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经济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刘兰兮

季刊

1002-8005

jjsbjb@126.com

010-680350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中国经济史研究/Journal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1843-1937年)

    杜恂诚
    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制作《历年所设外国在华企业一览表(1840-1937年)》的基础上,本文对近代外商在华企业投资作了总体性的研究.1894年之前是先行者优势时代,一些鸦片商和早期在华的贸易商占得先机,形成了若干大的在华投资势力;从19与20世纪的世纪之交开始,西方及日本财团寡头势力来华,大多把中国作为其产品的销售市场.两股西方及日本垄断势力,挟三次工业革命成果来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如棉纺织、卷烟等,外商投资设立生产企业,是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同时接近产品的销场,但这种投资是不配套的,缺乏基础产业支撑;在更多产业领域,尤其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如石油、汽车、机械、化工等,西方及日本财团寡头采取在华倾销产品的战略.外商投资以消费需求和新型城市化为导向,而不是以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为导向.外商投资兼具负面和正面两种历史作用,它引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和早期新型城市化,但因为将在华投资所引发的有利因素转移至其国内、寡占使得市场竞争不充分以及吸纳大量中国人资金等原因,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经济的转型速度,推迟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可能性.

    近代外商在华企业投资先行者优势财团寡头正负面作用

    晚清出厂税开征中的利益纠葛与税制转型困境

    马陵合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本土机器制造业出现后,机制品税制被提上议程.受厘金、子口税的制约,清政府在推行出厂税过程中表现得患得患失;日、英等列强为一己之私屡次阻挠,又使出厂税的征收增添了变数.名义上,出厂税业已开征,实际并未切实执行,各种减免税政策执行也较为混乱.中外之间、央地之间的利益纠葛,使出厂税的税制定位十分模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进口关税的延伸税种.由此,也使得晚清税制转型面临着更大困境,难以形成适应现代产业的税制体系.

    出厂税机制品机器货物税海关

    明代徽商家族商业资本的积累与代际传承——以《万历收支银两册》为中心

    孙丽王世华
    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吴文奎家族商业经营持续230余年,《万历收支银两册》是其家族遗存的一册"家庭—商业"型珍贵账簿,揭示了家庭内部通过规定性资本分拨、资本收益和多名目补贴方式实现代际资本流动,从而完成家庭商业资本的积累和代际传承的过程.资本分拨和多名目补贴是代际传承的基础,资本分拨和资本收益是诸子资本增长的主要因素.与婚姻有关的回鞋银、与排行有关的长兄银和长孙银,以及分家析产和多名目补贴在徽商资本代际传承中普遍存在;而与年龄有关的千金资本和援例银则难得一见.这体现了吴文奎家庭商业资本积累和传承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代际资本积累方式表现出深层的制度设计特征:一是由父本和子本构成的稳健的二元资本结构和单向的资本流动;二是高效的家庭成员分工协作制度;三是防止家庭商业资本被分散从而影响持续经营的"分产不分业"的资本析分制度.这些制度旨在保障家族商业以及家族本身的世代延续.

    《万历收支银两册》资本积累代际传承徽商吴文奎家族

    两山水客:19世纪初的职业贩运人、委托经营与跨区贸易

    余康
    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中期以后,南方各地替有资本者贩运货物的流动商人随着跨区贸易发展而日趋职业化,并成为店号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水客".依凭常玉大路和本地油货,乾隆时期浙赣边界的两山地区聚集了一批利用水客从事跨区贩运的徽商油号.和其他地区一样,当地店号任用水客的方式有支薪长期聘用和委托经营两种.至19世纪初,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当地店号支薪聘用水客的模式难以维持.商号通过设立独立核算的水客分号,变个体支薪聘用为分号委托经营,以提高水客在贩运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商号在市场中能继续生存与获利.两山水客的案例表明贩运的职业化与委托经营的制度化是商号克服不利运输条件、应对经营危机,进而维持跨区贸易的重要手段.对于像两山水客一样的职业贩运人和相关贸易线的讨论,或可成为学界进一步探索中国市场问题的新视角.

