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局解手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局解手术学杂志
重庆市解剖学会;第三军医大学
局解手术学杂志

重庆市解剖学会;第三军医大学

张绍祥

双月刊

1672-5042

jjssxzz@yahoo.com.cn,guogjin@yahoo.com.cn

023-68752649

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30号

局解手术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Regional Anatomy and Operative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重庆市解剖学会及第三军医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会局解手术学学组协办,是全国唯一的局部解剖学与临床外科手术学相结合的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骨粘连蛋白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作用

    赵志蓉陈涛陈焕雄
    56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骨骼肌分泌的骨粘连蛋白(Osteonectin)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成骨分化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30例AIS患者,根据X射线片测量的Cobb角,将其分为轻度AIS组和重度AIS组.比较2组患者腰椎和骨骼肌骨密度(BMD).收集2组患者BMSC,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和CD90蛋白表达,qRT-PCR检测Runx2、Osterix和Osteocalcin mRNAs表达水平,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收集2组患者骨骼肌,检测Osteonect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Osteonectin水平.体外培养BMSC,分为BMSC组(无特殊处理)和BMSC+Osteonectin组(添加Osteonectin),检测Runx2、Osterix和Osteocalcin mRNAs表达水平及ALP活性.结果 与轻度AIS组比较,重度AIS组患者腰椎和骨骼肌BMD降低(P<0.05),BMSC中Runx2、Osterix和Osteocalcin mRNAs表达水平降低(P<0.05),ALP活性降低(P<0.05);骨骼肌中Osteonect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血清中Osteonectin水平降低(P<0.05).与BMSC组比较,BMSC+Osteonectin组细胞Runx2、Osterix和Osteocalcin mRNAs表达水平升高(P<0.05),ALP活性升高(P<0.05).结论 AIS患者骨骼肌分泌Osteonectin减少,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降低.外源性补充Osteonectin可改善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可能有助于AIS病情的恢复.

    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骼肌骨粘连蛋白

    血小板裂解液在大鼠脊髓损伤中的治疗作用

    王玲金红旭刘颖陈哲远...
    56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验证血小板裂解液(PL)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治疗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大鼠暴露脊髓后不予砸击;损伤组大鼠暴露脊髓后以20 g自制打击器砝码从5 cm高度垂直落下砸击脊髓,持续5 s,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治疗组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给予腹腔注射PL 2 mL,每日1次,连续19 d.采用脚印分析(BBB)评分及斜坡实验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于第7天分别取大鼠脊髓进行HE染色及电镜扫描,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 术后第3、7、14天,3组大鼠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BBB评分高于损伤组(P<0.05).治疗组、损伤组在术后第7、14天斜坡实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损伤组比较神经元变性坏死减少,细胞肿胀改善,小胶质细胞吞噬现象减少;电镜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损伤组比较星形胶质细胞胞质水肿及细胞膜局部破损均减轻,线粒体肿胀、变性等减轻.结论 PL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减轻脊髓损伤后病理改变,对于大鼠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

    脊髓损伤血小板裂解液脚印分析斜坡实验

    C7横突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的超声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胡爱丽汪珺莉储小爱陈节庆...
    57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C7横突毗邻高频超声解剖特征及其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获得52例(共104侧)健康成人双侧C7横突平面超声解剖声像图特征后存储,供术者学习并正确标记各组织结构.选取50例接受超声引导下SGB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BC7组(学习前25例)和AC7组(学习后25例).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SGB成功率、调整针尖次数、麻醉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C7平面中观察到的主要肌肉是颈长肌和前斜角肌,描述了迷走神经位于颈动脉鞘内、胸膜位于锁骨下动脉后方、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附近的超声解剖关系,星状神经节在椎前筋膜深面,颈长肌外侧、椎动静脉及前斜角肌内侧区域可见扁平状低回声结构,并发出数根低回声神经束声像图特征.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下SGB,并出现霍纳综合征,SGB成功率为100%.BC7组患者手术时间[(5.36±1.11)min]长于AC7组[(3.08±0.86)min],BC7组患者调整针尖次数[(4.20±1.00)次]多于AC7组[(2.24±0.87)次],BC7组患者麻醉药物剂量[(1.82±0.28)mL]大于AC7组[(1.64±0.2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C7横突入路毗邻结构超声学习后SGB穿刺安全性高,简单易操作.

    高频超声星状神经节阻滞C7横突安全性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后邻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

    孙绍铜刘军刘莛予吴骏...
    575-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应用UBE技术治疗并术后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的21例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前1 d与术后1 d血红蛋白降低值、术区引流量、卧床时间及并发症情况.使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于术前1 d、术后3 d、术后3个月进行腰椎功能评估,明确改善情况.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于术前1 d、术后3 d、术后3个月评估下肢疼痛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60~175 min,平均(95.38±18.64)min;血红蛋白降低值2~6 g/L,平均(1.42±0.18)g/L;卧床时间27~88 h,平均(36.42±15.33)h;术区引流量50~315 mL,平均(85.56±15.65)mL;术中出现硬膜撕裂1例,转行开放手术修补硬膜囊.术前VAS评分与术后3 d、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与术后3 d、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UBE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卧床时间短等优点,但邻近节段退变较重、椎管严重狭窄病例术中可能出现硬膜撕裂,一旦出现应积极修补,避免马尾神经疝出崁顿坏死,必要时转行开放手术.

