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经济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刘兰兮

季刊

1002-8005

jjsbjb@126.com

010-680350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中国经济史研究/Journal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周王朝原始瓷器的流通与分配——基于墓葬出土品的回归分析

    杜丽群王欢黄一哲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品流通是社会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基于西周王朝墓葬出土原始瓷器的统计数据,综合利用考古材料、历史证据和经济学理论,构建了用于回归分析的"假设—检验"识别机制.研究发现,西周王朝原始瓷器的流通是中央政府控制下以洛邑为中心的流通,而非西周王朝统治下的各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之间的直接交换活动.通过更进一步的分组回归,本文发现西周王朝内部的原始瓷器在流通时遵循"政治优先,兼顾成本"的分配逻辑,其本质上具有政治资源属性.本文选取的早期国家资源获取、控制和分配的研究视角,是理解西周王朝的政治分封制度,以及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全新尝试.

    西周商品流通考古学历史计量学回归分析

    书讯

    20,94,106,135页

    清代景德镇瓷业产值的估算(1726-1911)

    王珏白天鹏
    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瓷器生产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意义重大.景德镇作为专门进行瓷器生产的手工业城镇,其瓷器产量和产值的相关研究一直受限于史料的缺乏.本文在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瓷器档案以及部分实地调查结果,综合考虑窑口体积、技术、天气、成本、价格等因素,利用御窑数据估算了清代自雍正四年(1726)至宣统三年(1911)的景德镇瓷业产值.就实际总产值而言,清代景德镇瓷业在雍正至乾隆时期较为兴盛,嘉庆年间是低点,光绪朝最高;就人均产值而言,雍正和乾隆前中期最高,嘉庆最低,同治、光绪年间是次高值.文中分析了影响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多个因素,其中瓷器价格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气候在清晚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解释了晚清瓷业产值增长是在产量衰退和技术停滞情况下,由于成本价格上涨造成的"滞涨".

    景德镇瓷业产值御窑清宫瓷器档案

    国际贸易与近代"市"的兴起:基于一战持续影响的证据

    李嘉楠庄嘉霖梁若冰
    3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是近代中国专门针对城市聚落设置的独立行政建制,如何理解"市"的兴起是研究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1925-1945年民国设"市"的经历,考察一战带来的国际贸易变化,进而对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影响.为缓解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口岸货运数据度量第一次世界大战冲击对近代中国的进口替代效应,构建出口贸易的工具变量.实证研究发现:近代出口贸易显著推动了近代"市"的设立和普及,该影响在通商口岸及其近邻地区较强.上述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保持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出口贸易主要通过推动工业、金融产业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市"的兴起.本文进一步发现,一战冲击对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近代设"市"较多的地级市在当代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和房价水平.本文丰富了中国近代贸易开放与经济地理变迁的相关历史研究,并为理解国际贸易对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影响提供了历史经验借鉴.

    国际贸易近代中国一战

    新中国农村生育医疗改善与婴幼儿健康

    林友宏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1985和1987年国家统计局"深入的生育力调查"微观数据考察了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地区生育医疗变迁及其影响.数据显示,1963至1978年间农村妇女的分娩条件有着显著改善,住院分娩比例上升11.2%,在家分娩由医护人员接生的比例上升10.1%.控制母亲个体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显示,住院分娩和在家由医生或接生员接生都显著降低了婴儿死亡率.稳健性检验排除了早产和计划生育造成的干扰.工具变量回归处理了妇女健康状况可能导致的内生性,肯定了分娩条件改善的重要作用.

    初级卫生保健生育医疗分娩条件健康

    调均之道:儒家井田制的两种模式及其意义

    王淇
    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儒家井田论被打上复古、迂阔的标签.本文通过将经学视角引入井田制的经济思想史脉络,尝试重新激活井田问题.现代学术将井田制视为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而往往忽视了制度背后的价值追求.简言之,经典世界中的井田制表现为两种模式,分别以《公羊传》《周礼》两经及其汉代解释为代表.两种模式分别指向不同的经济平等观念,今文学重视"均劳逸",古文学重视"均赋役".一种具备了经学视角的经济思想史,有助于揭示出制度建构的价值基础是如何形成的.

