0.05).不同瘢痕分级产妇滋养层动脉阻力指数未见差异,不同瘢痕分级产妇分娩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无差异(均P>0.05).Ⅰ级瘢痕产妇手术产程用时最短、出血量与缩宫素用量最少,Ⅲ级瘢痕产妇产程用时最长、产时出血量与缩宫素用量最多(均P<0.05).80例中有61例经阴道分娩成功(76.3%),其中1例子宫破裂(1.6%),19例行剖宫产术(23.8%),均无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结论:高频超声通过监测产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形态可准确了解瘢痕愈合情况,对剖宫产瘢痕子宫再妊娠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有较高指导价值,使分娩方式合理化、安全化,提升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率.

    剖宫产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高频超声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形态瘢痕分级分娩方式评估

    GDM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高危因素风险模型建立

    孙延霞王灵环王飞张应丽...
    216-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高危因素并建立logistic风险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8月本院产科门诊接收的GDM孕妇196例临床资料,依据新生儿结局分为不良组、良好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GDM孕妇发生不良新生儿结局高危因素,建立logistic风险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定风险模型拟合优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风险模型的预测效力.结果:最终纳入的168例孕妇中出现不良新生儿结局44例、未出现124例.不良组与良好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抑郁症状、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空腹血糖(FPG)、服糖后1 h血糖(1 h PG)、分娩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有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抑郁症状、孕期增重过度、分娩前HbA1c水平高均为GDM孕妇发生不良新生儿结局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风险模型,Logit(P)=-15.610+1.47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1,无=0)+0.884×抑郁症状(有=1,无=0)+1.014×孕期增重情况(孕期增重过度=2,孕期增重不足=1,孕期增重正常=0)+2.053×分娩前 HbA1c(%),Hosmer-Lemeshow 检验(x2=9.952,P=0.268)拟合优度良好.ROC 曲线显示,logistic风险模型预测GDM孕妇发生不良新生儿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 0.707~0.877,最佳预测敏感度77.3%,预测特异度72.6%.结论:GDM孕妇不良新生儿结局高危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抑郁症状、孕期增重过度、分娩前HbA1c水平高,应用其建立的logistic风险模型预测效力较好,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不良结局危险因素风险模型预测

    CNV结合STR分型技术检测孕早期流产组织潜在葡萄胎效果及风险因素分析

    孙艳文晓燕刘风藏王桂琦...
    22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结合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分析技术在检测孕早期(≤9周)流产物组织中潜在葡萄胎病例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行孕早期流产组织CNV-seq结合STR多态性检测病例114例,其中部分新鲜绒毛组织进行CNV-seq结合STR多态性检测,部分组织行病理学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并分析潜在葡萄胎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CNV-seq结合STR多态性检测共检出染色体异常病例28例,阳性率为24.6%,其中单亲二倍体(UPD)8例,占阳性病例28.6%;病理学检出葡萄胎病例12例,阳性率为10.5%,其中完全性葡萄胎(CHM)10例,占阳性病例的83.3%.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率为89.5%,Kappa值为0.75,两种方法具较好一致性.潜在葡萄胎病例与非葡萄胎病例在年龄、孕次、流产次、β-hCG水平、超声表现等方面有差异,其中年龄、β-hCG水平和超声表现是潜在葡萄胎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NV-seq结合STR多态性分析技术能有效检测孕早期流产物组织中潜在葡萄胎病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避免再次流产.

    孕早期流产葡萄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技术危险因素

    超声血流阻力联合糖类抗原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效果

    陈星张润杨芳杨燕...
    227-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超声评估血流阻力特征联合糖类抗原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本院诊治并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为内膜癌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21例为良性病变组,体检健康女性56例为对照组.均进行超声检查获得血流阻力相关参数,检测糖类抗原(C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癌发生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评估血流阻力特征联合糖类抗原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效能.结果:低阻力及高低阻力并存比例内膜癌组、良性病变组、对照组依次降低,血清CA125、CA199、CA153水平依次降低(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评估血流阻力低、CA125、CA199、CA153水平高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超声血流阻力参数及糖类抗原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711、0.705、0.722,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0.821)提高,且灵敏度(87.5%)、特异度(78.6%)、准确度(83.0%)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超声评估血流阻力特征联合糖类抗原检测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较高,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子宫内膜癌超声血流阻力糖类抗原诊断价值

    椎管内麻醉对择期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盛伟伟王宁
    23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择期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及疼痛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10例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分为硬膜外组和联合组各55例,研究过程中硬膜外组脱落2例,共纳入53例;联合组脱落3例,共纳入52例.硬膜外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联合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疼痛情况、新生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液量(1026.37±65.44 ml)、出血量(902.34±87.26 ml)及手术时间(104.27±9.34 min)均低于硬膜外组(1789.56± 70.22 ml、902.34±87.26 ml、131.26±12.58 min),平均动脉压(110.27±5.68 mmHg)、心率(86.27±4.57 次/min)水平均高于硬膜外组(95.46±4.03 mmHg、75.49±3.14次/min),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6.03±2.14s)、凝血酶原时间(11.98±0.54s)水平均低于硬膜外组(29.63±3.28s、13.66±1.03s),纤维蛋白原(2.93±0.32 g/L)水平高于硬膜外组(2.61±0.26 g/L),视觉模拟评分(1.32±0.49分)及Ramsay镇静评分(2.43±0.13分)均低于硬膜外组(2.72±0.85分、3.14±0.46分),不良反应发生率(9.6%)低于硬膜外组(26.4%)(均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可有效减轻剖宫产产妇疼痛,保持产妇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稳定,但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凝血功能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