    脊柱内镜手术疗效微创脊柱外科并发症邻椎病

    人工智能影像组学辅助X射线诊断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能

    韩康恩王洪伟顾洪闻胡寅...
    579-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影像组学辅助X射线诊断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效能.方法 收集北部战区总医院经MRI诊断为腰椎OVCF的4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364)和验证组(n=91),提取X射线片,进行图像勾画、特征提取、数据分析,应用人工智能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并建立OVCF的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对比人工阅片、模型阅片、模型辅助人工阅片诊断OVCF的效能.结果 ROC曲线、AUC、校准曲线证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诊断性能优异;DCA证明模型临床净收益较高.人工阅片组诊断效能:准确率0.89,召回率0.62;模型阅片组诊断效能:准确率0.93,召回率0.86,模型诊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明显优于人工阅片组;模型辅助人工阅片组诊断效能:准确率0.92,召回率0.72,模型辅助人工阅片组召回率高于人工阅片组,但低于模型阅片组,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结论 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影像组学建立的OVCF诊断模型效能达到理想水平,诊断效能优于人工阅片,可用于辅助X射线诊断早期OVCF.

    影像组学人工智能X射线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弥散分布对椎体强化术后疼痛的影响

    李威周静
    584-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水泥弥散状态对椎体强化术后残留疼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的10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骨水泥弥散充分,n=69)和B组(骨水泥弥散不充分,n=39).对比2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损伤椎体高度(IVH)、局部后凸Cobb角(LKA).结果 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VAS、ODI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2天LKA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前后IVH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充分弥散可减轻椎体强化术后残留疼痛.

    椎体强化术残留疼痛骨水泥弥散分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与球囊扩张压力的关系

    陈俊缪逸鸣蒋晓伟陆苇...
    58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BKP)后骨水泥渗漏与球囊扩张压力(BEP)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BKP的116例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和术后72 h X射线检查和CT增强扫描结果,评估疗效和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将患者分为骨水泥渗漏组和无骨水泥渗漏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估日常生活障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EP和骨水泥体积预测骨水泥渗漏的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截断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节段手术82例,双节段手术27例,三节段手术7例,共涉及157节椎体.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和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胸腰椎后凸角均得到显著矫正,且VA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24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1例发生骨水泥肺栓塞(BEP).骨水泥渗漏组术中BEP和骨水泥体积明显大于无骨水泥渗漏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术中BEP(AUC=0.756)和骨水泥体积(AUC=0.661)都可以预测骨水泥渗漏,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5 psi和6.08 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EP≥135 psi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OR=1.038,95%CI:1.018~1.058,P<0.001).结论 BKP是治疗老年OVCF的安全有效方案,BEP较高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BEP≥135 psi的患者骨水泥渗漏的风险较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球囊扩张压力

    L5/S1节段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神经解剖学分析

    李维
    592-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L5~S1椎体腹侧的腰自主神经,为L5/S1节段前路腰椎手术提供神经解剖学数据.方法 将10具成人腰骶部标本用于解剖学观察,仔细去除腹腔内脏器,然后在显微镜下分离出L5~S1椎体腹侧的腰自主神经,并观察其形态、走行、分布规律等解剖学特征.采用精确到0.0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上腹下丛的长度及其右侧缘分别在L5下终板平面(D2)和S1上终板平面(D3)与腹正中线的距离,上腹下丛右侧缘在L5下终板平面与右髂总/内动脉之间的距离(D4)、在S1上终板平面与右髂内动脉之间的距离(D5)及其最右侧缘与腹正中线的距离(D6).结果 上腹下丛由腹主动脉丛、肠系膜下丛以及双侧的第3和第4腰内脏神经的神经纤维汇合而成,主要分布于L5/S1椎间隙腹侧,其主干长度为(59.10±5.31)mm.D2在腹正中线左侧(3.72±3.09)mm,D3在腹正中线右侧(1.79±6.00)mm,D6在腹正中线右侧(4.74±5.60)mm,D2与D3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6.666,P=0.019),D2与D6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F=17.502,P=0.010),但是D3与D6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1.296,P=0.270).D4为(17.42±6.99)mm,D5为(20.58±9.01)mm,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0.767,P=0.393).上述数据在不同性别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L5/S1椎间盘平面上,右髂总/内动脉逐渐走向腹中线外侧,故其与上腹下丛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上腹下丛右侧缘和右髂总/内动脉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其与腹正中线的距离,且在右髂总/内动脉和腹正中线之间存在极其少量的腰自主神经纤维.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腰自主神经上腹下丛解剖

    L5/S1固定融合与L4~S1固定并L5/S1融合治疗L5滑脱的临床疗效

    李波杨效宁
    595-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L5/S1固定融合与L4~S1固定并L5/S1融合治疗L5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科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32例L5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固定融合情况分为短节段组(L5/S1固定融合)67例和长节段组(L4~S1固定并L5/S1融合)65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骨盆入射角,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腰椎ODI、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及骨盆入射角均较术前降低/减小,骨盆倾斜角较术前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腰椎ODI、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骨盆入射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长节段组患者腰椎前凸角较短节段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5/S1固定融合与L4~S1固定并L5/S1融合均可有效治疗L5滑脱,其中L4~S1固定并L5/S1融合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效果更佳.

    腰椎滑脱症复位内固定融合

    早期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简争光王海龙苏晓东李关兴...
    599-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0例无神经损伤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将骨折后72 h内进行手术者纳入早期手术组(n=41),将骨折后72 h至2周内进行手术者纳入择期手术组(n=39),手术方式均为经Wiltse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矢状位Cobb角,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及矢状位Cobb角较术前改善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择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年VAS评分及ODI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2组患者VAS评分及OD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矢状位Cobb角均低/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伤椎矢状位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年早期手术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矢状位Cobb角均低/小于择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较术前改善率及伤椎矢状位Cobb角较术前改善率优于择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安全,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好,疗效确切,但术前要做好病情评估,确保手术安全.

    脊柱胸腰段骨折手术时机早期手术择期手术椎弓根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