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经济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刘兰兮

季刊

1002-8005

jjsbjb@126.com

010-680350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中国经济史研究/Journal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汉罢癃服役问题探析

    郭妙妙晋文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罢癃包括各类残障男女,男性成年残障人口通过傅籍获得罢癃身份标识的观点并不完全可取.各类残障人口应是在每年八月案比之时通过"占癃"获得罢癃的身份标识.成年残障男性需要到官府登记,并按残疾程度分为"可事"或"不可事",统计在《罢癃簿》或《笃癃簿》中;前者服轻役或半役,后者免除劳役.秦时罢癃不服兵役或远役,而是"作县道"或"居县",即在家乡所属地从事杂役事务.对照《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和长沙东牌楼东汉户籍简等发现,东牌楼户籍简中单独出现的"算卒"确实指"算甲卒",而与"笃癃"并列的"算卒"应指"笃癃卒"(即"罢癃卒"),征发对象是尚有劳动能力的残障成年男子.罢癃卒可以通过缴纳一定的"罢癃卒钱"代替服役,数额应当是健康成年男性的一半,推测为150钱.从出土文献来看,"复除罢癃算"的数据多存在造假问题,"不可事"罢癃所占比重过高,应是不该被免除赋役的人假借罢癃名义逃避赋役,反映出政策的实际执行样态.

    秦汉罢癃罢癃卒罢癃卒钱罢癃算

    明代后期州县赋役黄册对查及其清初流变——以遂安黄册文书为中心

    蒋宏达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册是明代户籍管理和赋役征调的基本工具.为确保黄册质量,明王朝设计了一系列核查制度,依行政层级高低可分为中央大查、府司磨算和州县对查三种.其中,州县层面开展的对查是黄册质量最基础的保障.从明代后期浙江严州府遂安县遗存的黄册文书来看,州县对查既包括不同赋役簿册之间的对勘,也包括不同里甲书总人役之间的互核.这一对查方式一直延用到了清代,成为清代前期黄册和编审册核查的基本手段.明清之际遂安黄册对查方式的传承与演变历程,折射出州县与里甲之间围绕赋役册籍攒造而形成的相互支撑又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

    赋役黄册州县对查遂安县明末清初

    编户难以齐民:易读性视角下的宣统户口调查

    王玉茹金靖壹
    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宣统户口调查,作为清末立宪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历史上首次现代人口普查,影响深远但又饱受争议.本文基于詹姆斯·斯科特的易读性理论,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统一分析框架,将清廷、地方官员、绅董以及民众纳入其中,剖析了各主体不同行为模式的原因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宣统户口调查在新旧杂糅的调查章程、依限汇报的考核标准、层层下移的经费负担、官督绅办的调查系统的共同影响下,导致了清廷放权、官员避责、绅董谋私以及民众反抗.从调查结果来看,清廷在全国层面所获人口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体现了明显的残缺性,而在巡警制度相对完备的京师和部分省会获取的人口信息则较为丰富和精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清晰化和简单化.

    清末新政易读性人口普查

    从旧派新摊到依率计征:1949-1950年浙江省公粮征收方式的转变

    张世杰
    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政初期,中共浙江省委面对财政困难和任务压力,1949年度的公粮征收采取了旧派新摊的方式,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尔后在1950年度公粮征收中,浙江省委通过土地整理梳理了全省土地面积并基本厘清了土地占有关系,利用调查定产的新方法确定计税产量,使征粮实践从旧派新摊过渡到依率计征,大致实现了任务与政策间的平衡.征收方式的转变保证了征粮任务顺利完成,也为之后全国范围内的查田定产提供了经验与方法,进而推动了全国农业税收方式向依率计征转变,体现了南方新解放区征粮工作对新中国初期农业税收体系建设的影响.