    井田制调均经济平等

    清代部颁砝码制度小议

    谢长龙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统一衡制时,力图以户部颁定的砝码作为起点,划一各地砝码的使用.部颁砝码由工部铸成、按祖砝校准后,交予各布政使司、东北及伊犁各将军等处,地方再由之进一步校准各处行用砝码.各地存留的部颁砝码在钱粮、铜斤等物的省内征收、省际转运时作为衡量标准出现,因此为使其利于使用、免于失准,制度补充规定各司、将军处至少有正副两套砝码,以保证其至少有一套标准砝码行用.即便如此,各地部颁砝码损耗难免、更换不易.为图便利,各直省于清中期后往往就地私铸正副砝码,或以等重量物来充当砝码.可见,清人在缺乏测定物体质量的手段、难以直接管理砝码的准确性时,将其转化为对权威性的管理,但这种权威性缺乏时效性,导致部颁砝码之制最终沦为具文.

    部颁砝码正副砝码清代衡制

    从固本军饷到固本京饷:直隶练兵军费筹措的制度逻辑

    武勇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治二年(1863),清廷为直隶练兵筹议设立固本军饷,后议定十省解送军饷至直隶藩库.固本军饷的设立正是咸同时期中央财权下放之后,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结果.最初固本军饷以协饷的形式解送直隶藩库,各省并未予以足够重视,结果欠解严重,甚而影响到直隶练兵计划的实施.三年后,为加强畿辅军事防卫,清廷不得不做出改变,将固本军饷改为固本京饷,直接解送户部,同时收回直隶藩库的支配权,并重订直隶练兵章程.从固本军饷到固本京饷变动的基本动因,一是中枢对加强畿辅军事力量的重视,二是清廷遵照不同制度逻辑筹解军费有不同的成效.

    固本军饷固本京饷协饷制度逻辑

    晚清民国时期山西药号的洋广药材经营研究

    刘新龙刘秋根
    10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民国时期,山西药号重点经营洋广药材长途贸易,并以总分号的组织形式编织运营网,在禹州组建洋广药材公和社,在祁州被称为"广帮".在山西药号经营洋广药材过程中,采购任务由广州、香港分号完成;运输过程中,天津、烟台、青岛先后作为海运接货地,胶济铁路开通后济南成为洋广药材陆运重要中转站;销售任务起初主要由祁州、禹州分号负责,伴随经济格局变化转由天津分号担任.山西药号的洋广药材运销具体由分号完成,而总号主要职能在于人事安排、资金管理、会计监督,其核心是按收支两条线提供采购资金并统管销售收入.这种经营方式可归纳为分号经营、总号结算,也即分号作为运营主体直面市场,总号充当资金结算中心保证财权控制.分号经营、总号结算是山西药号拓展市场的核心机制,对于理解明清长途贸易运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晚清民国山西药号洋广药材经营总分号组织长途贩运

    近代蛋业贸易中的收购机制

    赵慧斌
    12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蛋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其原材料的收购过程一般由蛋贩进入乡村直接进行收买,将蛋类转运至集市或直接售卖至蛋行(栈)、蛋号、鸡子店等机构,再由这些机构运往蛋厂加工或二次售卖.随着蛋业贸易的发展,部分资本雄厚的蛋厂及少量蛋行试图压缩收购成本,减少交易环节,在产地设置蛋庄直接向蛋贩收货.蛋业中的鲜蛋资源收购方式虽然在市场配置与企业配置之间不断进行调试,但始终难以越过蛋贩这一基层中间商.由于传统商业市场惯习与基层社会结构的稳定,这一机制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扩展近代社会的商业功能,但最终并未形成一种高度组织化、科层化的制度安排,无法从源头上控制蛋类的生产与收购.

    蛋业收购中间商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