    水客徽商职业贩运人委托经营跨区贸易

    清中后期山西布商资金融通研究——以商业文书为中心

    晏雪莲周超宇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始商业文书为探析清中后期山西布商资金融通的需求来源、形式特点提供了必要基础.其商业运营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商业周期过长、对外提供信用及内部调拨不及时增加了山西布商运营资金不足的风险.为此,山西布商参与搭建并融入了依靠传统关系网络形成的融资体系.该体系由商号主导资金借贷,信用形式丰富;采用行商兼坐贾的经营方式,有利于通过兼营汇兑业实现更高效的资金调拨与融通.良好的融资体系不仅有利于山西布商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业务联系、维持商业运转,并且能够有效推动资金在市场上的流动,促进传统时期商品市场的繁荣.

    清中后期山西布商商业信用资金借贷关系网络

    从办理命案到参与新政:清中后期四川的三费局

    梁勇
    8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清一代,在既有的财政支出体制下,与命案相关的司法行政经费缺乏,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授权士绅征收"三费"成了四川州县官员的解决之道.本文对清代四川三费局创办原因、经费筹集模式与经费来源、运作实态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三费局不仅为衙门办案提供经费支持,亦在州县行政运作、清末各项新政事务的办理等方面发挥作用."三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州县行政经费不足,推动了清中后期州县行政中公局体制的形成.

    清中后期三费三费局公局体制巴县档案

    清代乾隆时期长芦盐商借还官帑的演变与引岸权问题

    李晓龙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的长芦盐商很大程度上通过借还官帑和朝廷保持紧密的联系.在朝廷与盐商的资金互动中,引岸权成为多方用于博弈并寻求获利的重要媒介,并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不断被修定.在通过借帑可以获得盐利以外的可观收入的情况下,盐商获取引岸权并不在经营盐业而在借此获借官帑牟利,同时还通过吸收附在引岸权上的欠帑来扩大引窝价,以套借更多官帑.但乾隆中后期朝廷改变了官帑政策,减少现银投入和加强欠帑管理,使得盐商出现资金危机,借帑变成只是账面上的移东补西,盐商债务越滚越大乃至破产抄家.官帑的借还政策影响着盐商的资本和经营策略并直接反映在引岸权上.为借官帑而被不断抬高的引窝价导致了清代中后期盐业实际经营成本的增涨,而一旦官帑这一资金链中断,长芦盐业经济也就陷入危机.

    盐政专商引岸官帑盐商长芦

    生前身后事:分家书所见清代徽州寡居女性的家庭养老

    郭睿君李琳琦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清代徽州分家书可知,寡居女性家庭养老的供给内容主要包括物资、银钱和饭食.提供物资最常出现,且会受到家产结构和家庭经济模式的影响.口粮多通过将部分田产作为寡母口食田,以及诸子直接给与来实现;寡母对口食田的处理方式,包括自耕自收、儿子耕种或由儿子代为管理、寡母自己收租.银钱由诸子均出,或由产业所得者、管理者承担.饭食由诸子直接供给,轮流供应.寡母所得某类型家产占对应类型家产总额的10%-30%,并不与诸子等额.寡母身后之事的资费来源于膳产或众产的土地,未有膳产、众产的家庭,由诸子或某子承担.寡母离世后的剩余或遗留产业多采取诸子再次均分.家产诸子均分下,寡母的养老承担也遵循均分均摊的原则.分家书是清代徽州寡母家庭养老的保障.

    清代徽州分家书寡居女性家庭养老

    《东洋之灰:中日水泥战争(1927-1937)》简介

    卢征良
    128页

    19世纪中叶以来呼伦贝尔地区甘珠尔庙会的商业活动及影响

    崔思朋
    12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以来,蒙古草原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庙会,并开展了以庙会为载体的商业活动,其中尤以召庙庙会商业活动的规模为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呼伦贝尔地区于乾隆时期兴建了甘珠尔庙,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甘珠尔庙会虽然在民国时期因时局动荡出现过波折,但其仍是清代以来尤其是清后期及民国时期呼伦贝尔地区的重要商业活动平台.庙会商业活动促进了呼伦贝尔与周邻地区甚至与国外的交流互动,加强了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之间及与周邻地区人群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清代北部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蒙古草原甘珠尔庙会商业活动边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