    征粮旧派新摊依率计征调查定产

    北海银行农贷业务中的农村金融建设经验探析

    曾江周子超周建波
    6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40年代,北海银行在农贷领域作出了一系列探索,该行农贷以货币信用和物资价格为约束,在政策性定位与商业性原则之间达成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在贷款过程中,该行自建网络向基层放款,保证农贷发放给弱势群体并符合价格公平,改善了金融排斥现象.通过直接参与产销管理,该行有效控制贷款使用,确保资金流向生产性用途.该行还借鉴并改进合作社制度,组织农民互助和小组联保,以民主决策机制加强贷款管理,降低还款风险.这些做法使农贷实践取得了许多成效,并有助于推动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北海银行农贷业务的关键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形成的强大思想共识与组织能力,这表明农村金融建设需要超经济的价值理念和组织能力予以推动.

    北海银行合作社农村金融政策性金融

    书讯

    82,90,114页

    元代纸币的编号及作用——以"料"为核心

    李鸣飞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纸币制度中有多个与"料"相关的词,如"料钞""料号""料例""配料"等.其中,料钞和料号中的"料"表示数量、编号,但元代纸币的编号用两个出自《千字文》的汉字表示,其组合总量不足以让每一张纸币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编号.在料例中,"料"表示面额,而作为编号的料号与纸币面额挂钩.因此在配料中,"料"同时与编号和面额两个含义相关.配料是至元二十四年(1287)钞法改革中的新制度,要求在纸币兑换过程中,把相同字料的纸币配成一组,这样既方便统计纸币的数量,亦可以用于关防伪钞,体现了元代钞法制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特点.

    元代钞法料号料例配料

    明代赋役改革中的广东成造军器研究

    张柯栋刘正刚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造军器是明朝军事后勤供给的重要内容,洪武初由州县成造供给卫所,自洪武中期起,转由卫所成造自给.军器成造原料由卫所、州县共同承担,初为实物,后因赋役折银而改征"军器料银".嘉靖初,广东卫所军器成造式样、数量固定,军器料银数额逐步固定;万历时,广东卫所增置完成,军器料银税额最终定额,成为原额.时广东山寇海盗不断,卫所成造军器数额多,造成军器料银原额不敷,只得仰仗州县调拨,卫所日趋受制于州县;又因卫所成造军器质劣,民间成造军器成为重要补充.广东成造军器变迁呈现了明代卫所、州县二元管理体制下赋役运作的实态以及两者在财政、军事上的互动关系.

    明朝广东赋役改革成造军器

    新发现明代东阿县赋役黄册文书再研究——以册本构成和屯册内涵、学术意义为中心

    孙继民李俊斌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万历十年(1582)攒造的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为近年新发现的珍稀史料.经过再整理和研究,可以确认这批文书分为15组,其册本构成包括尚德乡一都第一图、尚德乡一都第二图、归德乡二都第一图、归德乡二都第三图、杨柳乡三都第四图、安仁乡四都第二图的六个图册和东姚家屯、西姚家屯、怀城屯、凌山屯、丁泉屯的五个屯册以及四个不知名的图册或屯册.东阿县屯册的学术意义和史料价值,一是提供了明代赋役黄册不见于他处的珍稀样本,二是反映了移民赋役黄册独特的册本登载格式,三是有助于揭示移民屯册登载格式形成的原因.

    黄册屯册登载格式移民

    从临时到经制:康乾时期景德镇官窑的烧造经费

    龚世豪
    11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前期景德镇官窑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制度建设成就.经费问题是官窑制度的重要内容,稳定的经费投入为官窑顺利运行提供了必要保障.清初烧造经费尚无定制,来源与数额多有变化,从地方经费支出,再到关税支出,最终形成每年从九江关盈余银支取1万两的定例;经费使用的管理也渐趋成熟.因官平银和市平银之间存在兑换差额,以市平银结算的开销会节省出平色银,并与支出项 目产生关联.支出项 目分类经历了三次变化,且逐步精细化、完善化、制度化.官窑奏销制度伴随经费使用管理同步建立,包括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以及对各项支出的查核规范,成为内务府管控官窑的一种手段.完成奏销后,剩余款项会解交内务府造办处,丰富了皇室财政来源.官窑烧造经费的制度化过程,既是清代专门性经费制度的一个缩影,也反映出传统社会官营手工业的若干发展面相.

    清代官窑烧造经费奏销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